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实施以来,高中生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受到广泛关注,并逐渐成为地理学科改革与创新的重点。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主要涵盖四个方面的内容,即综合思维能力、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能力、区域认知。学生如果具备较强的地理实践能力,就能对地理知识进行整体把握。由此可见,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有利于对其核心素养的培养。因而,本文对核心素养下高中生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探讨,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的意义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主要具有如下几方面的意义。
首先,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对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相比于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学生更愿意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自主思考并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对知识的学习充满自信。
其次,高中地理教学中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让学生将教材中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因而,教师就可围绕教学主题设计实践活动,并创设相应的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让他们利用地理知识对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进行解释,加深对地理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再次,结合高中地理教学实践,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认识“人地关系”,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对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
最后,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增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对地理知识进行学习与探究,彼此之间取长补短,提高团结协作能力。
二、核心素养下高中生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设计探究实验,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参与形式各异的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地理探究实验需要全体学生参与其中。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从探究实验中理解所学的地理知识,并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另外,学生还可在参与地理探究实验的过程中,亲自操作、自主设计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观察、分析,实现知识的内化、迁移及运用。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一定形式的探究实验,以此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为提高其实践能力奠定基础。
例如:以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的教学为例,第二章讲述的主要内容为“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其中,第五节内容为“海水的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一节的内容主要包括海水的温度、盐度和密度等。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并设计地理探究实验,让学生们观察不同盐度条件下,海水的密度如何变化。第一步,材料准备环节。教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实验材料(海水样品、量筒、密度计、滴管、高精度天平)并分配给各小组。第二步,实验环节。首先,在教师的指导下,每个小组的学生将预定体积的海水样品倒入3个量筒中;其次,学生使用“高精度天平”对样品的质量进行称量,同时记录海水的质量;再次,使用滴管把不同浓度的饱和盐溶液滴入3个量筒内,直到盐溶液充分混合,利用密度计对海水密度进行测定,并做好记录。教师引导学生重复上述测量步骤2次,确保实验结果准确、客观。最后,结合实验数据,对海水样品的盐度进行计算。通过实验,学生们结合实验数据得知:海水盐度提高后,其密度也随之变大;实验结果与传统公式计算的结果相吻合,对实验方法是否可行进行了验证。由此可见,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探究实验能够让学生自主参与实验设计并进行实验探究,可从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二)利用角色扮演,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
结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实践,角色扮演活动能够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与探究中,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为此,在地理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应用角色扮演,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让他们在扮演活动中加深对所学地理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在角色扮演活动中,学生能够借助表情、神态、言语和肢体动作等,将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呈现,从而深层次理解地理知识。据此可以看出,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设计不同形式的角色扮演活动,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从而达到增强学生实践意识的目的。
例如:以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第二章的教学为例,在这一章中,第一节内容为“主要地貌的景观特点”。在讲授这一节时,首先,教师优先向学生介绍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为不同的地表形态,如黄土地貌、流水地貌、构造地貌、风沙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和冰川地貌等。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角色扮演的情境:大自然非常神奇,向人们展示了不同的地表形态,接下来,就让学生体会这些不同的地表形态。其次,教师引导学生们扮演水、黄土、冰、风沙、海岸和地壳等不同环境要素,没有参与到角色扮演中的学生作为活动的观众,在欣赏角色表演活动的同时,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当第一轮角色表演活动结束后,由“观众”扮演环境要素角色,进行角色轮换,让班级中的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角色扮演活动中。在角色扮演活动中,需要班级中的每一名学生结合自己所掌握的地理知识,对风化、侵蚀和堆积等现象予以呈现。当学生表演不同地表形态时,教师负责讲解。通过这种形式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一边学习知识,一边进行实践。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加深对地貌、景观等知识的理解。可见,在高中课堂教学中,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充满兴趣,增强实践意识。
(三)设计调查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无论何种形式的地理知识,均需为生活服务。高中地理知识中包括大量的人文知识,而这些知识也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为此,教师就可借助这一特点,将地理知识的讲授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将教材中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或相关概念以生活化的方式讲出来。采用这种开展调查活动的方式,学生就能够从实践中感知到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将所学的地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这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有利的。
例如:在讲授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二第五章内容时,其中第一节内容为“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在讲授这一节课内容时,教师首先向学生讲述了中国环境问题的总体情况,并告诉学生环境污染问题主要表现为三类,即气体污染、固体污染、液体污染。这三类污染广泛存在于社区中,故需要进一步了解。然后,教师向学生布置一项课后作业,该作业内容是以调查的方式了解所在小区的环境问题。学生们根据教师提供的思路,从不同角度对所在小区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调查。在调查中,有的学生发现社区存在乱丢垃圾的现象,小区的绿化带里时常能见到一些废弃的包装袋;有的学生在实践中发现了自己所居住小区附近的河流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河水呈现绿色;还有的学生在调查中了解到,居住小区附近存在空气污染问题,其原因是部分人员焚烧垃圾所致。教师对本次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了解到:学生能够深入到所在小区及周围,对环境问题进行认真观察,并进行详细记录。通过这种形式的调查活动,学生将所学的地理知识在实践中进行运用,在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的同时,提高了实践能力。
三、结语
从上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出,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实践”的方向转变,既可让学生加深对所学地理知识的理解,又可将这些知识在实践中进行应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总体来看,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关注,能够让学生认识到理论知识学习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并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难题。基于此,文章以核心素养的落实为背景,并以高中地理教学为例,从实验活动、角色扮演活动和调查活动等方面,提出高中生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策略,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吴 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