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陕西省渭南市的传统庙会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对庙会的组织形式、活动内容、安保措施、宣传渠道、参与人员的激励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了传统庙会与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发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庙会;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发展
庙会是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聚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对庙会进行保护是响应非遗系统性保护的重要抓手,对庙会进行个案和综合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做好保护工作。笔者对陕西省渭南市辖区内的大荔二月二庙会、白水元鹤山庙会、华阴司家秋千会、蒲城尧山圣母庙会、华州蕴空山庙会、白水仓颉庙会、华阴华山庙会、澄城赵庄庙会等进行了实地调研,现将庙会传承与创新的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并对开展此类特色群众文化活动、助推非遗系统性保护提出了建议。
一、组织形式
渭南传统庙会的组织形式一般采用“社事”制度,即每个庙会根据覆盖范围大小,按大家族、村民小组、自然村或行政村分为若干个“社”,各社自行负责活动的资金筹措、人员训练和活动安排。为统筹各社的事务、调解纠纷、管理庙产,分社还会派出一部分人手,组成一个类似“常务委员会”的机构,称为“总社”。根据各处庙址碑刻文献的记载,这种“分社-总社”的模式曾是旧时最普遍的组织形式。在调查对象中,蒲城尧山圣母庙会还完整保留了这种模式。白水元鹤山的总社则从20世纪70年代末改称“元鹤山风景园林管理所”,人员仍从各分社遴选产生,机构性质还是民间组织。澄城赵庄镇的西岳庙会则把总社称为“老号”,可能老号的祖先是最早开始从事庙会活动的一群人,后来承担调停、管理庙产等总社的职能,但在职权约束上相对松散。大荔二月二庙会和合阳三官庙会,活动范围较小,分社数量较少(2~4个),且在一个行政村的管辖范围内,其总社职能就由村委会承担。也有少数村庄如华阴司家秋千会,在村委会之外另行成立“组委会”或“庙委会”等,承担对内管理和对外发言的职责。在传统组织形式中,有一个特例是华阴的华山庙会,几乎纯粹由群众自发组织,政府只提供安保措施和现场医疗服务(医疗服务也是华山庙会的传统主题之一)。
近年来,渭南庙会组织形式的创新实例主要有三个。一是华阴司家秋千会,探索出了市文联利用社会影响力进行宣传,旅游部门跟进打造体验品牌,村内秋千组委会提供传统项目的形式,但在内容上,演出活动较少,且地域特色不足。二是白水仓颉庙会,由县政府聘请文化传媒公司策划,邀请省市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门领导出席会议,组织歌舞娱乐演出,并利用中央电视台及其节目主持人的影响力进行推广。三是华州区的宁山寺庙会,聘请其他宗教机构入驻寺庙,庙会采取产业化运作的方式,依托少华山景区打造“休闲-度假-康乐”三位一体的文化旅游模式。
二、活动内容
渭南市总体属于典型的半干旱农耕文化区,祈雨和求子曾是庙会的两大主题,庙会的传统活动内容大多围绕这两个方面展开。1.斗子旗。原本是庙前的两个铁旗杆,中间铸有三个斗,象征风调雨顺。庙会社火巡游时,用十几杆彩旗护持纸糊的斗子旗在前开道。2.锣鼓。分前场锣鼓和后场锣鼓。前场锣鼓过去为男性,现在多为女性,身穿彩衣,头戴冠饰,就连挂在腰间的鼓也用彩布装饰得花花绿绿。所有前场锣鼓又被称为“花鼓”,花苫鼓、背花鼓以及蒲城尧山圣母庙会和澄城赵庄庙会的花鼓都大同小异,其中花苫鼓的刺绣手工工艺格外光彩夺目。后场锣鼓一直都为男性,端坐在骡马拉的大车上,击鼓敲锣扇铙钹,气势恢宏如雷声滚过大地。3.接圣水。原是求雨活动的一部分,随着现代灌溉技术的发展,基本消失无踪,只在大荔二月二庙会中还保留一些影子。4.拔花还花。是一种纸花,供奉在神像前,求子的人焚香叩首后,按照自己的心意拔花,一般男孩为红白花,女孩为五色彩花。心愿满足生下儿女后,需要做一大捧花来还愿。此外还有秧歌、旱马、旱船、芯子、秦腔、皮影戏等形式,与正月里的社火类似。
近年来,上述庙会活动做出了四方面的创新探索。一是将普遍流行的广场舞作为庙会表演的一部分,如仓颉庙会、赵庄庙会、元鹤山庙会都做出了尝试。二是放开眼界,引进管弦乐团甚至外地的传统项目,在坚持传统的同时,给当地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三是利用庙会宣传传统孝道文化,拓展庙会的社会风气规范功能。四是打造体验项目,增加参观者在庙会中的互动环节和趣味性,如:华阴司家秋千会,参观者可以将每一种秋千都体验一遍;白水仓颉庙会,参观者可免费领取苹果形状的贴纸,把它粘贴在充气粮仓上。
三、安保措施
庙会人多而杂,属于较为大型的群众活动,因此传统庙会原本就带有安保措施——社棍。社棍,原本是指一种用漆染成两头黑中间红的木棍,后来代指手持这种木棍的临时神职人员,多为青壮年,负责把守在各个危险路段,提醒参观者注意安全,在社火队伍到来前负责清理道路,防止冲撞和踩踏事故发生。据大荔二月二庙会的翟德贵老人讲述,过去假如有参观者不服从社棍的安排,故意捣乱,或趁乱偷窃,会被绑起来,悬挂在庙门口示众,以此起到惩戒和扬威的效果。本次调研见到的最为完整的社棍在尧山圣母庙会和澄城赵庄庙会,人数都在30人以上。华阴司家秋千会则改社棍为红袖章,上面写着“安全员”字样,人数只有几人。活动范围较小的,如大荔二月二庙会,则不设立专门的社棍,在参观者较拥挤的路段,当跑骡车等危险系数高的活动项目通过时,骑手自行下来,用普通的木棍,甚至随手从摊贩那里取来一根甘蔗来疏散人群。
