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群众文艺创作的丰厚沃土,是唱响主旋律、讲好中国故事的有力载体。群众文艺创作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题材,从中汲取昂扬奋进、团结拼搏的思想精髓,捕捉鲜活动人的红色故事,从而丰富群众文艺。这对弘扬红色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红色题材优秀群众文艺作品、群众文艺创作实践入手,分析探索群众文艺创作中红色题材挖掘的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群众文艺;红色文化;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红色文化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奋斗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彰显文化自信最重要的来源,是群众文艺创作丰富的宝库。群众文艺是离群众最近的文化艺术形式,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红色文化丰富内涵和深刻思想,用情、用心、用力创作出红色群众文艺作品,是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永葆红色文化生命力的有效路径。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和意义
红色文化创造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展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兴盛于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升华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体现着党的性质宗旨,承载着党的初心使命,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精神内涵。人民至上是红色文化的根本立场,不管是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还是红色文化所表达的精神品格,都是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至上为根本立场的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不断激励着中国人民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弘扬红色文化,对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承担着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给人以心灵塑造、精神引领、审美启迪,激发创造活力,鼓舞人民前进,推动社会进步。群众文艺就是坚持以人民为本位、以人民为中心,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表现人民、为了人民,同时向人民学习,从人民身上汲取文艺创作的力量。红色文化记录着党领导人民创造的历史伟业,承载着中华儿女的历史记忆和情感力量,彰显着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用红色文化滋养群众文艺创作,厚植群众文艺创作的根基,是丰富群众文化创作的有效途径。
红色群众文艺创作要充分挖掘红色文艺资源,引导群文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加大对红色文艺精品创作的扶持力度,切实强化对优秀红色群众文艺作品的研究评论和传播推介,努力创造属于新时代的红色文艺经典,充分发挥文艺培根铸魂、凝神聚力的独特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二、群众文艺创作中挖掘红色文化的几点思考
近年来,群众文艺创作不断从红色文化中汲取养分,创排的红色题材优秀群众文艺作品,深受群众欢迎。在群众文艺最高奖的全国群星奖比赛中,红色题材优秀作品不断涌现,如第十九届群星奖获奖作品中群舞《人民英雄纪念碑》、情景器乐曲《沂蒙那段情》、小品《我记得你,你就活着》、陕北道情《一条棉被》等。这些优秀的群众文艺作品,都是从当地的红色资源入手,充分遵循群众文艺创作艺术规律,寻找相适应的艺术表达方式,讲述了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在寓教于乐中,感染人、教育人、启发人,获得群众的广泛赞誉,代表了全国群文创作的最高水平,对全国群众文艺创作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笔者有幸参与了陕北道情《一条棉被》的创作,就如何在群众文艺创作中挖掘红色资源有以下思考。
(一)立足当地红色文化资源
文艺作品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群众文艺更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红色题材文艺作品,要立足当地红色文化深入挖掘。一方面对于创作者来说有充分详细的文献资料可查可考,如红色文化遗迹,可以身临其境感受当时的历史事件场景;另一方面当地的红色文化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流传着相关的动人故事,容易引起观众共鸣,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如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报送、临沂市文化馆演出的情景器乐曲《沂蒙那段情》,讲述了发生在山东沂蒙山一带群众耳熟能详的红嫂故事。其中被称为“永远的新娘”的李凤兰就是最典型的红嫂人物之一。主创团队以李凤兰为原型,深挖沂蒙革命历史底蕴和红色文化资源,以音乐艺术营造历史情境,以唢呐器乐演奏表达情感起伏,打造出了具有鲜明沂蒙地域特色、深刻红色主题立意、丰富情感表达共鸣的群众文艺作品。还有群舞《人民英雄纪念碑》、小品《我记得你,你就活着》、陕北道情《一条棉被》无不是立足当地红色资源深耕深挖的结果。
