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儒家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教育理论的主体内容。儒家教育思想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期、宋明时期,其核心理念为今天教育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借鉴;“以人为本”“重视道德教育”“重视力行”是理论依据;发挥德育工作者的示范作用,身体力行、言行一致是践行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的实践方式。儒家教育思想源远流长,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源头活水。
关键词:儒家教育思想;以人为本;道德教育;力行;时代价值
儒家教育思想的发展经过了千年的沉淀,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语境下,儒家教育思想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价值和意义。教育起源于社会发展,并且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变化而演变。教育思想就是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应运而生,它是对社会和教育认识、概括、论证和思考的产物,是社会和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孔子作为儒家教育思想的开创者,认为教育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这与新时代教育现代化的理念不谋而合。
一、儒家教育思想的发展
孔子的儒家教育思想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教育这一领域,成为中国教育思想的渊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丰厚的理论基础。儒家教育思想的建立,离不开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影响,教育私学的兴起,为孔子的儒家教育思想开辟了路径。
第一是官学的衰落。政治是造成官学衰退的根本原因,相对于经济原因,政治原因更为直接。春秋时期依然是世袭制度,贵族在世卿世禄的保护下,认为学习文化知识与其权位并没有直接联系,变得更加贪图享受而不重视教育。官学的教育对象是贵族,因此官学衰落也成为必然。另外,春秋时期王权开始衰落,礼制也遭到破坏,天子的辟雍,诸国的泮宫,地方的乡校,早已听不到弦诵之声,这些都暗示了官学早已名存实亡。最后诸国之间的争霸战争导致贵族只关心扩大自己的统治和剥削范围,无暇顾及教育。国家动乱导致教育的荒废,由贵族垄断和控制的文化教育至此大为削弱。
第二是私学的兴起。私学的出现与士阶层地位的变化密切相关,士阶层的崛起和变化对后世的政治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奴隶制度下,士是贵族的下层,而在封建制度兴起后,士又转化为平民阶级的上层。士占有数量有限的土地,有些还有少量的奴隶,平时从事农耕,战时充当甲士。士受到一定的武士教育,要履行保卫社稷的义务。最开始,士大部分是武士,少量人是文士,随着军事的发展,武士实战的频率逐渐减少,并逐渐转为文士,文士的数量逐渐增加。士不同于普通的劳作者,他们可以做官也可以依附土地,导致越来越多的士由生产劳动改为以脑力劳动来谋生。在这些士当中不乏有很多有才能的人,各诸侯国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而扩张势力,需要人才组成强有力的政权机构,使得这些有才能的文士活动量明显增大,并在统治者的斗争中发挥重要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至此,养士之风开始形成并出现了竞争,大批的自由民争相成为士,他们从师受教,学习文化知识,私学之风自此开始。私学在相互竞争中不断发展,它们依托于不同的社会阶层,并为这些阶层提供服务。这种依附关系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思想上的分歧,各个学派代表着不同阶层的利益,它们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思想争斗。正是这种私人办学的兴盛,激发了思想和学术领域百花齐放,也为儒家教育思想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第二个阶段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西汉时期。西汉儒家教育思想的发展离不开儒家学说的广泛传播与儒家学者的进取精神。第三个阶段即宋明时期,宋明理学起源于宋代,盛行于明代,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宋明理学理论体系中,强调“致良知”“格物致知”等思想,倡导“心性即理”的观念,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规范行为的重要性,尤其是宋明理学在教育领域中,提倡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品德与智慧,引导他们以仁、义、礼、智为准则,并且注重启发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倡导学生通过学习经典著作和实践来实现全面发展。
总的看来,儒家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经过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其核心理念对当今教育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传承和弘扬儒家教育理念,可以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积极贡献。[2]
二、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从整体上看,儒家教育思想具有以人为本、重视德教、重视力行三个特点。
(一)以人为出发点
儒家教育思想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都是以人为本。孔子的所有学说和主张都是以人为核心,致力于人的发展和成长,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一个有才能之人,做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3]孟子继续发扬孔子的教导,提出了“大丈夫”这一理想人格,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境界。孟子所倡导的“大丈夫”具备崇高品质和坚定信念,他们不会屈服于权势,也不会盲目遵从。儒家的思想虽然经过不断演变和发展,并且每个阶段的儒家学者所持观点不同,但是所有的思想主张都是以人作为出发点展开的。尽管儒家学派内部对于人的本性是善是恶存在争议,有的认为人性本善,有的认为人性本恶,也有的认为人出生时性无善恶,但宗旨都在于激励人们追求善,努力成为品德高尚的君子乃至圣人。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一理念成为他关于人性的核心论述之一。他强调通过教育,塑造一个人类行为受诗歌影响、生活遵循礼仪、心灵在音乐中得到提升的理想社会。孟子传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性善论”,坚信每个人都有潜质成为尧舜那样的圣贤。他认为,只要人们能够扩展和深化内在的德行,便能够实现至善的境界,并建立起一个充满亲情、忠诚、尊重和信任的和谐社会。