近年来,外来参观者和车辆猛增,为了切实保证此类活动的安全,各地庙会都采取了派出大量警力到现场执勤的做法,疏散交通、维持秩序、提醒参观者注意安全、预防突发事件。这种专业的安保措施对保证庙会期间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有显著的效果。
四、宣传渠道
传统庙会的宣传主要凭借大众口碑,但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信奉神灵的人越来越少,这种方式只在中老年群体中还有一定的传播效应。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各项工作进程不断加快,各级进入非遗名录的庙会知名度升高,出现了考察庙会或进行民俗摄影的群体。省级非遗项目蒲城尧山庙会与大荔二月二庙会各发现媒体5家,外来参观者抽样调查到37人。市级项目澄城赵庄庙会的媒体有3家,外来参观者抽样调查到7人。县级项目白水元鹤山庙会的媒体有1家,外来参观者抽样调查到2人。除口碑之外,宗教局、文旅局等单位发放的邀请函、公告等也起到了较为权威的宣传作用,但宣传面较为狭窄,多针对特定群体。在这些宣传渠道中,传播效果较好的有报纸、杂志、电视和网络。目前中央电视台录播了仓颉庙会,陕西省电视台录播了所有省级庙会,渭南市电视台及渭南日报对大部分市集以及庙会做了报道。网络宣传目前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参观者及与当地社区有关联的人在网络平台发布见闻,但有视角过于狭窄、内容不全面等缺点。第二种是对电视节目和文字报道进行转载,缺点是以点带面、不够系统。第三种是专门制作宣传网站,大多由网络服务代理公司承接,缺乏对内容精准的介绍。近年来,也有采取网络直播或录播的形式在网络上进行宣传。
五、对活动参与者的激励
庙会本身有其激励机制,就是组织形式中的“社事”观念。对外界参观者来说,整个庙会的所有参与者是一个整体。但在庙会内部,各社之间绝不混淆。自行训练人员,自行组织节目,自行筹措资金。渭南庙会之所以长盛不衰,很大程度上就源于各社成员和负责人“争一口气”的观念。除了庙会必备项目不能增减之外,芯子、骡车等项目都可添加,以压倒其他社而不被其他社压倒为目标。这就形成了一种良性竞争机制,促使内容更丰富、形式更新颖。庙会传承者中,还有一类是农村知识分子,掌握着规章制度、故事传说等知识,对掌故的搜集整理保存兴趣很大。他们表示,利用业余时间做这些事情心甘情愿,如果政府能给予一定的鼓励,哪怕是口头鼓励也很满足。
六、小结与思考
渭南庙会众多,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国家级2项(仓颉传说由白水县和洛南县联合申报,因此可以算一项;另一项是韩城的司马迁祭祀),省级9项,市级8项,县级10多项。从调查掌握的总体情况来看,这还是冰山一角,因为许多庙宇都在近百年来的战乱和动荡中毁坏,至今没有修复。
尊重传统组织方式,政府策划运作将其打造成当地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以澄城县西岳庙会为例,项目所在地的赵庄镇将该项目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尊重当地百姓的祭祀活动和社火巡游仪式,从陕北请来了安塞腰鼓队,从当地职高请来了管弦乐队,实现了庙会热闹、参与者积极、费用节约的效果。
发掘传统庙会资源,针对直接参与者和参观者的不同需求,提供互动体验内容。近年来,陶瓷、剪纸等手工技艺类项目增添了体验互动环节,以激发参观者的兴趣。本轮调查中,仓颉庙会的张贴苹果、华阴司家秋千会的十多种秋千,都是有趣的体验方式。
加强政府层面的沟通,建立健全庙会安全保障响应机制。庙会作为群众娱乐方式,首先应该建立在安全开展的基础上,开展活动时,人员流动、车辆流动都要保证无死角,将安全责任落实到参与的各个部门及具体负责的个人上。
做细做精宣传资料,让参观者“看热闹还能看门道”,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尤其较大型的庙会,可以做若干套宣传资料进行现场发放或提供网络链接供参观者点击阅览。
出台激励奖励办法,对活动的组织者和突出贡献者进行表彰鼓励。对于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庙会,可以向活动的组织者或突出贡献者适当倾斜。对还没有列入名录或无法申报非遗传承人的组织者和突出贡献者则可以授予“优秀组织者”“突出贡献者”等荣誉称号。
(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
参考文献
[1] 张蓉.从“云游庙会”到“广府庙会元宇宙”: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创新性发展策略探究[J].中国文化馆,2023(1):97-101.
[2] 谭志红.当广府庙会遇上“元宇宙”[N].中国文化报,2022-04-25(3).
[3] 招海玲,刘益华,徐晓欣,等.公共文化服务中政府与NGO合作机制研究:以广府庙会为例[J].企业导报,2015(13):69-70.
[4] 邓佳斌.村庙与乡村公共性生产[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5] 王虹.基于规划视角的德清县乡村文化建设策略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5.
[6] 姬会然.社会主义乡村的文化图景及其变迁[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7] “正月里”文化大庙会传承渭南民俗文化[J].渭南政报,2013(2):2.
[8] 田莉莉.博物馆创新民俗文化传承方式的实践与思考:以北京民俗博物馆的实践为例[J].传承,2013(3):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