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歌剧和文学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歌剧作为音乐的戏剧,自产生起就和文学有着紧密联系。文学改编是歌剧艺术史上常见的题材选择方式,文学作品为歌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人物形象、戏剧情节及深刻的立意等,具有独特的优势,关注歌剧的文学改编问题对歌剧创作至关重要。本文以有关西方文学改编成歌剧的研究作为起点,进而梳理有关中国文学名著改编成歌剧的研究,并对相关方法论进行拓展思考。
关键词:歌剧;文学改编;述评;音乐叙事
一、发轫之始:关于西方歌剧的文学改编问题
歌剧作为一门西方舞台艺术,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的悲剧。由西方文学改编的歌剧如《茶花女》《奥赛罗》《卡门》《费加罗的婚礼》等,都是西方歌剧之典范。因此,对于歌剧的文学改编问题研究,应将西方文学的脚本转型研究作为起点进行梳理。
(一)理论基础:文学与歌剧的关系探讨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的《作为戏剧的歌剧》(约瑟夫·科尔曼著,杨燕迪译),揭示了音乐是如何服务于戏剧表现的,该书提出“音乐承载戏剧”的观点,为音乐文学学科下的歌剧比较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具有指导意义。[1]张俊的《歌剧文学的音乐性》一文,分别从歌剧的题材、构思、结构、语言四个方面探讨了歌剧文学的音乐性,对歌剧创作如何选择文学作品、戏剧情节,如何安排故事主线等作了论述,为文学改编成歌剧方面的创作提供了启发。[2]孙晓春的《歌剧与文学名著》一文,梳理总结了由文学名著改编的西方经典歌剧,指出“文学使歌剧更丰满……文学形象在音乐中得以升华”,反映了文学名著改编成歌剧的独特优势和文学与歌剧交相辉映的关系。[3]王晓康的《歌剧中音乐与文学的关系》一文,对音乐与文学的区别与联系、文学作品中的音乐因素、歌剧中的文学因素、歌剧中文学与音乐的融合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展现了音乐与文学这两种艺术形态之间互补的关系,歌剧具有综合两种艺术的优势。[4]这几篇理论研究从不同角度对歌剧与文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论述,为文学名著改编成歌剧提供了理论基础。
此外,居其宏的《歌剧美学论纲》一书中,第三编《歌剧文学论》对“歌剧文学的本性”及“从名著改编看歌剧文学本性”进行了专门论述,提出了文学名著改编成歌剧需要注意的问题,并通过作品举例分析,揭示了西方经典歌剧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原因,构建起歌剧与文学改编创作间的有机联系。[5]钱苑、林华在《歌剧概论》一书中对“歌剧与戏剧之比较”方面,举例分析了题材、情节、角色在歌剧与戏剧体裁中表达的不同,深化了对于歌剧特性的认识。[6]居其宏的《论歌剧音乐剧剧本文学研究的学科归属》一文明确点出了歌剧剧本文学创作的特殊性,即戏剧性和音乐性,并指出在对歌剧剧本进行文学改编时,要兼顾戏剧性和音乐性的命题,注重将二者充分融合,这为歌剧脚本的文学改编创作提供了方法指导。[7]
(二)理论运用:文学到歌剧的改编创作
董蓉的博士论文《文本·角色·寓意——威尔第歌剧〈奥赛罗〉解读》,立足于科尔曼《作为戏剧的歌剧》中“音乐承载戏剧”的立场,运用音乐叙事理论,对《奥赛罗》音乐语言的戏剧表达作出了详细阐释。[8]付丹丹的《从小说到歌剧——普罗科菲耶夫〈战争与和平〉创作理路探究》,通过该歌剧脚本与小说原著的对比及该歌剧音乐对人物、事件、戏剧情节的塑造渲染,管窥歌剧音乐对文学作品的呈现,并梳理其中的改编创作思路。[9]邓书夏的《〈苔依丝〉文学原作与歌剧脚本的跨文本比较》,以法国长篇小说《苔依丝》为例,运用叙事学与诠释学等方法,对文学原作和歌剧脚本进行跨文本比较,解析不同文本中叙事方式和结构的差异与共性,实现对两种文本间的“互文性”阐释。[10]张黎红的《蒙特威尔第〈尤利西斯返乡记〉歌剧脚本探究》,对该文学原作到歌剧脚本的演变脉络进行梳理,挖掘《返乡记》与荷马史诗古典学之间的关联,进而揭示了该歌剧是如何在创作及传播的过程中,经过不断修改完善,最终成为西方经典作品并在历史传承中守正出新的。[11]
二、积极探索:关于中国歌剧的文学改编问题
