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将自然界的痕迹作为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是艺术常用的创作手法。朱赢椿的众多作品都体现了这一理念,特别是在《便形鸟》中,那些富有神秘色彩的鸟类异兽形象便是基于对鸟粪形态的再造想象而诞生的。本文旨在追溯便形鸟创作的初衷,分析各种类型的便形鸟与其原型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朱赢椿;便形鸟;异兽形象;再造想象
在《便形鸟》一书中,朱赢椿构想了一个与人类社会和谐共存的鸟类异兽族群——便形鸟。这本书分三个部分,逐一向读者展示了便形鸟的独特世界。第一部分通过摄影图像,巧妙地构建了一个便形鸟与人类和谐共生的环境,体现了作者将自然灵感融入艺术创作,同时将艺术作品重新归还给自然。第二部分采用图谱的形式,类似于《山海经》图文结合的手法,详细记录了各种便形鸟的形象、名称和生活习性,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便形鸟世界的窗口。第三部分通过对比鸟粪照片与朱赢椿创作的便形鸟形象,逐步揭开了这些神秘生物的面纱。这种独特的揭秘方式不仅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也让读者对便形鸟的创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整体而言,《便形鸟》这本书详细展示了朱赢椿创作便形鸟形象的全过程,带领读者进入他的想象空间,感受每一个便形鸟栩栩如生的样子。
一、创作的缘起
朱赢椿的童年娱乐活动并不丰富,在那个对事物都无比好奇的年纪,朱赢椿获取快乐最好的途径就是让大自然变成自己最好的玩伴。天上的云彩、地上的水渍、墙壁的痕迹,哪怕只是一块掉落的墙皮都会成为打开想象大门的钥匙,在脑子里进行想象与构思,有些时候会将这些经过想象的痕迹内容通过现场写生记录下来,形成独特的绘画作品。
小翠是朱赢椿复活的第一只便形鸟,当他看到鸟粪这样奇形怪状的东西时,一个奇妙的灵感出现在了他心中,从此便打开了通往便形鸟世界的大门。朱赢椿在复活小翠时,首先将小翠的外形勾勒出来,再慢慢给它填充颜色,加上细节,就这样,第一只便形鸟被复活了。在朱赢椿童年对于天马行空绘画体验的基础上,小翠像是一个恰到好处的催化剂,激发了他的创作兴趣,加速了便形鸟的复活进程,截至《便形鸟》这本书出版发行,朱赢椿完成了300多只便形鸟的复活工作。
二、源于自然的再造想象
朱赢椿在创作便形鸟的过程中,展现了他对自然界鸟粪形象的再创造。他以视觉捕捉到的鸟粪形象在大脑中经过分解、补充、改造、结合,迅速转化成一只只形态各异的鸟形异兽。这一创作过程基本保持现场写生的形式,朱赢椿运用多年积累的直觉去感知世界,将脑海中瞬间涌现的形象与想法即时记录下来。正是这种坚持现场写生的方式,赋予了每一只便形鸟生动和活力。在《便形鸟》一书中,根据外形特征,便形鸟大致可分为团块状便形鸟、多团块分散状便形鸟、长条状便形鸟三种类型。
(一)团块状便形鸟
团块状便形鸟在三种类型中数量最多。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观察到地面上的鸟粪以团块状为主,团块周围不均匀地分布着一些不规则形状的长线条。朱赢椿在创作这类便形鸟时,通常将团块作为便形鸟的主体,而周围的长线条则转化为喙、爪、尾等部位。
以朱赢椿创作的趻踔鸟为例,它的习性被描述为:头似犬,鸣如猫;翅退化,跃如飞。朱赢椿将椭圆形团块作为趻踔鸟的主体,将原型左侧类似张开的兽嘴的形状想象为犬类动物的侧脸;身体中的小黑点被设计为这只便形鸟看似退化的翅膀,而团块右侧的三条细长线条和下方的两个短线条则分别被描绘为爪、腿或长尾。在复活便形鸟的过程中,朱赢椿几乎忠实地再现了鸟粪的每一个细节,而这些细节又成为每一只便形鸟独一无二的特征。在确定它们的性格后,他会回到细节上进行强化,对于形象优美的便形鸟,他会添加丹凤眼;对于形象较为丑陋的便形鸟,他会描绘出青面獠牙,如趻踔鸟的犬牙、爪子等细节。
