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阈下澄城面花的礼俗属性与文化寓意

2024-09-29 00:00:00刘静胡慧桢单鑫
百花 2024年7期

摘 要:澄城面花作为渭北高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具有丰富的礼俗属性和文化寓意。作为传统的民间艺术,澄城面花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艺术造型,是澄城极具象征性的面食代表,常常用来表达祝福、庆贺等情感以及用于祭祀等目的。通过解析和传承这种文化现象,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地方文化和民俗传统,为现代社会注入更多文化内涵和价值意义。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澄城面花;礼俗属性;文化寓意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阈下的澄城面花

(一)面花的历史渊源

面花源于古代金石礼器和图腾,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风俗文化的演变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民间艺术形态。据《中国大百科全书·轻工卷》记载,汉代迎神赛会中的傩戏舞者常戴鬼怪面具祈求神灵,这些面具由面团塑造而成。面花起初主要用于祭祀,经过加工后作为面具或供品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面花在不同的场景下形成了多样化的造型。在尧舜时代,黄河流域的菏泽经常受到水灾困扰,为祈求风调雨顺,人们经常进行祭祀活动,如杀猪羊以祭天地鬼神和祈求祖先。后来为了节约资源,人们开始用面粉捏成猪羊等形状来供奉神灵。到了唐代,已有生面塑、熟面刷色塑、熟面染色塑等多种形式面花出现,这些面花多被用作祭祀祖先的供品或寓意祝福的食品。明末清初时期,在传统的神鬼生日和庙会期间,人们常用草做骨架,用小麦面塑成外形,然后上色成彩龙等形式,制作大型面塑作品。自清代起,面塑逐渐演变成一门民间观赏艺术,除了具有美化食品的特点,还具备独立的艺术特征,成为一种可供观赏的艺术形式。面花广泛应用于当地的节令习俗、人生礼仪、祭祀等方面,是人们在贫瘠的物质生活中追求生命繁荣的生动表现。面花独特的造型艺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人类历史的变迁和文明的积淀下,至今仍然为人们所传承和重视。

(二)面花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

面花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第一,面花作为一种传统民间艺术,承载着澄城地区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它不仅是一种制作技艺,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反映了当地人民的审美情趣、生活习俗和信仰观念。第二,澄城面花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得到了相关部门和社会的重视和保护。澄城县政府和文化部门积极开展非遗保护工作,加强对面花传承人的培训和扶持,推动面花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此外,面花的制作过程、形态特征、传承方式等体现了人们对生活、自然、信仰等方面的认知和表达,是一种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表现形式。通过面花的传承和发展,人们不仅可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能够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当地社区和民俗文化的重要价值。

(三)澄城面花概述

澄城面花作为一项具有深远寓意和丰富内涵的民间艺术,以其图案纹样与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生动展现了人类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传统之美,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热爱。民间农妇借助针、梳、刀、剪等工具,精心捏、剪、修、缀各种图案形象,将色彩绚丽的面花嵌入民间民俗文化生活之中,彰显着劳动人民的纯朴和智慧。

澄城面花的卓越成就也得到了专家学者和国际友人的高度认可。自1983年首次在西安展出以来,该艺术形式在多地展出并备受赞誉。1985年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出后,作品被纳入民族文化宫收藏。该艺术形式还多次参加省市民间艺术展,获得了多项重要奖项,如1998年省级“新桃源杯”面花大赛的全部奖项、2004年全省优秀民间艺术品观摩展二等奖等。

(四)澄城地理与历史概览

澄城坐落于渭北黄土台塬地区,该地区承载着悠久历史与深厚文化,是黄河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片土地拥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如秦汉宫殿遗址、唐代精进寺塔、明代乐楼均获得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殊荣。刘家洼芮国古墓群更是被评为“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新的历史光彩。尧头陶瓷烧制技艺和澄城刺绣等传统工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体现了澄城深厚的手工艺术传统。此外,威武成林的拴马桩石雕也以其独特的地方特色而备受赞誉。

至今,澄城县已有超过1540年的县治历史,是黄河流域最古老的县之一,在中国历史演变中见证了多个朝代的更迭。

(五)申红云——澄城面花代表性传承人

申红云,出生于陕西省澄城县尧头镇杨家村三组惠家河下村,是澄城面花的代表性传承人。她自幼热爱面花制作,常在节庆之际跟随姥姥和村里的老人学习制作花馍。婚后,得幸有一位同样擅长花馍制作的婆婆,在婆婆的亲自指导和自身的勤奋努力下,申红云逐渐在村内外闻名。至今,她已有40多年的技艺经验。

