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遗产是民族的根基,是我们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根本所在。佾舞作为中华礼乐文化的瑰宝,于2021年5月24日入选我国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舞蹈类)名录。本文对福清“佾舞进校园”的传承路径进行梳理,总结其文化传承价值、素质教育价值、理论研究价值,以期更好地保护传承佾舞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佾舞;非遗传统舞蹈;传承路径;时代价值
一、福清市国家级非遗项目佾舞概述
佾舞,亦称佾礼。佾,专指礼的行列;舞,是呈现佾礼之意。佾舞形成于上古时代,源于“六代乐舞”,始于周公制礼作乐,大成于后世祭孔乐舞,可见于《周礼》。佾舞是中国古代诗、礼、乐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艺术,作为中国古代五大古礼之首的吉礼,是一种官方集体传承的专属行为,主要用于祭祀山川社稷、释奠君王先师、迎接月令节气、国家公祭、迎接国宾等。历史上,佾舞作为官方集体传承的行为,在全国被普遍使用,并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
福清佾舞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明代,依据福清市现存古籍清乾隆木刻版《福清县志》卷五的详实记载,明代福清官方传承的六佾舞表演人数为36人,备补4人。1892年,台湾第二任巡抚邵友濂担任主祭官,见礼乐多缺,以首府为庙,不应如此简略。为使礼乐更加周严,1893年,邵友濂派遣福建闽县人王元稚担任台北府学教授,王元稚受命赴台湾传礼,并敦聘福建礼师、乐师各一名赴台北孔庙教习佾舞,佾舞因此次官方传承而由福建传入台湾。1895年,台湾被日本侵占后,强制推行日式佾舞。1968年,为挽救佾舞濒临失真、失传之势(因日本侵占台湾而导致),台湾废除清制佾舞并改行明代汉式佾舞,成立了以孔子第77代嫡长孙孔德成为奉祀官的“祭孔礼乐工作委员会”,经三年损益后定制推行,音乐仍保留北宋福清籍音乐家刘诜制作的《大晟乐章》,采用明代汉式佾舞《頖宫礼乐疏》舞谱。
2012年,台湾佾舞传承人庄汶浈受邀越海峡三度赴闽进行佾舞的传授。明代汉式佾舞从台北反哺福清,并通过持续性传承和实践得以重振,成为大陆地区唯一依据《頖宫礼乐疏》恢复和传承的明代汉式佾舞。2012年至今,福清市立达孔学会以恢复、保护与传承佾舞为主要使命,在省、市政府的支持与帮助下,严格遵循明代《頖宫礼乐疏》佾舞舞谱的礼仪规制和佾舞图谱的动作要求,进行佾舞的理论研究与术科技能的活态传承。
二、“佾舞进校园”的传承学校分布
立达孔学会成立以来,始终以保护与传承佾舞为己任,并通过团校合作扎根校园。2014年至今,“佾舞进校园”的团校合作活动,以福清市内的中小学为传承中心,遍及福建省内外多所高等院校及高职院校。笔者对“佾舞进校园”的学校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如图1所示),共培养佾舞传承人3000余人,形成受众人群数十万人的文化空间。
三、“佾舞进校园”的路径
团校合作推动“佾舞进校园”活动,使佾舞在中小学、高职院校和高等院校中的传承取得丰硕的成果。“佾舞进校园”的路径主要有开设佾舞教师工作坊、开设佾舞选修通识课、开设佾舞金课课程、建设校园佾舞文化墙、组建佾舞社团、开展佾舞特色课外活动等,以此赋予佾舞教育传承新的可能性。这是佾舞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非遗传统舞蹈在中小学、高职院校、高等院校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一)开设佾舞教师工作坊
2013年,立达孔学会在福清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佾舞的保护传承工作,通过开设佾舞教师工作坊的形式组建了福清市佾舞团。其最初成立的构想是用于对外文化交流展演与福清市中小学佾舞教师的师资培训。福清市佾舞团由20名专职队员和50名兼职教师组成,其中专职队员为社会公开招聘的大学本科生,兼职教师为福清市中小学的音乐、语文、体育等学科教师。福清市佾舞团经过佾舞术科技能与学科理论的专项培训,已发展为集传承教学与对外展演为一体的专业佾舞团体。
(二)开设佾舞选修通识课程
2017年,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佾舞进校园”活动,并与立达孔学会签订《共建佾舞传承基地合作协议》。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佾舞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佾舞的术科技能与学科知识,在课程设置上首次将佾舞课程纳入选修课,并列入学校的通识教育课程。李宗霖老师介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开创了中国首个佾舞传承班,首次将佾舞纳入高校课程教育体系,佾舞课程作为选修通识课程占据2个学分。”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开启了佾舞保护与传承的新篇章。