“中国歌剧自诞生以来涌现了很多由文学作品改编的歌剧,20世纪20年代,西洋歌剧开始走进中国,这时的中国歌剧正处于开始探索的阶段,此时就和文学产生了密切联系,而后中国歌剧的文学改编日趋成熟和发展并走向多元化。”[12]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白毛女》《江姐》《伤逝》《狂人日记》等一系列由中国文学作品改编的优秀歌剧作品,从而引发了学界对于中国歌剧文学改编问题的多维探讨。以下笔者从宏观到微观进行梳理,主要分为“对中国歌剧文学改编创作的宏观思考”“由具体作品分析引发的对中国歌剧创作之思”两方面。
(一)宏观把握:构建中国歌剧文学改编问题的研究
刘丹霓的《21世纪以来中国歌剧批评若干重要议题述论》,总结了中国歌剧的概念界定、体裁分类、题材选择、脚本打造、人声写作等问题,进而反思了当前中国歌剧创作存在的缺陷,对中国的歌剧创作提供了思考维度。[13]刘航的《名著改编与百年中国歌剧——兼谈歌剧的文化意蕴与思想深度》,就中国歌剧的名著改编问题进行详细探讨,提出了名著改编成歌剧的方法和注意点,强调改编过程中“原著的文化意蕴和思想深度”的重要性,对中国文学名著改编成歌剧的方法提供了一定参照。[14]
还有诸多作曲家就脚本与音乐的关系作出探讨,例如郭文景主张“将脚本纳入音乐结构,让音乐结构覆盖脚本”;金湘的歌剧思维要求“音乐结构与戏剧结构必须同步构思”;萧白认为“脚本与音乐不分孰先孰后,将脚本的内部元素(情节、人物等)共同建构在一个音乐结构中,并不断从音乐和戏剧两个视角反复审视修订,达到脚本与音乐二者有机融合的目的”。这些探讨从创作者层面,加深了我们对平衡歌剧中脚本与音乐关系问题的思考。
(二)厚积薄发:对中国歌剧创作的相关思考
以小说题材改编歌剧作为研究对象。郭文景的《歌剧文本与音乐的关系以及中文歌剧的语言问题——以歌剧〈狂人日记〉为例》,以歌剧《狂人日记》为基点,对中国歌剧的文学改编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音乐的结构逻辑要覆盖文本”的观点,强调了歌剧中人物塑造的重要性,“只有将文本、音乐、人物的语言塑造、角色主题都有机交织起来,才能创作出一部成功的歌剧”。[15]居其宏的《歌剧情结:从〈伤逝〉到〈屈原〉——简评施光南的歌剧创作》,多元化地分析了歌剧《屈原》的创作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而审视剧本和音乐的关系,强调“应正确处理剧本和音乐、剧作家和作曲家的制衡与互动关系”,反对在歌剧剧本创作中出现“音乐至上”和“作曲家中心主义”的问题,对如何平衡音乐与剧本的关系问题具有充分的指导意义。[16]王琼的《歌剧的中国“风骨”——原创歌剧〈骆驼祥子〉的艺术定位与错位》,以名著《骆驼祥子》改编成的中国歌剧为研究对象,指出“文学小说改编成歌剧时,要重视将民族文化底蕴进行完美阐释”,并从中国歌剧的改编、形式、细节三个方面探讨文学改编成歌剧所面临的问题。[17]
关于中国古代经典文学名著改编歌剧的研究。邱桂香的《中国古代经典文学歌剧改编新探——来自浮士德题材歌剧的启示》,针对中国歌剧中“中国古代经典文学题材歌剧的占比小”这一问题展开探讨,分析了中国古代经典文学题材歌剧改编的历史与现状,并对浮士德文学题材多元化歌剧改编的特征与经验进行分析,思考中国古代经典文学改编成歌剧时需要注意的问题。[18]杨燕迪的《以现代思维开掘传统——评歌剧〈画皮〉兼谈当前中国歌剧创作中的若干问题》,对取材于《聊斋志异》中的《画皮》改编的歌剧进行分析评价,指出当前中国歌剧创作和歌剧理论批评研究的三个追求,即“追求深刻的戏剧思想命题,追求清晰的歌剧结构组织,追求鲜明的音乐性格特征”,为中国歌剧创作提供出发点和着眼点。[19]
三、开阔视野:音乐叙事理论——歌剧与文学的纽带
音乐和戏剧在歌剧体裁中承担了重要角色,歌剧因含有戏剧性因素而具有显在的语义性,音乐也因具有潜在的叙事性因素而可以叙事,使得叙事话语在歌剧体裁的分析上具有合理性。歌剧包含两个叙事文本,即文学文本(脚本)和音乐文本,二者相辅相成,在叙事者、叙事视角、叙事内容等方面应趋于一致性,音乐文本传达出来的内容多为脚本所要表达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歌剧与文学之间的纽带,即歌剧脚本及音乐双重文本的叙事性。从音乐叙事视角来分析歌剧,有助于我们多维地认识、理解歌剧的文学改编问题,开阔研究视野。
