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催生很多新事物,也催生了大学生新的特征。网络化信息化大潮,让信息更便捷、更丰富地充斥在校园中,既给生活带来便利,也给大学课堂带来挑战。针对大学生的新特点,大学语文课程也要有所调整,既要勇于面对环境变化,也要针对环境影响作出新调整。在深度感知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变化的同时,大学语文要从自身寻找突破口,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思维方式和文化修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尤其是理工类高校,大学语文作为公共基础课,应当把是否全面落实和渗透人文素养作为教学目标的重要考核内容。
一、教学对象深度感知
教学改革的受益对象是学生,因此,教学改革必须以学生素质提升为出发点,深度分析教学对象的特征和接受能力。笔者在一线教学中发现当代大学生如下一些特征。
(一)有求知欲望,但功利性明显
大学生对各种新鲜事物和现象都有很强的获取欲望,但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功利性较明显。相对于其他课程,大学语文给学生的感觉是逻辑性和实际应用性相对较弱,为此学生重视程度较低。究其原因,是大学生对深层思维培养和人文素质提升方面重视不够,获取欲望不强。
(二)方向茫然,喜欢猎奇
在大学中建立专业概念需要较长时间,尤其是以大学语文为代表的语言文化类课程。在大学语文学习中,由于教师自身的“熟知性”和“平淡性”,造成大学语文教学照本宣科式的讲授,很难满足喜欢猎奇的学生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构建更强的逻辑主线,形成更多科学方法,让学生感受、意识和体会到语文素养的价值和意义,并通过多角度展示和深度挖掘,让大学语文课程具有足够强的生命力和展现力。
(三)知识面宽,习惯意识强大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和数字媒介的普及,当代大学生相较过去知识储备有了明显提升。但知识体系是依靠外界环境的不断灌输和时间广度上的不断重复形成的。面对大学语文课堂内容广、时间短的教学方式,如何利用学生已有的语文知识储备,在课堂有效时间内对知识进行关联,进而达到语文思维创新,是大学语文课堂需要面对的问题。
(四)差异明显,注意力易分散
由于移动设备使用和网络资源便捷,使得传统教学方式中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造成课堂实施效果相对较差。传统大学语文课堂注重教师讲授,学生更多以被动灌输为主,更加凸显注意力分散问题。因此,教师要以学生特征为切入点,打造能够适应环境和教学对象变化的新型课堂。
二、大学语文课堂改革路径
基于对教学对象的深度感知,大学语文教学要从教学理念和教学实施上进行深度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实施理念和路径变化。
(一)引入“研究式、开放式”教学理念
学习兴趣来自好奇心的满足,传统的记忆、解读和考核方式使学生在大学语文课堂上失去好奇心。研究式教学理念突出基于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对教材内容的深度挖掘和研究,探究文字传递的信息、蕴藏的情感和传承的文化。同时,增加主题方式探讨,让学生参与其中,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提出独到见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得以从学生的深入互动、困惑和感悟中汲取营养,获取改进经典教学内容的动力。
(二)引入综合资源
教师要充分利用大学教学资源,开设一定比例的课外延伸课堂,促进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的认知、应用和思考,实现语文课堂的实践化和应用化。利用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和社团活动,采用教学任务方式,促使学生将课堂内容与大学生活对接,如知识宣传、公益活动、演讲比赛等,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三)引入翻转课堂
思维的构建需要输入和输出,只有输出足够信息后,才能形成自主思维。教师要通过翻转课堂方式,改变传统教学手段,还原学生主体地位。采用学生参与、教师引导的方式,开展课堂内外学生主动参与的主题化任务建设。结合授课专业特点,教师针对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体系要求,确定相应主题和框架内容,鼓励不同专业学生组合参与主题化任务建设。
大学语文素养的形成,需要深度学习,其中比较关键的是抽象思维的建立。抽象概念是规律,现实是基础。教师要善于在抽象思维中加入形象思维元素,用生动语言和生活化场景表达,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抽象能力,形成深度思维能力。通过大学语文中主题化任务的有效选取,配合高效管理机制,附以多种资源体系,为学生提供培养思维的土壤。
借助校园资源和网络资源构建情境教学,教师要对教学任务框架进行知识配置、过程交互推进,结合有展示、有激励的方式,开展延伸课堂设计。延伸课堂内容可结合大学语文特点,通过制定符合学生特征的框架内容,课上反馈学生任务完成情况,促进学生之间的质询和评价,形成课上和课下闭环控制,以促进深度思考,实现学生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的综合提升。
三、改革路径的组织与实施
大学语文教学是大学人文素养教学的主要组成内容。教师要通过设计教学理念、实施教学手段,具体设计实施过程和评价手段,为理念落地、学生提升语文素养创造条件。
(一)大学语文课程内容重构
大学语文特殊的地位和角色,促其摆脱了升学压力,可以更多地从文化传承、思维构建和素养培养等方面对知识体系进行重构。教师可采取纵向跳跃、横向截取剖面的方法,重新组织教学内容,重点突出每个类型文章、事件和文化传统的演变和发展脉络。打破原有的教学内容,着重以知识点为出发点,重点突出课程单元应该有的系统性和文化素养。
教师应当根据所选教学单元,对教学内容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因素、重点突出、详略有度的设置,以达到精炼主题单元内容、提升思维层次、挖掘思考空间的目的,将学习主动权归于学生。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掌握知识、开阔视野、锻炼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对一个事件、一篇文章和一个单元的讲解,引导学生针对一个文学类型的内容建立整体概念、全局意识,实现语文素养的培养目标。
(二)大学语文翻转课堂的任务选取
根据大学语文整体内容,教师可设置两个基本角度“语文素养”和“人文修养”,引导学生自由组队进行课堂延伸讨论。按照经典名著、古今诗词、哲理散文等不同类别,剖析具有典型意义和文化深度的内容,进而回看过去、感悟当下、谋划未来。任务以教材为基础,突出思想改进带来的变革,需要教师搜集大量资料,对思维逻辑进行分析。选择任务时,教师应考虑大学课堂时间限制,以对教学对象的深度认知为基础进行选择。任务应当突出语文知识要素,体现搜集资料、合作、表达和深度思考等能力的培养。教师要针对当前教育的复杂环境和学生迷茫的总体特征进行设置,体现研讨式、开放式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有效构建高阶思维。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组织
良好的主题任务设置和有效组织管理,是实现教学理念的最终路径。在组织管理中,教师要设置好学生参与细节,包括成员人数、职责和评价机制等,让主题单元任务具有落地土壤和应用环境。
为增强课堂效果和翻转课堂质量,教师要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任务进行有效管理。要完成一个完整的主题任务,需要大量课下时间,补充大量知识内容,这是教学任务成功的关键。为把握学生学习的完成程度,教师要撬动学生课下时间,针对现有教学对象的特征,在提供相应资源的同时,进行有效监管。而监管的关键在于有效利用信息化平台,提高互动性和监控性。针对大学语文课程的主题任务,教师可以采用建立教学平台、云课堂、微信群等多种方式,例如:针对课程内容录制相应的微课、MOOK和公开课,放入教学平台,同时提供课程PPT、文字材料等内容,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互享和知识多元化获取。
四、总结
当代大学教师只有在充分认识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的基础上,对大学语文课程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才能让语文素养和文化价值深入学生内心。理念是先导,实践是关键。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要从理念出发,以实践为抓手、以效果为归宿。这就需要教师深刻理解理念,创新丰富手段和实施技巧,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柳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