菅茶山汉诗在中日两国的研究理路

2024-09-29 00:00:00徐湘雅
名家名作 2024年24期

[摘 要] 菅茶山是江户时代后期著名的汉诗人,针对其汉诗进行的研究虽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存在不足。试图对已有的菅茶山汉诗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以期总结出目前中日学者对菅茶山以及菅茶山汉诗的研究成果,同时发现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为广大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 键 词] 菅茶山;汉诗;诗题;诗风;中日比较

菅茶山(1748—1827)是日本江户时代后期诗坛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汉诗集《黄叶夕阳村舍诗》在日本汉诗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曾任大学头(幕府的最高教育官职)的林述斋给予其极高的评价——“方今海内诗文,无人能出茶山之右”。清代国学大师俞樾在《东瀛诗选》中将菅茶山的汉诗独编一卷,收录了120首,并在卷首评价道:“礼卿诗各体皆工,而忧时感事之忱,往往流露行间,亦彼中有心人也。”

在我国有关菅茶山的研究资料中,中文论文有11篇,而日本有关菅茶山的研究资料中有日文论文118篇。总结中日研究资料后,从研究内容上可以大致分为:菅茶山诗题研究、菅茶山诗风研究、中日比较研究和其他研究。

一、菅茶山诗题研究

富士川英郎指出:“菅茶山的诗按照内容可分为三类,其一是以茶山的居住地为中心的和农村生活及田园风景的诗;其二是反思人生及悼念友人的诗;其三是纪行诗。”佐藤保氏曾对菅茶山诗作评论道:“茶山的诗歌具有敏锐的乡村自然气息,深受大众喜爱。”菅茶山的《黄叶夕阳村舍诗》正是一首用日常通俗的诗词描绘农村光景的田园诗。目前对菅茶山田园诗的研究集中在诗歌内容及诗风研究。西原千代在《菅茶山的田园诗》中指出菅茶山的田园诗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赞美田园风光的诗和歌颂生活在乡村田园的人们(细分为儿童、农民、山民、渔民)的诗。在文中运用文本分析法,探究菅茶山田园诗中“咏儿童诗”和“咏农民诗”的共通之处及形成的缘由。黎小雨在《菅茶山京都游学期的文人交流》中以菅茶山前五次的游学经历为重点,考察其田园诗风形成与转变的过程。福岛理子在《茶山诗风的形成——混沌社社友和菅茶山》中探究菅茶山田园诗中独特的“以前景烘托后景”的审美意识,并在文中指出菅茶山后期田园诗中“夕阳”“鸟”等主题的频繁出现与混沌社的交游相关。

菅茶山一生酷爱游学,19岁时便游学京都,在游学期间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歌作品。目前对菅茶山纪行诗的研究数量不多,主要聚焦在菅茶山于文化元年(1804年)、文化十一年(1815年)两次前往江户期间创作的“东游诗”。王丽娜在《菅茶山“东游诗”的中国诗语影响及日本“风土记”意象》中引用《兵库道中》《磨针岭》《常游杂诗十九首》等经典的“东游诗”诗语,从诗句结构、诗词意象等方面分析“东游诗”的中国文化影响,并指出菅茶山“东游诗”中存在中国古典诗歌里不曾出现的途中地名所作的诗语,具有浓厚的日本“风土记”特色。胡聪在《菅茶山咏楠诗研究》中引用“东游诗”中的《兵库道中》,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与楠木正成的历史事件,指出菅茶山的咏史诗中表现出对楠木正成的崇拜及其尊皇爱国的思想。

然而,菅茶山诗内容之丰富远不止此。由于当时的茶山诗远近闻名,因此有不少文人特地携画作前来求题诗。西元千代曾评价道:“茶山的诗总给人以画的感觉”。张漫在《菅茶山题画诗诗语的道家属性》中指出经过统计,题画诗在《黄叶夕阳村舍》中数量颇多,有近400首。因此为富士川英郎的观点进行补充诗作内容分类的“第四类”——题画诗。但有学者提出,“东游诗”属于纪行诗,但其中风景诗与题画诗并存,因此认为这种划分模糊了“东游诗”的界限。此外,张漫从中日语言文化比较角度对菅茶山题画诗中使用的词语“群玉”“鹤”的用法及意象进行考证,指出菅茶山能够熟练使用具有中国道家属性的诗语,对道家有着独特的见解。而探究菅茶山题画诗风格形成的溯源,福岛理子在《茶山诗风的形成——混沌社社友和菅茶山》中指出通过与画家与其他诗人的交游,菅茶山开始接触南宗画和明代文人文化,并追求诗画合一的境界。

