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的过程中,虽然城市化进程不断提高,但城乡发展依然存在差别,尤其是在教育方面,乡村落后于城市的现象较为普遍。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也是受到一定的影响。在当前形势下,如何以体育教学为切入点展开研究,以中心城区、涉农区为研究对象,针对涉农区体育教学发展中遇到的教育观念滞后、师资短缺、体育设施不足、教师教学水平较低等问题,旨在通过“一体化”的工作思路,营造良好教研氛围,加强对教师的教学管理,不断促进涉农区域体育教学水平的提升,从而找到一条适合城乡体育教学一体化建设与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一、研究目的
通过前期调研,对涉农区域体育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影响体育教学差异的主要因素,结合中心城区与涉农区域体育教研工作联动机制,以某涉农区体育学科教学水平提升为突破口,借助某中心城区体育名师工作室的力量,整合多方优势,以该涉农区域体育教师读书屋开展的系列活动为依托,双向沟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动互助,对涉农区域进行体育教学精准帮扶,促进涉农区域体育教学水平整体提升。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我市中心城区和涉农区域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探寻提升涉农区域体育教学水平的路径与方法,促进涉农区域教育整体提升,缩小与中心城区的差距。
三、现状分析及对策路径
(一)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1.农村体育师资不足同化严重。
调研发现,该涉农区域农村学校体育师资严重不足,尤其是偏远的农村学校。例如:在该区某小学只有一名体育教师,而且是这个学校有史以来第一个有正式编制的全职体育教师,虽然学校总人数始终没有超过200人,但学校实行完整的单轨制,6个年级6个班,这位体育教师每周要上22节课,还要负责体育训练、社团活动,内容复杂,工作量大。体育教师在促进学校发展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2.农村体育课时不足且质量不佳。
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明确指出,学校要开齐开足体育课。但是部分学校因师资短缺把新分配的体育教师安排到其他岗位,导致体育教师岗位空缺,体育课不能开足开齐。在调研中发现,大部分农村学校每周只能保证两节体育课。体育课教学中,大多数时间处于自由的、“放羊式”的状态,每周仅有的两次体育课教学质量令人担忧。
3.体育运动器材设施不足且使用率低。
体育场地、器械是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正常开展的基本保障、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抓手。然而,在调查中发现多数农村学校还是简陋的土场地,遇到阴雨天气不是泥就是水,体育课和课间操都难以进行。各校的体育器材配备情况参差不齐,一些学校所谓的体育器材就是几个足球、篮球等,单双杠、肋木、爬梯是农村学校运动设施的全部。很多学校的体育器械室还挂满了蜘蛛网,这些都对体育教学的实施增加了阻力。
4.体育教师业务培训存在差异。
定期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是有效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教学能力与专业技能等方面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体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重要手段。调研发现,不少乡镇的学校管理者和体育教师对市区组织的教研活动不重视、不参加,在教研频次上远远少于城市学校的体育教师,以致体育教师教学理念更新不及时,专业化水平与职业素养提升不够,不能很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
(二)涉农区域体育教学发展对策
1.加强农村学校体育软实力建设。
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水平提升最关键的因素是体育教师。体育教师应有一颗积极进取之心,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责任与使命,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努力提升专业化水平;其次,学校管理者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在引进优秀体育人才的同时,加强现有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培训。农村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争取政策支持,在逐步改善体育教师待遇的同时,不断加强教师教学基本功培训,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2.加强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硬环境建设。
在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发展经济是必不可少的,但也要注重教育,尤其是学校体育。各级政府应当加大教育资金投入,各级各类学校应该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的规定,依据学校的规模大小,完善体育场地、体育器材配备工作。增加经费投入,完善管理维护措施,定期对学校体育场地和器材进行维护,以保证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3.构建城乡区域之间的交流轮岗机制。
经过几年的实施,基本上形成了区域内学科教师交流、学习的轮岗机制,取得了一些成绩。城区与农村学校形成交流轮岗制度,区域之间定向结对帮扶、学科对口交流轮岗等,这些对提升农村学校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和体育教学质量将有很大的帮助。建立城乡区域之间体育师资交流轮岗制度,增强未来区域之间交流轮岗活动效果。尤其是对涉农区域学校体育应当针对核心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策略,弥补其地理环境上的劣势,实现城乡区域之间学校体育同步发展。
4.以教育信息化推动城乡体育教育一体化的机制。
在教育现代化建设标准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学校网络建设,加强教师教研平台网建设,实现信息技术“互通互用”,进一步拓宽体育教师教研培训渠道。信息平台的建设关键是推进城乡区域之间信息资源共享机制,让区域之间的体育教师交流研讨有实效,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加大投入力度,做好学校图书配备、计算室及校园网信息化设备、通用技术教室、学科课程实验室建设工作。加快体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对体育方面的信息技术的硬件建设给予重点支持,建设完善的网络体育信息交流平台,加大体育信息资源开发和整合力度,实现优质体育资源共享。
5.发挥市教科院等部门的协调及专业指导作用。
近年来,市教科院以某中心城区体育名师工作室为载体整合多方优势,以体育教师读书屋系列活动开展为依托,对涉农区域进行体育教学的精准帮扶。首先,做到“精准识别”。利用计算机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全市涉农地区农村薄弱学校进行精准识别“建档立卡”作为今后重点帮扶对象,做到帮扶全过程追踪,健全和完善帮扶体系;其次,做到“精准施策”。每个地区的农村学校面临的问题不同,根据不同情况和需求制定相应的实施策略,提高教育质量;最后,做到“精准扶持”,要提升农村教师自身的“造血”能力,提高内驱力,使他们在工作中能够围绕学校特色和优势开展活动。通过良好的教研氛围营造不断促进城乡体育教学一体化建设,促进涉农区域体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研究对象涉农区域在教育发展上相比城区还是存在着学科师资短缺、教师进取心不强和教学水平较弱等现状,这些都严重阻碍了该区体育学科的发展,影响了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通过在市教科院的组织下,某涉农区与某中心城区以“城乡体育教学一体化”为主体的专题联合教研系列活动,为涉农区域体育教学水平整体提升注入了活力,增强了动力,探索出一条城乡结合一体化建设的新路子。
(二)建议
为更好地促进涉农区域体育教师教学水平,提升实现城乡体育教学一体化,我们提出如下几方面的建议。一是加强对该区域教师教学的培训与帮扶投入。在市教科院等部门的协调下发挥中心城区优质的学科人力资源进行专业指导,不断促进该区域体育教学发展进程;二是加强体育学科信息化建设。发挥已有网站和平台的作用,为教师的学习和教学提供优质课程资源;三是以点带面实现该区域整个教育水平的提升。做到成果及时总结、及时转化让体育学科带动其他学科形成育人合力,真正让每个学生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