国内关于音乐叙事理论的著作及文献还较少,具有代表性的论文如陈业的《歌剧〈鲍里斯·戈都诺夫〉的叙事研究》,通过对叙事学相关理论进行梳理,探讨穆索尔斯基的歌剧作品《鲍里斯·戈都诺夫》中歌剧叙事研究的基本方法,并在文章主体部分对脚本、音乐层面分别进行了细致分析,探讨了作曲家在歌剧《鲍里斯·戈都诺夫》中合理处理歌剧化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系列棘手的问题,最大限度地挖掘了歌剧体裁的独特性,展现了戈都诺夫这一历史故事歌剧式叙事的独特魅力。文中总结的歌剧叙事的一般方法,即“从台本与音乐两个层面对一部歌剧展开叙事性分析”,对歌剧的叙事研究具有启发意义。[20]蓝慧的《歌剧〈战争与和平〉的文本叙事研究》指出,歌剧剧本的叙事分析与文学界的小说叙事探讨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该文在音乐叙事学方法论的指导下,对歌剧音乐文本与小说文本进行了细致的叙事手法分析,将歌剧分析与文学分析联系起来,为歌剧的文学改编研究提供新的思路。[21]
四、结 语
综上所述,文学作品改编成歌剧的实质是文学文本到歌剧脚本的转换。改编过程中,歌剧脚本作者与作曲家的创作理念和配合至关重要。歌剧脚本作者为歌剧设置戏剧结构,音乐则是统筹其结构的核心要素。脚本作家能否将文学文本成功移植在歌剧脚本中,并为作曲家提供坚实的保障;作曲家能否精准地挖掘与展现文学文本中所蕴含的戏剧力量,是文学能否改编成歌剧的关键。国内对于歌剧的文学改编问题研究展现出了多维度、多样化的思考,通过深入研究,有助于掌握歌剧文学脚本与音乐之间的联系,促进歌剧创作与鉴赏,揭示作曲家的精神世界,使得歌剧表演者能够更精准地把握作品,听众能够沉浸式欣赏作品。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 科尔曼.作为戏剧的歌剧[M].杨燕迪,译.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2] 张俊.歌剧文学的音乐性[J].音乐学习与研究,1994(3):12-15.
[3] 孙晓春.歌剧与文学名著[J].湖北社会科学,1999(7):23.
[4] 王晓康.歌剧中音乐与文学的关系[J].民族音乐,2011(5):24-26.
[5] 居其宏.歌剧美学论纲[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
[6] 钱苑,林华.歌剧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7] 居其宏.论歌剧音乐剧剧本文学研究的学科归属[J].中国音乐,2011(3):10-14.
[8] 董蓉.《奥瑟罗》与《奥赛罗》:莎士比亚戏剧到威尔第歌剧的“脚本转型”[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5(2):98-108.
[9] 付丹丹.从小说到歌剧:普罗科菲耶夫《战争与和平》创作理路探究[D].天津:天津音乐学院,2016.
[10] 邓书夏.《苔依丝》文学原作与歌剧脚本的跨文本比较[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5):74-76.
[11] 张黎红.蒙特威尔第《尤利西斯返乡记》歌剧脚本探究[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21(2):5,184-192.
[12] 陈亚敏.中国文学作品歌剧改编纵观[J].长城,2010(8):10-11.
[13] 刘丹霓.21世纪以来中国歌剧批评若干重要议题述论[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22(2):40-58.
[14] 刘航.名著改编与百年中国歌剧:兼谈歌剧的文化意蕴与思想深度[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20(3):5,158-168.
[15] 郭文景.歌剧文本与音乐的关系以及中文歌剧的语言问题:以歌剧《狂人日记》为例[J].歌剧,2016(11):52-53.
[16] 居其宏.歌剧情结:从《伤逝》到《屈原》:简评施光南的歌剧创作[J].人民音乐,1999(4):15-17.
[17] 王琼.歌剧的中国“风骨”:原创歌剧《骆驼祥子》的艺术定位与错位[J].戏剧文学,2015(4):4-9.
[18] 邱桂香.中国古代经典文学歌剧改编新探:来自浮士德题材歌剧的启示[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22(1):4,17-29.
[19] 杨燕迪.以现代思维开掘传统:评歌剧《画皮》兼谈当前中国歌剧创作中的若干问题[J].人民音乐,2019(4):29-33.
[20] 陈业.歌剧《鲍里斯·戈都诺夫》的叙事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9.
[21] 蓝慧.歌剧《战争与和平》的文本叙事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