(二)重视道德教育
在儒家的教育中,道德教育占据了核心地位。儒家学派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其中修身是实现后续目标的基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建立在良好的个人修养之上,要实现修身,需要通过持续不断的教育来提升个人的道德水平。个人的道德修养只有在达到一定高度时,才能够有效管理家庭、治理国家。孔子主张以仁作为道德准则,以礼作为道德规范,而仁是一切事情的出发点,只有从仁的立场出发,才可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在孔子的思想启示下,孟子进一步拓展了他的仁爱观念,坚持一切行为都应以仁义为出发点。孟子强调“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在教育方面,他提倡子女应尽心侍奉父母,出则尊敬长辈;统治者应该注重培养民众的伦理道德,反复强调孝顺和敬长。如此,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爱护自己的亲人,尊敬自己的长辈,国家也将实现和谐与安定。荀子则重视学习典籍,尤其是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文化知识,还强调儒家礼法对人的教育作用。
(三)重视力行
儒家强调,人只有积极参与实践,才能深刻理解道德的精髓,塑造出独特的道德观念,指导自己做出正确的行为,以此形成是非判断的标准。因此,儒家学派主张身体力行、亲力亲为的教育实践方法。孔子强调学习要与思考和实践紧密结合,主张人不仅要勤奋学习,还要深入思考,并将所学所思切实应用于日常行为中。在孔子看来,学的最终目的并非单纯地积累知识,而是为行提供指导与支持。简言之,孔子认为学是达成行这一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和辅助工具。他还要求学生要做到言行一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4]了解一个人,不能仅仅依据他的言辞,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只有言语与行动保持一致时,我们才能对他做出准确的评判。孟子对行也十分重视,曾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5]孟子认为,实践是锻炼人的必经之路,而艰苦的环境更能激发人的潜能。那些被孟子赞誉为圣人的杰出人物,都是在逆境中脱颖而出。重行这一点,在今天也是非常受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只有满腹经纶,才能在实践中发挥学以致用的作用。
三、儒家教育思想的时代价值
儒家教育思想推动了中国、东亚,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至今仍然有重要的现实价值。[6]当下,我们需要在深刻理解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造性的转化,要创造性地把中国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的教育思想相结合,创造出新的时代价值。我们要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充分挖掘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7]
第一,充分发挥道德教育工作者的示范作用。在孔子的道德教育实践中,他始终以其特有的人格魅力与模范行为引导和感染德育对象,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影响,从而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比如,孔子虽然在礼学上已有很深的造诣,但是依旧保持谦虚好学的精神,他说:“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因此,教师除了要重视自身修养的提升,掌握知识并承担社会责任,最重要的是拥有为人师表的高尚品质,这是教书育人的前提条件。我们要保持一种“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积极性,激励自身不断进步。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如果不修养,不学习,止步不前,就会失去为师的条件,这是值得忧虑的。[8]
第二,德育工作者要身体力行,言行一致,自觉践行其所倡导的价值观念与道德准则。孔子怀有恢复礼制、济世安民的志向。他游走于各国之间,尽管四处碰壁,却从未放弃毕生的信念。终其一生,孔子都在孜孜不倦地从事德育工作,为国家培养贤人君子,宣传其德政理念。德育工作者要想增强德育实效性,促使德育对象认同德育内容,(下转页)
(上接页)并自觉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就必须以身作则,在德育与生活中做到言行一致,自觉践行思想道德规范。
四、结 语
儒家教育思想是中华民族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虽然存在一些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甚至落后腐朽的思想,但其创新的教学方法、自觉的德行修养仍然对当代教育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我们必须以辩证的眼光看待它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其中优秀的内容进行继承、改革和创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发扬儒家教育思想,使其更好地服务当前的教育事业,并建立起长效保障机制,以适应和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兰州交通大学)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7.
[2]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4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 孙聚友,石永之.儒家大同思想的现代价值[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4] 张彬,周谷平.中国教育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5] 李立国.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与当代价值[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73-77.
[6] 丁为祥,孙德仁.天生人成:儒家教育思想的几个方面[J].孔子研究,2020(1):55-65.
[7] 高书国.新儒家教育思想基本框架及基本内涵[J].天津电大学报,2016,20(1):10-16.
[8] 张志宏.当代儒家政治哲学研究之时代化进路[J].社会科学,2017(7):107-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