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江市凤山小学从日常生活、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大领域入手,聚焦劳动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大劳动”教育体系,提升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赋能。
学科打底,劳动教育进课堂。学校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育人作用,统整各学科力量,深入挖掘各学科中的劳动教育元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书本走向生活,将劳动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一课一技”“一课一得”。与社会优质资源合作开发的“西点烘焙”实践课程,极大地丰富了学校课后服务的内容。采用“理论+实践”的授课模式,倡导“做中学”“学中做”,强调手脑并用、学创融通。全校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轮流到这里参与西点的设计与制作课程,在实践中体味劳动的幸福与乐趣。2024年春天,学校推出的“油菜花”主题实践课程,采用非常“接地气”的学习方式,将劳动教育与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美术等多学科进行融合,把课堂搬进大自然,通过搜集、观察、绘画、探索、解剖、计算、调查、歌颂等多种途径,以天地为课本,以自然为老师,引导孩子们走进田间地头,探索油菜花的秘密,深受孩子们的喜欢。
快乐劳作,劳动教育进活动。学校努力盘活多方资源,创造条件,将劳动教育融入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
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学校制定“小岗位大责任”劳动清单,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全力打造学校全域劳动场景,扎扎实实将劳动教育与学生校园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
校园一角,师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学校开辟的“校园种植园区”参与蔬菜、粮食等农作物的种植、管理、采摘等活动。学校通过整体设计、系统规划,实行派单式的管理模式,根据不同的季节和时令,让孩子们在亲身实践中提高劳动素养,培养良好的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
学校坚持用鲜活的场景、具体的体验来感染和引领学生。书海觅香、爱心义卖、非遗打卡等丰富多彩的校园市集节,让孩子们在学校搭建的真实生活场景中学会沟通、学会诚信,体会职业创造价值的乐趣。与澄江市化石自然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小小讲解员培训及实践活动,让近百名学生在活动中既解锁了很多解说的技能,也从中了解了生命起源、演化和生物多样性等丰富多彩的知识,其中20多位优秀小学员被列入人才储备库,不定期利用课余时间到馆参加志愿讲解服务,深受参观者好评。
家校融合,劳动教育进家庭。学校将“参与家庭劳动”作为一项专题活动来开展。聚焦“我爱我家”主题,由服务自我慢慢上升到服务家庭,内容涵盖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每年5月举行“劳动节”“劳动技能大赛”等系列实践活动,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6个年级确定6个不同的主题,活动贯穿学校、家庭、社会,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相结合,让老师和家长引导孩子们从“认知”走向“实践”,从书本走向生活,以赛促学,提升学生日常生活劳动技能。同时推出《新劳动教育之二十四节气课程》,结合一年之中的二十四节气,围绕节气物化、风俗习惯、童谣歌曲、诗词民谚、美食制作等主线,开展吟诵、绘画、书写、制作、种植、观察、体验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们从中品味生活、提升素养。
学研一体,劳动教育进社会。学校聚焦“感恩奉献”,定期组织学生深入街头、广场、社区等开展公益活动,增强服务他人的意识。同时,积极利用寒暑假,秉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因地制宜,发挥校外红色基地、地方资源和特有物产的育人作用,大力开展校外研学实践,组织孩子们开展鲜花饼制作、蓝莓采摘、土豆和水稻种植、浑水摸鱼等活动,探寻家乡之美,厚植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
多维评价,劳动教育润童心。学校将劳动素养作为学生学期评定的重要指标,根据各学期《劳动与技术》课程学习内容及要求,从中抽取一个内容让学生来完成,各班主任和家长委员组成考核小组,从知识学习及运用、设计与技能操作、实践与创作能力、美观与作品创新等方面,对每个学生完成的作品进行等级评价。并认真梳理有关小学生劳动课程内容,结合不同学段学生年龄特点,制定6个不同内容的“一生一册”劳动任务清单,形成《凤山小学劳动实践评价手册》。根据学生具体实践,结合手册评选“劳动小能手”,充分联动“教师—家长—社会”开展多元评价,以实现“利用劳动教育评价撬动五育融合”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