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公民文化素养、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在效能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服务内容单一、服务质量不高、服务效率低下等。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效能评估机制,可以进一步实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提高服务效率和满意度,推动文化事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效能评估;评估指标;评估方法
一、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效能评估的必要性和意义
(一)必要性分析
1.适应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随着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需求和品质要求也在不断增长。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效能评估机制,可以及时发现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改进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2.提升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质量的必然要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质量的提升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关键。效能评估可以客观评价服务的质量和效果,推动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3.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效能评估结果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帮助政府科学地配置文化资源,优化服务结构,提高服务效率。
(二)意义阐述
1.促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标准化、规范化:效能评估可以推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标准化、规范化,提高服务的专业性和统一性。
2.提高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效率和满意度:效能评估可以及时发现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推动服务改进和创新,提高服务效率和满意度。
3.推动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效能评估可以推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实现文化事业的长远发展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三)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效能评估机制构建原则
1.科学性原则:评估机制应基于科学理论和方法,确保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2.系统性原则:评估机制应全面考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形成完整的评估体系。
3.操作性原则:评估机制应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方便评估人员操作和实施。
4.导向性原则:评估机制应发挥导向作用,引导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向更加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绩效评估的研究的确起步较早,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理论框架和多样的评估方法。这些研究通常关注文化机构的效率、效果和效能,并且强调将用户满意度作为评估的重要指标。Agnes Erich在2011年的研究中,针对数字图书馆绩效评估提出了一个以用户满意度为核心的评价模型。她认为,数字图书馆的绩效不仅包括服务的效率,即以最低的成本提供服务,还应包括服务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即服务是否达到既定的标准,是否符合用户的需求和期望。这些研究特别是在强调用户导向和服务效率方面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绩效评估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评价体系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孙浩等人在2018年构建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了影响公共文化服务的三大因子,为湖北省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水平提供了测度。另外,从李国新和杨永恒提出的指标体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关键的核心指标,如目标人群覆盖率、到馆率、参与率、外借率、资源流转率、服务成本、投入产出比、公众满意度等。这些指标涵盖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关键方面,能够帮助评估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和质量。总体来看,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模型构建、指标设计和方法研究等方面。未来,我国应探索更多适用于不同文化机构的绩效评价方法,以指导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实践和发展。同时,政策制定者和相关部门应关注这些研究成果,将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以提高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满意度。
三、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效能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效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涉及多个步骤,包括指标维度的设计、具体指标的选取原则与方法、指标的筛选与整合、信度与效度检验。笔者初步构建了包含66项三级指标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效能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隶属度分析、相关性分析、鉴别力分析等方法对指标进行了筛选与整合,通过信度与效度检验对指标体系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
(一)指标维度设计与选取原则
一级指标设计。一级指标通常反映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核心领域或主要方面。根据研究目的,可以设定以下3项一级指标: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质量、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服务效率。
二级指标设计。二级指标是对一级指标的进一步细化。以一级指标为基础,可以设计以下9项二级指标:数字化资源、设施设备、数字化人力资源、服务人次、服务便捷性、用户满意度、服务角度、经济角度、利用角度。
三级指标设计。三级指标坚持四个原则。相关性:指标与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紧密相关。可测量性:指标能够量化或定性描述,便于数据收集和分析。可比性:指标在不同地区或时间段内具有可比性。独立性:指标之间避免重复或高度相关。
(二)初步指标体系建立
以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效能为研究对象,初步拟定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效能评价指标体系初稿,以保证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如表1所示,从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质量、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服务效率这三个维度初步构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效能评价指标体系,包含3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24个三级指标。
1.初步筛选