(二)寻找红色感人故事
摸清红色历史脉络是首要的,是根本的,但一定要在历史资料的缝隙中,寻找感人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如群星奖获奖作品陕北道情《一条棉被》,取材于谢子长在担任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委员和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负责人时,因长期征战,不幸胸部中弹,他枪伤复发,在安定县(今子长市)灯盏湾养伤,受到乡亲们的悉心照顾,将自己唯一的一条棉被留给贫苦村民的感人故事。作品选取谢子长将军临行前的场景,运用艺术手法集中展现了大妈对革命军人的爱护之情,一条棉被留给大妈御寒,展现了红军将领谢子长真挚为民的情怀和坚定的革命理想。
(三)遵循群众文艺创作规律
群众文艺是群众文学和艺术的总称,包括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戏剧、曲艺、摄影等,是群众在工作之余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而创作的社会性文艺作品,主要具有娱乐、审美、认识、教化的功能。群众文艺创作要遵循艺术创作的规律,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在生活中打捞艺术的种子,提炼出主题思想、艺术特色、表现形式等,它不是历史的简单重现,更不是历史事件的镜面罗列。在尊重特定历史的基础上,可以进行艺术虚构,创造出新的人物,集中一个故事,浓烈地表达思想、情感,从而感动观众。群众文艺不同于专业文艺,它以群众为主体,在思想性、艺术性的基础上,要表现广泛的群众性。群众演、群众看、接地气是群众文艺的主要特点。
(四)选取独特视角,以小见大
群众文艺创作是小切口、小视觉,在一滴水中,折射出太阳的光辉。群众文艺红色题材创作,也要遵循这样的规律。红色文化一般都有比较宏大的故事,如何在恢宏的历史谱系下,讲述红色故事,刻画英模人物,这是群众文艺创作的重中之重。群星奖一般要求故事在15分钟内,三五个人物最佳。主创可以在红色历史事件的大背景下,甚至是在历史的夹缝中,选择寻找一个瞬间,一个感人至深、能引起观众共鸣的艺术表现形式。这就要求创作团队选取能表现红色题材的独特视角,进行巧妙构思,使故事精彩呈现。如陕北道情《一条棉被》,借助道具一条棉被,讲述了革命红军与老百姓之间血浓于水的军民鱼水情,以及革命理想大于天的崇高精神;运用陕北特有的曲艺陕北道情,以二人坐唱、乐队现场伴奏的形式,在继承传统老道情唱腔的基础上,进行了全新的音乐创作,赋予了陕北道情全新的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一条棉被》激活了一个老曲种,通过不断参加文化惠民演出、展演、比赛等,终于让陕北道情以崭新的曲艺面貌回归到全国曲艺大舞台,让喜爱陕北道情的广大观众看到了一个赓续红色基因、讲述陕西红色故事的新节目。
(五)创新群众文艺表现形式
群众文艺大舞台上的呈现方式百花齐放,丰富多彩。多种艺术表现手法跨界融合,“出圈”“破圈”就要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红色题材群众文艺创作要拓宽视野,大胆创新,不论是表现形式还是主题思想,都要与当下相结合,需有现实意义。如小品《我记得你,你就活着》,运用“穿越”的方式将两个时空结合,围绕上海解放这一话题,将解放前夕的上海和今天的上海勾连在一起。两个同为20岁左右的年轻人——小解放军战士和上海战役纪念馆志愿者,跨越时空进行对话,答非所问中让人心疼,让人流泪。观众无不被解放军为了人民解放的勇敢大无畏精神感动,作品表达了对先烈的追思以及对祖国的热爱。小小的事件运用了新颖的手法,在今昔对比中,展现新时代祖国的强大、人民的幸福生活。笑中带泪,感人至深。
(六)捕捉细节,以情动人
任何文艺作品都要以情动人,群众文艺作品也不例外。红色文化表现的大多是家国情怀,如何在红色文化中捕捉细小的事件,设计一个感情细节,从而拨动人心,让观众产生共鸣,是红色题材创作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一条棉被》中谢子长将军与老大娘之间,最核心的是一条棉被,在传统写意的舞台程式表现中,一条虚拟的棉被代表着母子般的深厚情感。重点是这个棉被怎么盖,盖几次,怎么盖才能推进情感,还在情理之中,得到观众认可,需要创作者精心设计。主创团队设计了三盖被子,一次比一次坚定,一次接一次把情感推向高潮。再如《我记得你,你就活着》中,宣传册、纪念碑上有无小解放军战士的名字,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细节,也决定着全剧的高度,是主创的过人之处。群众文艺表现的是小事件,一定要抓住细节。
(七)强化专业文艺团队辅导
群众文艺创作是非专业的文艺创作,创作红色题材作品,离不开专业文艺院团的指导、加工、提高、升华,群文和专业在不断的碰撞和交互中互相融合、互相成就。专业协会、文艺院团、高校等力量的深度参与,将帮助群众文艺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
三、结 语
红色文化是散布在祖国广袤大地上的闪耀明珠,群众文艺创作就是用艺术的手法将这些明珠串联起来,成为群众大舞台上的明星。只有立足本地的红色文化资源,遵循群众文艺创作的规律,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创作出有温度、有力度、有深度的红色文艺作品,以此让红色的光辉、红色的基因赓续传承,发扬光大。
(子长市文化馆)
参考文献
[1] 赵李叶,孟洋.深刻把握红色文化的内在品格[N].中国青年报,2024-06-03.
[2] 石苇.从红色文化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N].光明日报,2024-04-18.
[3] 杜飞进.在新时代大力弘扬红色文化[N].人民日报,2024-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