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素质教育理念得到全社会高度认同的背景下,三全育人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与实施路径,为普通高中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当前不少普通高中学校虽然能够将三全育人理念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但其应用领域主要集中在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教学等方面,对学校系统化德育工作的涉及则相对较少,而如何将三全育人理念渗透到德育的各领域,自然也就成了普通高中德育工作所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三全育人理念及其与高中德育工作间的关系
(一)三全育人的概念界定
三全育人作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等多领域教育工作的育人目标要求,强调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是指要让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均参与到育人工作中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进行高效协同合作,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贡献力量;全过程育人是指要面向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开展育人工作,使学生能够受到长期持续、一以贯之的各方面教育,并在这种系统化的教育模式下实现快速发展;全方位育人则是突破空间对育人工作的限制,通过充分调动各种可利用的育人资源,面向学生不同成长环境对其进行教育,以实现对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全覆盖。
(二)三全育人与高中德育工作间的关系
三全育人虽然最初是针对高校思政工作所提出的要求,但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其与普通高中德育工作中同样存在着密切联系。首先,普通高中德育工作与高校思政工作均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二者在核心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将三全育人理念从高校思政教育延伸到高中德育,其指导作用依然能够得到有效发挥。其次,高中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关键一环,向下要承接同属于中等教育的初中教育,向上则要与高等教育相联系,很多学生从高中毕业后都会升入高等院校继续接受教育。在当前国内高校深入贯彻三全育人理念的背景下,将三全育人理念引入高中德育工作,能够促进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实现有效衔接。最后,高中德育工作要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对学生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心理健康、人格塑造、审美情趣、劳动意识等方面的成长施加影响,具有长期性、系统性的特点,在课时、育人主体等方面的教育资源有着较大需求,而能够实现全员参与、全过程覆盖、全方位推进的三全育人,则恰恰能够满足高中德育工作的教育资源需求。
二、三全育人视角下普通高中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主体存在缺位
三全育人中的全员育人理念认为,学校必须面向全体教职员工建立育人队伍,使每一位教职员工都能够真正参与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来,为育人目标的实现作出贡献。然而从普通高中的德育实践来看,不少学校虽然对德育十分重视,但对德育责任的划分却比较模糊,真正参与具体工作的德育主体并不多,基本都是依靠班主任与思政课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如其他学科任课教师、学校管理人员、后勤人员等德育主体则常常处于缺位状态,对德育效果提升的限制较大。另外,受工作性质、专业素养等因素的影响,无论是各学科任课教师(不包括班主任与思政课教师),还是教务管理、后勤服务等岗位的学校工作人员,对德育的了解都比较少,德育水平更是十分有限。即便学校能够将其纳入到德育队伍中来,也同样很难为德育工作提供太大支持。
(二)德育覆盖不够全面
从全过程育人的角度来看,当前普通高中德育工作虽然具有一定持续性,能够在学生高中三年始终开设思政课程,并定期组织各种形式的德育活动,但由于德育活动的开展频率通常比较低,不同活动间的联系也相对有限,因此德育工作对学生成长过程的覆盖并不全面,这同样会使德育效果受到影响。例如:在寒暑假期间,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任课教师为帮助学生巩固旧知识、保持良好学习状态,通常会布置一定量的假期作业,但思政课程基本不会布置假期作业,其他学科的假期作业内容也很少涉及德育内容,假期德育往往处于缺失状态,而当寒暑假成为德育空白期时,系统化德育工作的效果自然也会受到影响。另外,普通高中德育工作要与学生初中、大学阶段的德育相衔接,当前有些高中并未意识到这一点,无论是在新生入学阶段,还是在高三学生毕业前夕,都很少会开展衔接性的德育活动。
(三)德育资源整合不到位
互联网与移动终端的高度普及发展,不仅使教育资源变得更加丰富,而且让教育资源整合的难度大大降低,当前很多高校都是依托互联网与各种软件工具,才得以实现全方位育人。而从普通高中的德育工作来看,由于高中学校的教育资源整合能力与高等院校往往存在不小差距,在三全育人尤其是全方位育人方面的实践经验也比较少,因此很多德育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利用,使德育工作措施的具体落实受到了不小限制。例如:有些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认识不到位,虽然在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心理教师配置等方面投入了不少资金与人力物力,但并未将其与德育工作紧密联系起来,面向学生课余校园活动、接受心理辅导等场景的德育相对薄弱。还有些学校则存在着家校互动不到位、线上教学形式单一等问题,不仅缺少网络德育阵地,与学生家长间的沟通合作也比较少,即便能够意识到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性,也很难单纯依靠学校线下德育的力量来实现这一育人目标。
(四)德育评价作用有限
德育是一项长期性、动态化的工作,其实际成效很难量化,尤其是在三全育人理念下,面对不同形式、不同内容、不同主体的德育工作,要想对学生思想价值观念、道德品质等各方面素养的发展情况作出准确评价,其难度更是非常高。而对于普通高中学校来说,德育成果量化评价的缺失,则显然会使德育工作的持续推进受到直接影响。首先,高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各方面能力素养的发展也比较快,如果学校未能对其“三观”的形成情况与能力素养的发展情况作出准确评估,自然也就无法采取针对性的德育措施,很容易出现德育工作脱离学生实际的情况。其次,普通高中德育工作要以德育成果为依据进行不断反思,以明确现阶段德育实践的不足,并从学生实际发展需求出发,对德育形式、德育内容等进行不断完善,如果学校无法对德育成果进行量化评价,那么以此为基础展开的德育实践问题总结与德育工作改进,就很难继续展开。最后,有些学校的德育评价意识相对薄弱,通常只会针对现阶段的德育工作成果作出评价,对评价的前瞻性与长效性缺乏正确认识,即便能够实现对德育成果的量化评价,也同样难以将德育评价的教育作用与激励作用发挥出来。