本研究采用Likert五分量表法,对指标进行重要性判定,通过调查问卷征询文化馆行业数字化资深工作人员,邀请了3名从事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效能的专家进行论证,总共发放问卷15份,回收13份,其中有效问卷13份,回收率86.7%,有效率100%。研究小组对问卷数据进行了整理与简单计算,计算重要性平均值,若重要性平均值<4,表明指标重要性意见一致;反之,则意见不一致。根据计算结果和已有研究中的指标数量,每项维度中指标数量最好保持在3~5项,因此剔除平均值低于4的11项指标,这样既能够减少工作量,又使保留的指标更能显著反映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实际水平。最后得到表2所示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效能评估指标体系,包含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17个三级指标。
2.肯德尔协调系数W
肯德尔协调系数,用于考察多位评分者评分的一致性程度,是计算多个等级变量相关程度的一种相关量,是评分者信度指标的一种。肯德尔协调系数适用于数据资料为多列相关的等级资料,即k个评分者评(n)个对象排出一个等级顺序。用表2中指标的Likert五分量表进行计算得出如下结果:
对统计量的显著关系进行检验,判断P值是否呈现出显著性(P<0.05),总体数据的显著性P值为0.000,水平上呈现显著性,同时模型的Kendall协调系数值为0.561,评定结果的协调程度较好。
(三)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效能的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计算
指标权重是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公众满意度评价指标的重要参数,反映指标的重要程度。常用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有综合指数法、层次分析法、多元统计分析法(包括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数据包络分析法、模糊评价法、功效系数法等。笔者根据所建立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公众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权重计算。层次分析法是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来进行分析计算,依据专家团队的判断先确定各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每项指标再进行两两比较,将元素i比元素j的相对重要程度判别为1、3、5、7,则相对不重要的程度为1、1/3、1/5、1/7,而2、4、6和1/2、1/4、1/6为中间临界值。
以此向从事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4名资深工作者和2名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领域的专家进行问卷发放,6份问卷全部有效。笔者最终采用给出次数最多的评分作为最终数据,之后再对每一层级的指标进行判断矩阵的构造,λ最大特征根值,CR均小于0.1,表明权重评价通过一致性检验,效果良好。
各层的判断矩阵与相对权重如表3至表6所示,其中一级指标由A1、A2、A3表示,二级指标由B1至B9表示,三级指标则由相对应的B11至B12、B21至B23、B31、B41至B42等来表示。基于上述步骤,通过SPSSPRO,笔者得到各层级和最终赋权重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效能评价指标体系,见表7。
四、加强多方合作,共同推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
效能评估机制的发展
(一)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协同作用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效能评估机制的有效实施,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的共同参与和协同努力。政府应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推动评估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社会组织可以发挥专业优势,参与评估标准的制定和具体评估工作;企业则可以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帮助。要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同时采用多种手段(如问卷调查、访谈等)进行数据补充和完善,以期获得更加标准、规范、便捷的评估指标。
(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是全球性的议题,各国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效能评估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经验和做法。因此,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有助于推动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效能评估机制不断完善和发展。在统一评估原则的基础上,各地区应基于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实际情况,制定灵活多变的评估标准,让评估标准能落地、有实效。
(三)鼓励公众参与和反馈
公众是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直接受益者,也是评估机制的重要参与者。各级文化部门应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评估过程,提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建立健全反馈机制,及时回应公众关切,提升评估机制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五、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效能评估机制的应用前景与展望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效能评估机制有望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结合得更加紧密,最终实现评估数据的自动化采集、分析和处理,进一步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和效率。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民众公共文化需求的日益多元化,评估机制也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
未来,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效能评估机制将成为推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具。经过各级文化部门持续性的评估和改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将更加贴近公众需求,服务质量和效率将得到显著提升。同时,评估机制还将为政府决策提供更加科学、全面的依据,推动文化政策创新和完善。
六、结 语
笔者通过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效能评估机制进行系统研究,构建了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并展望了评估机制的应用前景,希望能够推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效能不断提升,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社会和谐稳定和文化繁荣做出积极贡献。同时,也期待更多学者和实践者参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效能评估的研究与实践,共同推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
(陕西省文化馆)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3年度陕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合作项目)“以文化人——数字化时代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研究”(立项号:2023HZ179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范贝贝,李瑾,冯献.“以人为核心”导向下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评价研究:以北京市生态涵养区为例[J].农业图书情报学报,2023,35(9):80-90.
[2] 朱敏.高质量发展视阈下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评价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3.
[3] 范冰倩.霞浦县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测评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23.
[4] 张鹏水.公共文化云平台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研究[J].文化月刊,2023(3):112-114.
[5] 邓凌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效能优化路径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