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图书馆馆藏水陆纸板画的初步整理

2024-09-29 00:00:00张志鹏荆皓
百花 2024年7期

摘 要:水陆画是伴随佛教水陆法会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宗教类文化遗产,其图像内容通常依据水陆仪轨及释道诸神、民间信仰神灵进行绘制,表现形式有卷轴、壁画、浮雕、版画、纸板画五大类。陕西省图书馆存藏49幅清代水陆纸板画,本文将画像按《天地冥阳水陆仪文》之神祇分类整理,初步探究画面的内容,进而揭示水陆纸板画的整体特点。

关键词:水陆画;水陆法会;清代;纸板画

一、水陆画简述

水陆画,即释、道诸神和民间俗信神灵之画像,是随水陆法会的兴盛而出现的一种宗教题材画,由古代释、道人物画发展而来,属于传统绘画中的工笔人物画。

国家图书馆藏有一套三卷本的《天地冥阳水陆仪文》(下文简称《水陆仪文》),此书记载了奉请的参加水陆大会的神祇鬼灵,包括正位神祇、天仙、下界神祇、冥帝十王、往古人伦、诸灵、孤魂七大类。一套完整的水陆画称为“一堂”,数量无明确规定,可以从十几幅到一百多幅不等。供奉时一般分为上下两堂,整个法会以正位神祇为中心,位于上堂,表示礼请诸佛、菩萨等佛教人物莅临法会,为众生宣说佛法;余六类则为下堂,作为法会的见证人,意为一切众生前来参加法会参佛礼圣,共同信奉三宝。表现形式有卷轴、壁画、浮雕、版画、纸板画五大类。2014年11月11日,水陆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陕西省图书馆存藏水陆纸板画情况

水陆纸板画是画在用一层层纸糊成的厚纸板上,自重较大,不适合悬挂,在法会时便插于盛有稻谷的笆斗内,或装有砂灰的盛器中,或用竹片捆在画后插入米桶或米碗中,又称为牌位画。[1]该画一般规格较小,存世量相对较少,常用于家庭或小型宗教场所的祭祀或法会活动。

本文整理的水陆纸板画共有49幅,现存藏于陕西省图书馆,属旧藏,保存较完整。分别放置于两个木匣中,木匣外观墨题“浮屠供像”四字。初步判断水陆纸板画应是清代绘制,画法以传统工笔为主,线条勾勒十分细腻,画面色彩颇为艳丽,释、道等宗教相关人物形态各异。画作高度在56.8至62.2厘米之间,宽度在34.3至40.6厘米之间,被多层裱托形成硬纸板状,中间空,厚度在0.2至0.7厘米之间。现按《水陆仪文》的分类整理如下。