(二)多团块分散状便形鸟
多团块分散状便形鸟在原型阶段具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特征:除了团块状的主体之外,它们还包含一个或多个大小不一的次主体团块,这些次主体团块能够与主体在形状上形成呼应。
在这一类便形鸟中,第一种情况是两个团块在形状和大小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可能表现在它们的某些共同的特征,或者是它们的大小和比例极为接近。例如,在婉绮鸟的原型中,两个团块虽然相互遮挡,但在左上角都呈现出类似桥形的弧线痕迹,同时在右侧都有向右边延伸的线条,使得两个团块在形状上极为相似。朱赢椿将这种类型的原型设计成婉绮鸟形象,它的习性被描述为:未见其影,已闻其鸣;常在似锦繁华中比翼双飞;所过之处,百花失色,凋落成堆。它们可能在同一画面比翼双飞、相互嬉戏或彼此争斗,展现出同一种类型便形鸟的多样性和互动性。
第二种情况是最常见的,即原型中的鸟粪团块由一大一小两个团块组合而成,在这种组合里,两个团块在大小和形状上通常没有太多相似之处。以训虫鸟原型为例,上下两个团块在形状和大小上并不相同。朱赢椿在创作训虫鸟时,选择了上方较大且形状更接近鸟形的团块作为训虫鸟的主要形状,而在绘制下方较小的团块时,他会有意将其尺寸略微缩小,以突出主体团块。
当这种类型的原型进入朱赢椿的视野时,他通常会将其创作成为便形鸟与古怪精灵或小鸟的组合形式,其主体是鸟,而小团块则转化为古怪精灵或小鸟。两者之间往往存在一种共生关系,这种关系在情感层面上的联系尤为显著。例如训虫鸟,朱赢椿在书中将训虫鸟的习性描述为:常叼虫高抛,虫将落地,则俯冲衔起,复抛空中,循环往复,乐此不疲。日久,虫背渐生翅。其中训虫鸟所抛掷的虫子就是由较小的团块转化而来的。
第三种情况是将上述第一种和第二种的多团块状便形鸟的特点相结合的产物。这种便形鸟的原型可能是由于特殊的机缘,两个鸟粪团块紧挨着,并且在它们之间形成了某种联系。在这两个主要的鸟粪团块周围,还存在着一个或多个较为细小的点状鸟粪,这些点状鸟粪从某个角度观看时,整体构图呈现出连贯性和完整性。
这类便形鸟的构图通常呈现为群像式,以两到三只便形鸟作为画面的主体,同时周围环绕着一些小型的鸟类或古怪精灵。以瞀鸟为例,图谱中对瞀鸟的习性描述文字为:面目狰狞,好争地盘,二鸟相遇,则呼号撕咬,霎时群鸟噤声,天为之变。在画面中两只瞀鸟在争斗,而周围上下各一只小鸟则像是在劝解。这样的群像式构图不仅提供了比单只便形鸟更广阔的场景,而且更具故事性,使描述更加完整和生动。
(三)长条状便形鸟
在《便形鸟》这本书中,有一类形状极为特殊的便形鸟,它们的原型主要由简单的长线条构成,这类便形鸟被称为长条状便形鸟。在编辑书籍时,朱赢椿有意识地将这些细长的便形鸟归纳至同一章节,并在图谱部分以长卷的形式进行展示。这类长条状便形鸟根据线条的排列方向,可分为纵向和横向两种。
纵向的长条状便形鸟在外观上往往与植物相似,朱赢椿在创作这类便形鸟时,通常会赋予它们一些植物的拟态习性。在绘画过程中,他会特别强调植物的特征,使这些特征成为便形鸟在自然界中的最佳保护色。其中,第一种类型是竖直长条且中间无节的形状。例如延颈悲鸣鸟,图谱中对延颈悲鸣鸟的习性描述文字为:长颈,伸缩自如,两端有头;常浮于半空,哀嚎悲鸣。它的外形由中间的长线条连接上下两个圆形,形似蒲公英的种子,仿佛能在空气中缓缓飘浮。
第二种类型占据了较大的比例,这类便形鸟的特点是主体的竖直长条中间存在团块状的节点。在创作奇节鸟时,朱赢椿将原型中长线条的中间关节改造成了鸟头的形象。图谱中对奇节鸟的习性描述文字为:关节处,状如鸟首。这些节点有时也模仿自然界中的树干和树枝的分叉形态,如守株鸟,它的习性被描述为:形似矮树,鸟身幻化为叶,终生栖树不离。其形状就像一株枝干并不繁茂的枯树,展现了一种独特的生命力。这种设计不仅增加了便形鸟形象的多样性,也使得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伪装更为巧妙。