2017年3月,申红云成立了澄城县红云花馍农民专业合作社,并注册了“红云花馍”商标。合作社成立以来,在县文化馆的指导下取得了多项荣誉,包括中国公益慈善项目非遗文创金奖、中国十五届山花入围奖、陕西省第六届山花奖、改革开放四十年创新人物奖等。为了迎合市场需求,申红云联合众多面花爱好者,壮大合作队伍,结合传统民俗开发新作品,致力于非遗传承和民风发扬。

二、澄城面花的礼俗属性

(一)节日礼俗中的澄城面花

人们走亲访友、新人结婚、子嗣延续、老人寿诞、孩子满月、盖房上梁、乔迁新居、祭祀祖宗、朝拜神灵、丧葬扫墓等都有蒸花馍的习惯。在拜年时,晚辈向长辈祝贺时会带上一个约三斤重的灰面包馍,其为圆盘形,顶部装饰五个叉和一个芯子,象征对长辈的尊敬。正月十五,家家户户庆祝收麦,大人给小孩送鹣鹣馍,母亲则以馄饨表达对女儿的深情。农历九月九,作为结婚后的首个重要庆典,家人会赠送各式糕点,南部地区送狮子引糕、人物花糕和小花糕,北部地区主要送枣糕,它们形状各异,蕴含着对新人幸福生活的美好祝愿。八月十五,人们常制作象征团圆与美满的蒸饼,作为亲朋好友间的赠品。澄城面花融入了节日礼俗,以独特的形制和寓意丰富的象征意义,为各种节日增添了更多祝福。

(二)人生礼仪中的澄城面花

在人生的各个重要仪式中,澄城面花扮演着重要角色。从妇女怀孕开始,一直到新生儿庆典,再到结婚、寿辰和丧礼,这些仪式都有澄城面花的参与。

在女人怀孕期间,民间会有一系列与澄城面花相关的仪式。比如,当孕妇过了预产期还没有生时,民间会让男方家庭的母亲(即婆家)去女方家庭(即娘家)接孕妇回家。在这个仪式中,婆家会拿着一个坨坨馍,将其掰开放在床上,预示着娃(即胎儿)可以出生了。掰开坨坨馍后,长辈会让孕妇吃一些,这代表孩子可以顺利出生。

孩子出生后,经过三天,女方的母亲就可以来看望自己的女儿。女方的母亲会带着特制的圆馍,里面包含茴香、椒叶和调好的芝麻等材料,让产妇吃下去,以祈求产妇和新生儿身体健康。一般而言,女方的母亲会准备12或14个圆馍,(馍的个数为双数)。

在小孩诞下后,外婆会来看望小孩,带着一对鱼形状的花馍,其他人则带馄饨馍。当小孩过周岁时,人们带上一对鱼花馍给小孩吃。在小孩12周岁时,家人会摆宴席,这时做的花馍是一对蒸花棍棍馍,送给寺庙烧香祈福,以祈求小孩平安。

在订婚的时候,女方到男方家里会带一对花鸡馍,代表“安主”。在结婚时,男方家庭会准备特制的花馍,不仅有蒸大馄饨和大老虎馍,还有蒸小馄饨馍,上面插着花。小馄饨馍一共要蒸12个,有些是有馅的,包含葱、辣椒、盐等配料。女方在结婚仪式中会随意从中挑选,以祈求不同的祝福,比如摸到钱代表会有钱,摸到辣椒代表比较厉害,摸到葱代表聪明。

在老人过寿的时候,一般是由女儿蒸寿桃花馍,寿桃上面有福禄寿,寓意长命百岁。

(三)信仰习俗中的澄城面花

澄城面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神秘的象征意义。以祭祀面花为例,在民间常见的白事(丧事)中,人们身着白色孝服,所有用品都以白色为主,以示对逝者的哀悼和尊重。然而,制作的花馍却要色彩艳丽,绚丽多彩。实际上,这些花馍代表着对逝者到达天堂后过上美好生活的祈愿。澄城的丧葬花奠馍为全国最大,直径可达60厘米。花馍上的戏剧人物通常具有陪葬的意义。当地人常以30斤面粉制作的馒头为基础,插上各种色彩缤纷的纸和面花装饰。这种被称为“插花大奠馍”的制品,旨在表达生者对逝者的深切悼念。

三、澄城面花的文化寓意

澄城面花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俗文化色彩。最常见的造型有龙、凤、花卉等,它们不仅仅是艺术品,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寓意,是原始文化的精神延续。