(一)正位神祇

毗卢遮那佛像1幅,高59.5厘米、宽37.1厘米,无背注①。

释迦牟尼佛像2幅,高59.1厘米、宽38.5厘米,背注“中佛”;高59.6厘米、宽37.2厘米,无背注。

阿弥陀佛像1幅,高58.7厘米、宽38.7厘米,背注“接引佛右”。

药师佛像1幅,高59.6厘米、宽37.2厘米,无背注。

观音菩萨像1幅,高62.1厘米、宽40.4厘米,背注“观音菩萨左”。

文殊菩萨像1幅,高59.2厘米、宽38.4厘米,背注“文殊菩萨左”。

普贤菩萨像1幅,高58.6厘米、宽38.5厘米,背注“普贤菩萨右”。

大势至菩萨像1幅,高58.7厘米、宽38.7厘米,背注“大势至菩萨右”。

地藏菩萨像3幅,高62.2厘米、宽40.6厘米,背注“地藏菩萨右”;高59.2厘米、宽38.4厘米,背注“地藏菩萨左”;高57.7厘米、宽37.8厘米,无背注。

十地菩萨像2幅,高58.7厘米、宽38.9厘米,背注“十地菩萨右”;高59.2厘米、宽38.5厘米,背注“十地菩萨左”。

迦叶尊者像1幅,高62.2厘米、宽40.6厘米,背注“阿难左”。

阿难尊者像1幅,高62.1厘米、宽40.4厘米,背注“迦叶右”。

目连尊者像1幅,高58.6厘米、宽38.5厘米,背注“目连尊者右”。

达摩祖师像1幅,高59.3厘米、宽38.7厘米,背注“达摩祖师左”。

普庵祖师像1幅,高58.6厘米、宽38.6厘米,背注“普庵祖师右”。

二十四诸天像6幅,高58.5厘米、宽38.8厘米;高58.6厘米、宽38.8厘米;高58.7、宽38.8厘米,三幅均背注“诸天爷右”;高59.2厘米、宽38.8厘米;高59.3厘米、宽38.5厘米;高59.2厘米、宽38.3厘米,三幅均背注“诸天爷左”。

诸天像1幅,高58.1厘米、宽34.6厘米,背注“诸天左”。

韦驮天像1幅,高59.2厘米、宽36.8厘米,无背注。

护法像1幅,高59.1厘米、宽36.9厘米,无背注。

梁武帝像1幅,高58.4厘米、宽38.7厘米,背注“梁武帝右”。

正位神祇包括诸佛、菩萨等在内的佛教系统人物,他们是水陆法会的主要参与者,也是其他圣凡顶礼膜拜的对象。其中佛是佛法修行中的最高果位,尊者及祖师起随侍诸佛的作用。菩萨则是以智上求佛道、以悲下化众生,将来必能成佛的修行者,具有仅次于佛的地位。护法诸天担负着保护佛和菩萨的职能,护持正法、降妖除魔。他们共同构成了水陆画像中的上层统治阶级和精神象征。

佛像共有5幅,除阿弥陀佛画像外皆为正面向结跏趺坐于莲花须弥座上,形体容貌大同小异,可从手印及背注内容区分不同的佛像。毗卢遮那佛双手结毗卢印于胸前,毗卢印乃毗卢遮那佛之法界定印。释迦牟尼为佛教的创立者,一般以其为主尊,排列居中,可参考甘肃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下文简称“麦积山石窟所”)存藏纸板画的中佛为释迦牟尼。[2]接引佛左手结与愿印,右手结施依印,一身红衣赤足呈正面向站立状。《无量寿经》云:凡至心发愿求生弥陀净土者,临终之时,阿弥陀佛必定亲自前来接引往生,故又名“接引佛”。可知接引佛即是阿弥陀佛的立像。药师佛腹前托一药钵,右手执一药丸,基本符合其形象。

菩萨像一般依照民众眼中的固有印象绘制,每个菩萨都有标志性的法器或坐骑。观音菩萨执柳枝,托净瓶;文殊菩萨手握青莲花,坐于青狮背上;手执如意的普贤菩萨有白象相伴;大势至菩萨双手持带茎的莲花,有用莲花接引众生之意。3幅地藏菩萨皆头戴毗卢冠、身着红色袈裟,腹前托钵、手持宝珠,结跏趺坐于莲花须弥座上,座前均有一只随身相伴的白色“善听”犬。十地菩萨像每幅都是5人贵妇装扮,发髻高束、彩帛披肩,尽显雍容华贵之相。画工用总的形象来表达菩萨修行之阶次,意为从最初发心要经历十地才可圆满成佛。

声闻,佛家称其为闻佛之言教、证四谛之理的得道者,也常指罗汉,包括弟子尊者及祖师高僧等,画像皆以僧人形象展现。阿难尊者双手抱拳、年纪偏长,迦叶尊者双手合十、身形较胖。一般来讲,佛陀的左侧应该是迦叶尊者,年长、身形较瘦,显严谨持重之态,双手多呈抱拳状,右侧是阿难尊者,年纪较轻、身形较胖,给人以温顺文静之感,手势多为合十状,因此两幅图的人物名称背注应予互换。以佛经故事“目连救母”闻名的目连尊者,是一左手结施无畏印、右手持金钵的僧人形象。作为祖师高僧的代表,达摩和普庵在民众中影响极大,将其列入水陆图像,也是水陆法会融入民间的有力佐证。