三、以三全育人为导向的普通高中德育工作创新策略
(一)推动德育主体责任落实
在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普通高中要想做好德育工作,首先,要以全员育人为切入点,将学校全体教职员工作为德育主体的责任明确下来,并积极推动德育主体责任的落实,确保班主任、各学科任课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主体能够在德育实践中形成合力,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具体来看,学校首先应从制度建设入手,制定面向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德育工作规范,明确指出各部门、各岗位在德育工作中的角色与任务,并设立专门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德育主体的责任落实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同时,学校要根据不同岗位教职员工的德育责任、德育工作内容,建立相应的德育工作考核体系,将德育责任履行情况按适当权重融入其工作考核结果中,与教职员工的职称晋升、评奖评优等形成直接联系,促使其提高对德育责任履行的重视。其次,要加强教师专业培训,通过定期组织德育培训活动、开展德育相关课题研究等方式,帮助教师提高德育实践能力,使其能够适应日趋严格的德育工作要求,在全员协同育人体系中贡献更大力量。尤其是对于班主任、思政课程以外的任课教师,更是要立足课程内容与实际教学案例,对课程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展开深入探索。最后,学校要充分考虑到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岗位职工的工作性质特点,将校园文化环境塑造、校企合作、学生思想状况收集反馈等各种形式的德育措施纳入到工作制度中,以细致的制度规定为其参与德育工作、履行德育责任提供指导,并按照制度内容组织相应的德育培训活动。
(二)构建长效化动态德育体系
为实现全过程育人目标,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对其施加持续影响,普通高中学校还需建立长效化、动态化的德育工作体系,面向学生各个成长阶段组织开展德育活动,并根据其综合素质发展情况对德育工作策略作出持续调整。
例如:在新生入学初期,学校可以结合中学生行为规范、学校规章制度等,组织学生开展入学教育活动,强调从初中到高中的各种变化及思想行为要求,帮助其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发展基础。在课堂教学与班级管理阶段,教师不仅要将德育元素渗透到学科教学实践中,而且要开设校本德育课程,定期组织主题班会、校园演讲比赛、国旗下讲话等形式的活动,使校园德育活动能够将各学科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有效串联起来。而在每次寒暑假之前,学校不仅可以鼓励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观看有意义的影视剧作品,而且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田野实习、职业体验等德育实践活动,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假期实践了解社情国情,探究各种社会问题及其解决策略,从而达到增强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锻炼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另外,对于即将毕业的高三学生,学校除了要延续高中阶段德育内容外,还需强调德育的过渡性、前瞻性与实用性,有针对性地开展自主管理、独立生活、人际交往、社会责任、生涯初步规划等方面的教育活动,使学生能够在提高成绩的同时,为适应大学生活乃至未来社会生活作好准备。
(三)校家社合作拓宽德育场景
面对全方位育人的目标要求,普通高中学校要摆脱“单打独斗”的传统德育工作思维,主动扮演好德育资源整合者的角色,与学生家长、社区、各类企事业单位等加强合作,通过校家社合作共育的方式不断拓宽德育场景,面向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各个领域将德育落到实处。
例如:在家庭教育方面,学校可以于每学期开学前组织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由专业教师为学生家长传授各种家庭教育技巧方法,并帮助其树立正确教育理念。家庭教育实践中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家庭条件等实际情况,由家长与班主任、任课教师共同商讨德育方案,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家务劳动、组织家庭读书会、共同参与社会实践等方式,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家庭德育渗透。而在社会教育方面,则可以由学校与本地社区进行沟通合作,共同组织探望孤寡老人与敬老院、社区大扫除、贫困户爱心捐赠、义卖、幼儿教育实践等形式的社会志愿服务活动,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深入社会、德育实践的机会。另外,学校自身也同样做好全过程育人工作,通过创建校园红色空间、组织研学活动、设置心理咨询课程、组织线上德育活动、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等方式,将德育工作延伸到学生课外学习、课后休闲娱乐、心理问题疏导、上网等各种场景中。
(四)建立多元化德育评价机制
三全育人理念虽然能够提升高中德育工作的整体效率与全面性,但也同样使德育工作成果变得更加复杂,普通高中学校要想实现准确、客观、全面的德育评价,为德育工作方案的持续优化提供支持,就必须要建立多元化的德育评价体系,推进多主体、多形式、多场景的量化评价措施落实到位。
例如:在评价主体方面,学校应充分考虑到全体教职员工与学生家长、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将所有德育主体均纳入到德育评价体系中来,并建立相应的德育表现评价指标体系,由不同主体对学生在课堂德育渗透、校园德育活动、家庭德育、社会实践活动等各种场景下的表现作出准确评价,以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性与即时性。而在评价形式方面,则可以根据采取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结果性评价为辅的总体策略,以专业教师为核心引领德育主体与学生展开密切沟通,在评价过程中及时指出学生的闪光点,使其能够不断加强自我认知,并提升对德育评价的认同度。
总而言之,三全育人理念在普通高中德育工作中的应用虽然具有充分可行性,但同样会对德育工作提出更高要求,普通高中学校要想以三全育人理念为主导展开德育工作创新,不仅要明确该理念与德育工作间的联系,而且要以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基本要求,重新审视自身在德育主体责任落实、德育工作覆盖面、德育资源整合、德育评价等方面的不足,并采取针对性的创新策略。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