(三)开设佾舞金课课程
2022年,闽江学院蔡继琨音乐学院开展“佾舞金课暨佾舞进校园”活动,并与立达孔学会签订《共建佾舞传承基地合作协议》。2022年6月,闽江学院蔡继琨音乐学院佾舞传承中心被列入福州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示范基地名录。闽江学院蔡继琨音乐学院佾舞金课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佾舞的学科理论宣讲与术科技能实操。在课程设置上,佾舞课程作为正式课程占据2学分,共计16周32学时。闽江学院蔡继琨音乐学院在全国首次将“佾舞金课”纳入音乐学院正式课程,并积极组织“佾舞礼乐光辉耀华——佾舞的历史传承与社会价值”讲座、闽江学院蔡继琨音乐学院佾舞传承示范基地·佾舞进校园系列活动,形成辐射周边中小学校的佾舞礼乐文化传播力。
(四)开设佾舞礼乐课程
2021年,福清市华侨中学开展“佾舞礼乐,非遗进校园”活动。福清市华侨中学的佾舞礼乐传承以古琴、八音雅乐、诗词吟唱为主,佾舞为辅。李宗霖老师介绍:“佾舞礼乐传承涉及传统舞蹈、八音雅乐和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礼仪等跨类别的保护项目,音乐、舞蹈、礼仪、古制在佾舞中都有涉及。”福清市华侨中学的佾舞礼乐课程采用学生自主经营佾舞礼乐社团的方式,教学上由学生自主学习并搜集古琴、埙、箫的相关资料,再由福清市立达孔学会的古琴、埙、箫指导教师进入课堂进行教学。
(五)建设校园佾舞文化墙
2017年,福清市北林小学开设佾舞课程,并将佾舞纳入校本课程。福清市北林小学佾舞课程一般安排在早操或放学后,每周开展两次佾舞教学活动,不占用正常上课时间。福清市北林小学采用佾舞文化墙的方式,以耳濡目染的形式将佾舞的历史渊源、传承现状等传递给学生。2021年,福清市北林小学被授予“佾舞传承示范点”荣誉称号。
(六)组建佾舞社团
2015年,福清市龙华职业中专学校开展“佾舞进校园”活动,同年,被授予“佾舞传承示范点”荣誉称号。福清市龙华职业中专学校的佾舞教学内容主要是佾舞的术科技能传承,以佾舞的历史渊源、传承脉络等学科理论知识为辅。福清市龙华职业中专学校还积极开展佾舞社团活动,并组建福清市龙华职业中专学校佾舞队。2017年7月,学校开设暑期佾舞队集训,吸引了众多学生参与佾舞训练。
(七)开展佾舞特色课外实践活动
闽江学院、福清市北林小学、福清市龙华职业中专学校、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佾舞课外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校内外的实践展演、佾舞宣传片拍摄、《最福清》宣传片拍摄,以及福建省市级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福建海峡民俗文化节、深圳博物馆欢乐闹元宵等活动。这些佾舞课外实践活动形式多变,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将佾舞术科知识与技能融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佾舞的学习兴趣。
四、“佾舞进校园”的时代价值
(一)“以舞载道”的文化传承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佾舞折射出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传统伦理,是新时期建设和谐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如今,佾舞的学科理论与术科技能已融入中小学、高职教育与高等教育的体系中,对非遗传统舞蹈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开学、毕业典礼上,使用佾舞礼乐以感恩父母,践行孝悌忠信、尊师重道等中华优秀传统美德。
中国古代使用佾舞迎接月令节气,二分二至祭祀日月天地,四立节气祭祀先帝神灵。华夏先祖依据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月令节气的天象特征与物候变化,顺应规律,以至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佾舞进校园”不仅能够夯实人文交流基础,也能增进文化交流。“佾舞进校园”将非遗舞蹈文化融入课堂之中,能够更好地延续舞蹈历史文脉,通过舞蹈的方式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述非遗,凝聚民族力量,进而增强学生对非遗的认同感、自豪感、责任感。
(二)“以舞育人”的素质教育价值