二十四诸天都是佛教中的护法天神,纸板画中他们或为头戴冠冕的帝王,或为朝服持笏的文官,或为面庞丰润的贵妇,或为凶猛狰狞的兽首人物,或为手持兵器高大威猛的武将等形象。另有一诸天像,人物形象偏圆润矮小,画幅尺寸也偏小,绘制时代应比二十四诸天像较早。韦驮天像为一位身披甲胄的玉面武将,左手立掌于胸前,右手捧一金刚杵,俨然玉树临风的少年将军。护法的形象则为绿面兽首,红发直立,三目怒视,手持红缨枪,与麦积山石窟所存藏水陆纸板画中护法的形象十分接近,应是在法会中与韦驮天像对称摆放,形象反差巨大。

(二)天仙

玉皇大帝像1幅,高61.9厘米、宽40.3厘米,背注“天主左”。

北斗像1幅,高62.2厘米、宽40.6厘米,背注“北斗右”。

真武大帝像1幅,高59.1厘米、宽38.8厘米,背注“无量寿佛左”。

四值功曹像1幅,高59.2厘米、宽38.6厘米,背注“四直左”。

八官爷像2幅,高58.6厘米、宽38.8厘米,背注“八官爷右”;高59.2厘米、宽38.3厘米,背注“八官爷左”。

六郎爷像1幅,高59.4厘米、宽38.4厘米,背注“六郎爷左”。

无题像1幅,高57.7厘米、宽37.6厘米,无背注。

天仙类神祇基本由道教的神仙构成。道教一直以“长生久视,羽化登仙”为其最高追求。水陆法会将道教神仙融入系统自然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天仙们虽由某些因缘得生天界,但还免不了要在六道中轮回,只有参加水陆胜会才能证得菩提,上生四圣境。[3]一方面在天界和水陆胜会中肩负相应的加持和辅助的职责,另一方面需要他们继续虔诚拜佛,消除自身罪障,以证得佛果。

玉皇大帝虽然在道教神仙系统的地位不及“三清”尊神,但丝毫不影响民间老百姓将他看成是天上的“皇帝”。其画像为一身袍服、头戴珠冠冕旒、手捧玉笏的帝王形象,“天主”像应是玉皇大帝无疑。北斗疑指道教之北斗七星君,“故北斗为天曹,凡求仙学道,和天安地,求显营运婚姻诸等,皆由北斗之力也。乃至世间一饮一馔,皆由北斗奏过,然可遇之”[4]。北斗像为二女道士装扮,着黑色道袍以应北方属水为黑。真武大帝披发跣足,身着玄袍,仗剑怒目,形象威猛,真武亦称无量祖师,此称谓并不见载于《道藏》和道教界,应是清代以来民间社会对真武大帝的新称谓,此背注的“无量寿佛”属于误题。“四直左”画像为手持兵器的4位将军,其中2人手执文书。“四直”之“直”通“值”。四值者,年月日时是也。四人应是专门向玉皇大帝禀奏天界神灵功劳的四值功曹,手中所持自然就是奏书。八官爷、六郎爷及无题画像皆为头戴梁冠、朝服持笏的须眉男子形象,从衣饰来看应为道教人物,暂不清楚其原型。