此外,随着对菅茶山研究的深入,还涌现了其他题材诗的研究。清代国学大师俞樾曾评价道:“菅茶山的七古《开元琴歌》首先应为中国读者所重视,因为它写的是极其珍贵的千年之前的中国唐代文物。”菅茶山在诗中深情回顾了平安时代日本与唐朝交往的黄金时代,痛心于战乱破坏两国的友谊与文物。可见菅茶山对中日文化交流历史有着足够的关心和见解。李均洋在《中日文化交流的辉煌和中日政治文化的异同——论菅茶山的史诗式汉诗〈开元琴歌〉》中深入探讨了菅茶山的历史观与政治观,引导读者理解中日政治文化的异同。他提出菅茶山的《开元琴歌》中存在一个独特的中日文化交流时空观,这一时空观以历史时间为纵轴线,以中日历史观和文明观的对比为横轴线,构建了一个诗歌意象空间,这一研究为我们理解菅茶山的思想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菅茶山诗风研究

在对菅茶山的研究中,诗歌风格一直是学者们讨论和研究的焦点。菅茶山是江户时代后期诗坛风格由“尊唐”转变至“宗宋”的主要推动者之一。他在《复古贺太郎右卫门书》写道:“述时事,写实际,不效前人颦,不学时世妆,乃始为非伪诗也。”因此,菅茶山的汉诗一般被评价为排斥唐诗、以宋诗为范本,写实地抒发日常感兴的南宋诗风。然而,菅茶山诗风呈现了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菅茶山在青年时期曾六度赴京都求学,他先后在市川门下研学古文辞学、那波鲁堂门下深造朱子学,后期加入混沌社,结交混沌社盟友与各位文人。然而,由于求学道路不顺与旁人的不理解,早期的菅茶山汉诗显露出愤世嫉俗的情绪。小阳财平在《茶山诗风的转换》中引入了“初期文人”这一概念,以此解读菅茶山早期诗歌中的愤世嫉邪之情。福岛理子在《有鸟三首——圣护院村塾时代的菅茶山》中指出初期菅茶山汉诗中具有露骨地批判政治的特点。

后来,随着茶山的交友范围变广,他的汉诗诗风也逐渐产生了变化。如福岛理子在《茶山诗风的形成——混沌社社友和菅茶山》所说,菅茶山在那波鲁堂门下学习朱子学时所创作的诗多呈现出对颓废世态的忧愤和无力感,后期逐渐转变为创作以温雅的田园风景诗为中心的南宋诗。

究其诗风变化的原因,一般认为菅茶山诗风转变的开始源于与六如和西山拙斋的交往。但福岛理子在《茶山诗风的形成——混沌社社友和菅茶山》中指出,仅从六如等人的影响来说明菅茶山后期田园诗风的形成是值得推敲的。福岛理子从“鸟背”一词出发,寻找菅茶山汉诗中“前景与后景相结合的视觉效果”的表现手法的缘由,指出菅茶山通过与画家池大雅、混沌社社友的交游,开始接触南宗画和明代文人文化,并追求诗画合一的境界,形成独特的不同于六如等其他诗人的南宋诗风。而除去与文人交游的原因,小阳财平在《天明年间的菅茶山及其诗风》中指出,天明年间在福山发生的自然灾害和农民起义对菅茶山社会批判诗诗风的转换起着关键作用。黎小雨在《菅茶山京都游学期的文人交流》中同时考察菅茶山游学期间政治批判诗和田园诗两种不同的诗风转换。此外,在文中对福岛理子的观点进行了补充,指出菅茶山虽然通过池大雅、混沌社社友的交游实现了诗风转换,但此时并未完全皈依宋诗,而是接受明代文人文化后对汉诗重新审视才使他完全转变成南宋诗风。

除此之外,黑川洋一在《菅茶山·六如》中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他认为,《黄叶夕阳村舍诗》前编中的汉诗,虽然表面上看类似于宋诗风格,但实际上更接近于汉魏诗风,这一观点与前述学者阐述的观点有出入之处。山冈万谦、谷本圭司则对这个观点进行了论证,在《初期茶山诗〈文选〉的影响》一文中以《白沙翠竹村舍集》为研究文本,指出初期茶山诗中含有较多借鉴或改造《文选》中所收录的陶渊明、谢灵运等魏晋诗人诗作中的表现手法。

三、菅茶山汉诗的中日文化比较研究

菅茶山汉诗的中日文化比较研究目前集中在探讨菅茶山在创作汉诗过程中表现出对中国诗作的受容、创新和体现日本风土的特性。西原千代曾总结过菅茶山的诗论:“诗歌应当是对事实的阐述,对实际存在的事物进行客观真实的描绘,同时由衷表达内心的情感。而不应当盲目模仿前人诗作,或者迎合当下诗歌的趋势。”因此,菅茶山诗中的独创性使其成为含有丰富中国汉诗文化,又符合日本文学背景的作品。