申红云作为澄城面花的代表性传承人,她的面花作品凭借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技艺,赋予了这一传统艺术新的生命力。以下是对其面花作品造型的文化解读。

“龙凤枣山”寄寓着人们对吉祥和安宁的虔诚祈愿。每一枚枣馍,都如同山峦般堆垒起富饶的景象,象征着年年有余、丰收连连。金龙腾飞,跻身于云端之上,与凤凰展翅高飞,共同谱写着繁荣昌盛的神话。钱币元宝的雕刻,是人们对财富多多、好运连连的美好希望。百鸟朝凤,预示着喜庆事多,一个个展翼的鸟儿诉说着喜悦与希望。鱼蛙蝶虫的形象,代表着生生不息、繁衍昌盛之意。

“龙凤老虎”将虎的旺盛生命力作为主题,描绘了一幅充满活力与希望的画面,更寄托了一份对美好生活的祝福。让人感受到“虎虎生威”的旺盛生命力,预示着生活会如意顺遂。此外,昆虫、鱼类、蝴蝶、花朵与鸟儿共同交织出一幅吉祥的图景,它们如同点睛之笔,给予作品更多的生态美感和雅致情趣。

“镇宅老虎”是拥有老虎、鱼和鸡素材的馍,具有驱魔吉祥保平安的神奇力量。老虎形象强健有力,预示着辟邪护家;鱼与鸡的图腾则寓意着丰盛与吉祥。它不仅给予孩子们快乐、健康成长的美好祝福,同时也寄托着岁岁年年都能迎来吉祥与幸福的愿望。

“寿山”寓意着尽孝心福寿安康,庆寿星喜乐常在,望健康笑容满面,寿比南松福如东海;“龙凤羔”的多种鸟虫表示富裕,莲花鱼儿希望灵巧,核桃与枣是早得子,龙凤呈祥是无病魔;“龙凤鸡”则有着龙飞凤舞吉祥到,祥云朵朵赠福音,花鸟争艳好事临的美好寓意。

“人人、老虎、鱼鱼、鹳鹳”是在陕西省澄城县民间地域传统面花(鸡鸡馍、虫虫馍)的基础上,制作成鱼、虫等几十个元素创新设计而成。这是长辈(婆、姑、姨),为外甥、外甥女、侄儿、侄女、孙子、孙女等晚辈们看娃、满月、过岁、送正月十五的花灯时必不可少的礼馍,有盼望孩子如意、平安、快乐之寓意。

“关中九碗”源于澄城县民间地域的传统面花桌饭,祈求上苍赐福、生活顺畅、事事如意。通常用于祭祀、祭祖、红白喜事中,表示大地生长五谷、养育万物,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图饰纹样与丰富的民俗风尚紧密结合,展示出人类生死繁衍、代代相传的程式,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

澄城面花的造型,承载着人们世代的信仰和愿望。面花这一艺术形式的传承和创新,与历史保持了联系,同时也为当代中国民间艺术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做出了贡献。

四、澄城面花的保护传承

澄城面花工艺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其传承与发展致力于保持其传统制作方法和原有风味,避免过度简化和商业化的影响,以确保这门手艺的纯粹性和文化的连续性。同时,培养新一代技艺传人也至关重要,提供专业的培训和实践机会,能够激励更多年轻人学习和继承这项艺术。面花工艺的存续也需要注重创新,结合现代审美和需求,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适当引入新元素,以保持其活力。

为了保护传承并发展澄城面花工艺,人们可以采取综合性的策略。首先,将这一工艺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范畴,通过学校教育和社区活动,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普及这门艺术。其次,积极举办面花艺术展览,参与国际美食节等文化交流活动,让世界各地的人们了解和感受澄城面花的魅力,从而推广这项非遗。再次,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和电视纪录片等进行有力的媒体推广,也是提高公众知晓度的有效手段。最后,将面花工艺与当地特色旅游相结合,让游客亲身体验面花制作,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也进一步促进了当地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为澄城面花工艺的繁荣带来新的机遇。

(西京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

[2] 刘世军.中国民间美术[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3] 马文静,王教庆.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陕西面花的传承与保护[J].现代食品,2023,29(17):145-148.

[4] 余辰浩,甘景鸿,张育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以陕西面花为例[J].西部皮革,2021,43(22):63-64.

[5] 王晓彤.关中面花的文化意蕴及其传播[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5.

[6] 张娜,李可可,刘明姣.关中面花的文化内涵及传承探究[J].东方收藏,2023(7):1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