横向长条状便形鸟的创作手法可以看作是团块状便形鸟与纵向长条状便形鸟特点的融合。这类便形鸟的原型通常是团块状与线条状鸟粪的结合体,例如姜蜀鸟的原型。图谱中对姜蜀鸟的习性描述文字为:多足,爬行;单翅厌飞;戚戚然,常哀嚎。在这样的设计中,团块状的部分通常被塑造成便形鸟的主体鸟身,而长线条的部分则多被描绘成鸟尾或足部,在少数情况下,这些长线条也可能被巧妙地转化为喙部。这种创作方法不仅丰富了便形鸟的形态,也为它们的动态表现增添了更多可能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团块状便形鸟的形象周围,常常围绕着一些长线条形状的元素,如玄目鸟。这些线条的顶端往往装饰着小脸状的突触,它们各自拥有不同的表情和形态,仿佛在进行无声的交流。朱赢椿在创作这些画面时,实际上参考了生物学中的一个概念——神经元细胞。神经元细胞在进行神经递质传递过程中,其神经突触部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他认为如果仅仅在便形鸟旁边添加一个突触,会显得单调乏味。因此,他将这些突触转化为带有眼睛和鼻子的小脸或小图案,使它们拟人化,增加了作品的生命力。
三、将作品归还自然的创作思维
在创作《便形鸟》这本书中的鸟类异兽形象时,朱赢椿的灵感完全源于自然。他巧妙地将鸟粪的形象通过想象力进行再造和重组,塑造出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便形鸟。然而,这些形象的创作并不是他创作旅程的终点。朱赢椿将这些由自然痕迹激发的灵感所孕育出的珍贵作品,再次归还给自然界,完成了一次从自然中来、到自然中去的艺术循环。
在《便形鸟》的第一部分,朱赢椿巧妙地将这些鸟类异兽的形象与他亲自拍摄的照片相融合。通过阅读这些图片,读者不禁会产生一种期待:也许有一天,在现实生活中也能遇见便形鸟。这样的创作手法不仅激发了观者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而且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
四、结 语
《便形鸟》这本书所描绘的鸟类异兽形象,其创作灵感源自朱赢椿童年时期养成的看待世界的方式以及他随物赋形、便宜行事的创作理念。他将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常被忽视甚至引起反感的鸟粪,通过再造想象,转化为一只只充满趣味、独具特色的便形鸟。朱赢椿赋予它们名字和习性,使得这些形象更加饱满,最终又结合摄影的方式进行二次创作,让它们重返自然。这是一场连接现实与想象世界的奇妙对话,鸟粪在这里成了开启这场奇遇的钥匙,唤醒了读者心中对这个世界最深层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感受世界的不可思议。
(西安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朱赢椿.便形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 杨杰.朱赢椿书籍设计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7.
[3] 乔煜.朱赢椿书籍设计研究[D].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2022.
[4] 孟鹬奇.书籍装帧设计中的意境[J].艺术教育,2019(6):189-190.
[5] 谢弘嫣.玩兴视角下朱赢椿书籍创作与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