(三)下界神祇

赵公明像2幅,高62.2厘米、宽40.5厘米,背注“黑虎右”;高57.8厘米、宽34.3厘米,背注“黑虎右”。

关羽像1幅,高56.8厘米、宽34.5厘米,背注“关圣左”。

马王爷像1幅,高58.6厘米、宽38.6厘米,背注“马王爷右”。

土地爷像2幅,高58.6厘米、宽38.5厘米,背注“土地爷右”;高59厘米、宽36.3厘米,无背注。

城隍爷像2幅,高59.1厘米、宽38.5厘米,背注“城隍爷左”;高59.1厘米、宽36.5厘米,无背注。

龙王像1幅,高62.2厘米、宽40.5厘米,背注“龙王左”。

药王爷像1幅,高59.2厘米、宽38.4厘米,背注“药王爷左”。

下界神祇同样具有上述天仙类神祇参与法会的功能,除归属于道教信仰,更多的是民间信仰或者说两者兼具的神祇,这些神灵与民众的真实生活息息相关。

最受民众欢迎的当属财神和土地爷。赵公明像颇为凶悍,黑面浓须,怒睁圆眼,着甲罩袍,右手持钢鞭,左手执铁索,黑虎随从,故有“黑虎玄坛”之称。另一幅赵公明像基本雷同,但画面感稍显拙朴、色彩灰暗,绘制时代应较早。关羽像头戴绿色头巾,外穿绿袍内着甲胄,卧蚕眉、丹凤眼,双目微睁,左手托须,右手持青龙偃月刀,威严耸立。从绘画风格和画幅尺寸看,关羽像与诸天像、第二幅赵公明像颇为相似,应属同期创作。与赵公明、关羽同为道教护法四元帅之一的马王爷因生有三只眼,民间称“马王爷三只眼”。马王爷画像为褐色皮肤,双目圆睁,眉间多一眼,穿戴一身盔甲,表情如凶神恶煞一般。土地爷形象则是身穿绿袍、头戴黑帽,左手执长柄香炉、右手拄着拐杖的白发老人模样,给人以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之感。作为冥界地方官的城隍爷,其庙宇在历代帝王的推崇下遍布全国各地,形象也是一副头戴乌纱帽、身穿红色官服、持笏的文官形象,人物带着一股刚正不阿的浩然正气。

龙在佛、道两教信仰中都是特别的存在,佛教中有天龙八部,道教中的青龙与白虎、朱雀、玄武组成四灵。民间将释、道及民间的龙形象杂糅成中国式的龙王形象,为龙头造型、身穿帝王服。生活中每个人都要面对生老病死,便有祈求安康、祛病禳灾的精神寄托,于是对药王的信仰也就植根于人们的内心之中。清代之后药王大多专指唐代名医孙思邈,其形象为头戴幞头,一身红色袍服,左手持葫芦、右手抚束带,慈眉善目。

(四)冥殿十王

阎王爷像2幅,高58.7厘米、宽38.7厘米,背注“阎王爷右”;高59.2厘米、宽38.4厘米,背注“阎王爷左”。

此处的冥殿十王是一个泛指概念,包含一切冥界神祇,“阎罗天子,泰山府君,十八典狱之王,百万牛头之众,监斋五道,善恶部官”[5]尽在其内。阎王爷像每幅5人,皆头戴冠冕、朝服持笏肃立,共同构成十殿阎王的形象。

往古人伦、诸灵、孤魂等三大类鬼灵共同构成了水陆法会超度的对象,因其人物众多,一般不在纸板水陆画中体现。一堂水陆画一般是以主尊像为中心、余尊像左右对称排列的形式予以展现,且不应有重复神祇,因此可知这批画的组成并非一堂。纸板画因篇幅较小,方便携带,在小型法会或家庭祭祀的场合,可以灵活配合使用,也可临时组成新的一堂。据公布的资料显示,仅有两家单位存藏水陆纸板画:南京高淳民俗博物馆藏302幅[6],麦积山石窟所藏34幅[7]。前者仅公布数量,后者公布了图像且有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的发愿文题记。经比对,陕西省图书馆水陆纸板画之人物的头饰、服装衣纹、佛座等细节明显简单化,背景也无大面积祥云装点,绘画质量不高,创作年代可能为清代中晚期。

三、结 语

水陆纸板画一般需要按照粉本临摹,因此神佛形神之出入变化并不大。水陆纸板画的艺术创新较少导致艺术性容易被忽略,突出的更多是功能性,即主要为水陆法会提供图像化展示和服务。其图像内容可谓宗教题材绘画中最为庞杂的一类,并以生动的画面诠释了佛教与其他宗教信仰的融合、发展及统一,为宗教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而具体的资料。

(陕西省图书馆)

参考文献

[1] 陶思炎.南京高淳水陆画略论[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6):48-51.

[2] 夏朗云.麦积山瑞应寺藏清代纸牌水陆画的初步整理[J].文物,2009(7):79-95.

[3] 戴晓云.佛教水陆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85.

[4] 中国道教协会,苏州道教协会.道教大辞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369.

[5] 戴晓云.天地冥阳水陆仪文校点[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74.

[6] 同[1].

[7] 同[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