西周时期,佾舞是教育贵族子弟的核心内容,通过学习佾舞礼乐文化达到培养国家人才的目的。作为西周时期艺术教育的重要手段,佾舞具有显著的教育价值。
佾舞是诗、礼、乐三位一体的艺术,其教学内容分为乐语、乐舞、乐德;其教学阶段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即初献礼、亚献礼、终献礼。佾舞舞姿的肢体训练、佾舞队形的方阵变化、佾舞舞位的调度变换,对于学生模仿力、创造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符合新时代教育方针对于五育并举、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
佾舞由初献礼、亚献礼和终献礼三个部分共96个舞姿动作组成,且分东、西两班进行献礼。佾舞动作繁多,变化较快,前后皆不相同,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必须全神贯注完成每一个佾舞动作,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记忆力、灵敏度、协调能力都有一定作用。佾舞动作中“揖”“拜”“让”等动作,可以训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以“谦让”“恭敬”“揖让”的心态对待家人、老师、同学,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和思想道德。佾舞表演时,佾生需左手执籥右手秉翟。使用籥翟时的一招一式,都以圆弧为动作基准,舞姿动作转换时需要力度平稳,不宜快速、急促,这可以教育学生保持专注,心无旁骛地目视前方,用心感受动作,呈现佾舞“诚于内,形于外”的基本规范与行为要求,对于学生精气神与专注力的训练具有很大的帮助。
2022年4月21日,舞蹈课程被正式纳入义务教育新课标。“佾舞进校园”是新时代中小学、高职和高等院校践行“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重要载体,是推动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三)“以舞促研”的理论研究价值
佾舞发轫于周公制礼作乐,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流传最悠久、内涵最丰富、典籍保留最完整的雅乐舞。关于佾舞文字舞谱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宋史·乐志》,明代之前佾舞舞谱主要为文字谱,明代开始出现舞容图谱、图文结合谱。清代,文庙佾舞舞谱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到了黄金时期。作为迄今古籍文献记载较为完整的雅乐舞,佾舞舞谱被记录在各地方志和官方文庙图谱中,仅清代官方文庙图式舞谱就有18套之多。
佾舞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舞蹈文化中的瑰宝,是中国文明之邦、礼仪之邦的象征。佾舞以中国传统诗礼乐文化为核心,蕴含着中国传统的礼乐制度、儒家思想、传统哲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礼仪、天文历法等多方面研究价值。《礼记》《论语》《孝经》《周礼》《史记》《后汉书》以及历代乐志等古籍文献对佾舞的功能均有详实的记载,阐述了佾舞的祭祀功能、教化功能、民俗功能。
“佾舞进校园”依据明代《頖宫礼乐疏》的图谱与礼仪规制进行传承与实践,能够促进学习者对于佾舞历史的研究、佾舞的传承研究、佾舞舞谱的版本研究、佾舞的乐舞制度研究、佾舞的舞蹈本体研究,进而推动佾舞术科技能与学科理论的全面发展。
五、结 语
自2014年开展“佾舞进校园”以来,福清市立达孔学会采用团校合作模式扎根校园,推动“佾舞进校园”活动全面实施开展。佾舞已融入中小学、高职院校与高等院校的教育体系中,得到了活态传承与实践。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宗霖.佾舞的历史渊源及传承现况[J].艺苑,2017(S1):94-96.
[2] 李宗霖,戴显群.佾舞礼乐光辉耀华:试论佾舞的历史传承与社会价值[J].福建歌声,2022(1):46.
[3] 赵蓉.中小学“非遗”舞蹈区域性传承的美育价值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1(36):86-88.
[4] 王莎莉.闽南“非遗”舞蹈文化的高校传播价值及其路径:基于学校美育的视域[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23(5):82-88.
[5] 苏勤,李宗霖.传承佾舞文化在福建福清的实践与探索[J].大观(论坛),2018(1):82-84.
[6] 李晓菊.古籍文献对佾舞保护与传承的意义[J].炎黄地理,2021(11):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