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英语大单元设计教学内容整合

2024-09-30 00:00:00石静
天津教育·上 2024年8期

2022年发布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强调,要发挥核心素养的统领作用,课程目标要围绕核心素养的内涵确立。同时,它对教师也提出了要求,教师要强化素养定义,围绕单元主题挖掘育人价值,确立单元育人目标和教学主线,深入解读和分析单元内各语篇及相关教学资源,并结合学生的认知逻辑和生活经验,对单元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重组和整合,建立单元内各语篇内容之间及语篇内容功能之间的联系,形成具有整合性、关联性、发展性的单元育人蓝图。这表明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以单元为基本单位的备课和教学模式阶段,即大单元教学。而目前为止,与之匹配的教材还没有出版,原教材内容或形式不能满足育人模式的改变,因此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一、概念界定

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英语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方面。

大单元教学,是指以单元为承载主题意义的基本单位,围绕一个主题大概念进行统整式教学。大单元教学设计以基本问题作为分课时主题,用任务串来组织目标、情景、知识点和活动,指向真实情景下的问题解决方案。

教学内容整合,是指在本研究中根据单元主题大概念,对原教材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内容前后的调整与适当的增减,使得单元内容呈现整体性、递进性的特点,从而为学生创造有主题意义的大单元学习。

二、存在的问题

大单元教学已经势在必行,而有的教师还不能转变观念,对大单元教学不甚了解,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不了解大单元的内涵

有的教师认为自己已经按照教材本身不同主题的单元进行教学,不明白为何还要进行大单元教学。正如概念界定,大单元是主题意义的基本单位,要围绕一个主题大概念进行统整式教学,在把“大概念”转化为“基本问题”,也就是分课时子主题的时候,要对问题进行建构,使问题与问题之间、问题内部的诸要素之间存在一种关联的逻辑关系,形成一个意义上互为联系的“问题结构”。而在以往的单元中,课与课之间缺乏这种逻辑联系,活动的开展也大多仅涉及学生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方面的内容,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实现真实情境中知识迁移以及问题解决。

(二)对教材中教学内容的理解有偏差

现在很多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停留在“教教材”的理念中,认为把教材里涉及的内容完全讲给学生,就算完成了教学目标,甚至出现“考什么,教什么”的应试做法,这非常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违背了新课标中坚持问题导向和创新导向的原则。因此,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根据学习目标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和补充,使其具有内在逻辑联系,指向主题意义。

(三)设计大单元,整合教学内容时难易度把握不准确

有的教师在探索大单元教学的初期,对主题大概念的选取过分追求“高大上”,教学内容求新求异、量多,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范围,使得目标无法落实,同时牵扯了教师用大量精力去搜集和拓展教材以外的材料,从长远的角度看,不利于教师对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坚持。

三、问题的解决

为了转变教师的观念,帮助教师顺利地开展大单元教学,我结合人教精通版小学英语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阐述开展大单元教学内容整合的步骤。

(一)分析教材,前后联系,初步判断单元主题

语篇承载着表达主题的语言知识和文化意识,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文体素材。进行大单元教材整合,首先要分析教材,总结小学阶段教材内容,归纳相关话题,分析相关话题单元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进行阐述的,从而帮助确定本单元的主题。下面我们以选取的精通版小学英语教材为例进行分析。

这个单元的原话题是“I like those shoes”,shoes是鞋、like表达个人喜好,因此本单元主题范畴属于人与自我中的个人喜好和情感表达。在小学英语阶段,与本单元相关的话题有快乐英语二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Clothes,内容是交流自己对某件衣服的喜恶。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也出现了服装的相关内容,这个单元主要是运用“Is this/that you...”句型询问物品的主人,主题不是服装,而是失物招领,属于生活与学习中的自理能力。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Can I help you”则是一个购物的话题,属于人际沟通范畴,并且11课的情境是在商店买衣服,与本单元课的情境相关。

(二)分析单元分课时特点,确定单元主题

分析完教材,要根据本单元各分课时的特点,分析并确定本单元的主题,并且要确保该主题能从不同角度或不同深度与整个教材体系中其他相关主题相区分,从而凸显其独特性和教学重点。以这个单元为例,第一课时是Peter和妈妈讨论天气,根据天气选择出门要穿的衣物;第二课时是Lisa过生日,爸爸妈妈送给她连衣裙和礼帽作为生日礼物,Lisa表达了对连衣裙和帽子的喜爱;第三到五课时都是购物情境,分别描述了小主人公和爸爸妈妈在购买衣服时进行挑选、试穿的过程,涉及情态动词和单复数等语法上的升级,能力上则从爸爸妈妈帮忙挑选,到小主人公自主表达个人审美喜好的提升;第六课的趣味故事是小猫Mimi把箱子里的衣物都找出来穿到了身上,样子很滑稽。各课时的子主题都或多或少指向围绕不同的角度选择衣物,以及表达对衣物的个人喜好。因此本单元的主题可以确立为“Choosing Clothes”。

(三)确定单元课时子主题

单元主题确定了,但原教材各课文本的子主题还不够鲜明,需要分析各课时原文本特点,增强课与课之间的逻辑联系,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的真问题、真情境,确定各课时子主题,使各课时子主题结构化均指向单元主题大概念。经过分析,确定各课时的子主题如下:第一课时,根据天气这一自然因素选择衣物;第二课时,根据场合这一社交风俗选择衣物;第三课时,在购物中根据大小是否合身这一客观因素选择衣物;第四课时,根据个人喜好这一主观审美选择衣物;第五课时,根据价格这一理性思考来选择衣物;第六课时,是选择衣物的延伸——整理和处理衣物。

(四)整合教材内容,补充材料,形成新文本

子主题确定后,以尽量少改动原文本为原则,通过补充或删减内容对原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使其能够清晰明确地体现子主题,为学生学习提供合理的语篇材料,帮助学生能够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问题。以第二课时为例,原教材文本主题不够突出,于是要在原文本对话后,继续说“I can wear them at the party”以此表示这身衣服适合出席派对穿,以展现本课“根据场合选择衣物”的子主题。

(五)各课时核心素养解析

英语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其中,语言能力包括感知与积累、习得与建构、表达与交流等语言实践活动,文化意识的培养则通过比较与判断、调试与沟通、感悟与内化来实现,思维品质则有观察与辨析、归纳与推断、批判与创新,学习能力则包括乐学与善学、选择与调整、合作与探究。这12条不必在每课中都出现,每课可以体现其中的两样或三样,通过教学内容的整合,使得核心素养的不同方面在适合的子主题中达成,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从而达到最佳的育人效果。

如第二课时以下面三方面为目标:习得与构建,借助语言和教师的语气,理解核心句型的表意功能;表达与交流,围绕主题,运用所学语言与同学交流,根据活动和场合选择要穿的衣服;观察与辨析,通过观察图片,了解不同职业制服的特点,对不同场合穿不同衣服的主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不同的工作场合也穿不同的职业装,从而体会服装具有凸显专业和行业特点的作用。

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单元”的内涵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由“内容单元”转变为“素养单元”,单元以大概念做粘合剂达成了素养培养目标的集合。面对纷繁的教学内容,教师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增减,融入其他版本教材和正规资源作为补充,必要时丰富跨学科内容,使得教材内容贴合学生的真实生活,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在真实生活中得到迁移运用,用来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问题,这也是落实核心素养根本目的之所在。

(焦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