关于菅茶山在汉诗创作中对中国诗作中表现手法的受容与创新,小阳财平在《茶山诗风的转换》一文通过对菅茶山诗中“咏兰”的手法和表达意境的分析,指出菅茶山的“咏兰诗”与日本同时代诗人的“咏兰诗”不同,而在某种程度上与中国诗人繁钦的《咏蕙诗》和陆游的“咏兰诗”有所共鸣。但菅茶山采用了一种独特的表现手法,即用兰花象征高尚人格后,将诗歌的焦点转向了对自身无助感的描写。张漫在《菅茶山题画诗诗语的道家属性》中指出菅茶山对中国道家典故的运用并非一味模仿,而是以典故为喻,形成与中国诗歌完全不同的道家意境。山冈万谦、谷本圭司在《初期茶山诗〈文选〉的影响》中指出,初期菅茶山在汉诗创作中采用《文选》所收录诗作的表现手法的同时,还赋予《文选》词汇新的含义。

富士川英郎指出,菅茶山的汉诗具有日本式的特征。诚然,菅茶山汉诗中还体现了日本风土的特性。朱秋而《菅茶山诗论——以咏萤为中心》一文分别探讨了中日文学作品中“萤”的“季节性”,指出中国汉诗作品中大多描写的是“秋萤”,而日本汉诗作品中同时存在“夏萤”和“秋萤”,并未统一“萤”的季节性。在菅茶山创作的数十首“咏萤诗”中,除去没有明确季节性的三首,其余描写的均为“夏萤”,并借此通过对日本平安时代文学作品中的“夏萤”集中研究,指出菅茶山的汉诗跳出中国传统汉诗的“成规”,反而根据和歌、俳谐真实地描写了日本的“夏萤”。除此之外,在朱秋而的《菅茶山的汉诗和俳谐——以“绵弓”“栗球”“菜花”为线索》和《菅茶山的汉诗和和歌——梅雨诗中描写的水鸡意象》两篇文章中,指出菅茶山汉诗中“绵弓”“栗球”“菜花与海”“梅雨时期的水鸡”的意境或意象是中国汉诗中所没有的,究其原因是菅茶山在创作汉诗的时候并没有按照中国汉诗咏物的传统模式,而是受到日本和歌及俳句的影响,运用俳谐的艺术性来吟唱。朱秋而还在《菅茶山秋蛰诗——与“铃虫”的关联》一文中指出,菅茶山在秋蛰诗中赞美夜晚原野里虫鸣的趣味,有意识地表达日本生活中的情趣,而并未运用中国汉诗中通过虫鸣表达伤春悲秋的表现手法。以上,朱秋而的数篇文章都对中国汉诗与菅茶山汉诗中运用不同的意象描写同一物体展开研究,旨在说明菅茶山汉诗中独特的“日本风土性”特征。

四、其他研究

除上述分类的三大研究,由于菅茶山诗作相关研究的数量并不庞大,将书评、诗歌的译注和注释、菅茶山汉诗教材化研究等分类为其他研究。小金泽在《菅茶山的汉文教材——以〈宿田生〉〈冬夜读书〉的教材化为背景》中考察了菅茶山汉诗教材化的意图和教育价值,指出随着战争的结束、教育体制的分崩离析,菅茶山汉诗中的教育价值也发生了较大变动。歌颂忠臣楠木正成的《宿生田》在战后的教科书上几乎销声匿迹,而歌咏读书和研究学问态度的《冬夜读书》成为汉文教科书上熟悉的教材。其次,随着菅茶山汉诗受到的关注度愈来愈高,菅茶山汉诗译注著作不断出版,这对今人理解菅茶山的汉诗有着很大的帮助。然而译注者们对收录菅茶山汉诗的侧重点、章句阐释、字词理解并不完全相同。李均洋、胡聪在《菅茶山汉诗选注本研究》一文中对四本茶山汉诗注本进行相互对照研究,总结各注本的特点,寻找各注本的得失,为今后学习者更好地选择菅茶山汉诗注本、学习并理解菅茶山汉诗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五、结束语

本文通过梳理现有的有关菅茶山的研究论文后,得出了以下结论:目前国内菅茶山研究的内容和数量远不及日本对菅茶山的研究丰富。国内学界对菅茶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诗题的研究,而日本学界关于菅茶山研究的内容则广泛得多。此外,本文认为目前关于菅茶山的汉诗值得进一步拓展研究:首先,菅茶山一生喜爱交友,其汉诗中存在颇多友人诗,但目前的研究并未对此诗题集中研究;其次,对于菅茶山对谢灵运诗、陶渊明诗的受容情况没有进一步深入研究;最后,对菅茶山诗风变化的探讨仅聚焦于六次游学期间,但对菅茶山结束六次游学回归家乡神边后的诗风是否发生变化这一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日]高岛要.东瀛诗选本文和总索引[M].东京:勉诚出版,2007.

[2]张漫.菅茶山题画诗诗语的道家属性[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1.

[3]陈福康.日本汉文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4]李均洋,赵敏俐,[日]佐藤利行.菅茶山·赖山阳汉诗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5]宋丽娜.菅茶山汉诗中的中国文化影响和日本风土特性:学术研究史视野的菅茶山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1.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东语学院

作者简介:徐湘雅(2000—),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日本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