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儿童文学期刊采用数字化出版、多媒体融合等运营模式积极应对新媒体冲击,其中,与图书出版融合发展是儿童文学期刊融合发展的重点,通过深度开发期刊资源和内容,延伸期刊品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儿童文学名刊《小溪流》在提升内容原创性、品牌传播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同时,必然要走上书刊互动的融合发展之路,充分发挥其孵化和培育文学新人的功能。
关键词:书刊融合;图书出版;《小溪流》;新媒体;儿童文学
近年来,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不同程度的冲击,儿童文学期刊面对此现状积极应对挑战,呈现出多种运营模式并存、运营项目多元化的发展特点。数字化出版、多媒体融合、移动出版、集约化运营、品牌运营等多种出版模式和运营模式应运而生,大大提升了儿童文学期刊的运营效益,有利于儿童文学期刊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与图书出版的融合发展模式正是期刊品牌运营最能直接创造经济效益的一种方式。期刊向同领域图书出版延伸,是对期刊品牌的巩固、拓展和营销,也是对期刊资源和内容的深度开发;而图书出版与同领域期刊的合作,可以为图书带来选题和作者资源,并为图书在目标读者中的定向营销发挥积极作用。[1]儿童文学期刊和图书出版的融合发展,可以借助两者编辑、出版、发行、人力资源的整合优势,谋求最大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20年,儿童文学名刊《小溪流》从湖南省作家协会划转到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以下简称“湘少社”)主办,为此,湘少社很快为《小溪流》制定了“深挖内容、多元策划,在品牌引领下推动书刊融合发展”的思路。[2]
在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小溪流》在传承基础上做好创新,在积累中全面探索,提升刊物内容的原创性、产品品牌的传播力和市场的竞争力,稳步走上一条书刊互动的融合发展之路。
一、书刊融合发展的基础
(一)相同的关注点
儿童文学期刊和童书的关注点相同,都致力于发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虽然是两种不同的媒体形式,但两者没有本质区别。儿童文学期刊通过刊载最新的原创儿童文学作品,开展各种征文比赛、笔会、改稿会等活动,不仅可以及时掌握儿童文学创作的发展动态,还可以为图书出版储备强大的作者队伍;而图书则可以对期刊传播中部分成熟的、稳定的作品内容进行深入、系统、全面的挖掘和加工,以厚重的价值和文化含量贡献社会。
2020年,湘少社对《小溪流》提出新的发展战略:围绕杂志优质内容策划选题,对杂志内容进行二次开发,实现书刊融合发展。“《小溪流》45年精品典藏书系”就是实施这一战略的重要成果。
(二)相同的作者群
同专业领域的儿童文学期刊和童书的作者属于同一群体。儿童文学期刊多年积淀的庞大作者、读者、审稿专家队伍,以及期刊本身拥有的专业化采编团队,是儿童文学期刊与图书出版融合发展的基础。
许多童书的作者,往往是先在同领域的儿童文学期刊上发表多篇文章后再出版图书的。出版社将该作者的多篇作品进行深入发掘,以结集出版的形式全面系统地将创作成果展示在世人面前。
相对于童书而言,儿童文学期刊在发掘新人新作、维系作者队伍、增加读者联系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不少人说:“我是读着《小溪流》长大的!”作为湖南乃至全国重要的儿童文学原创作品的发表平台,40多年来,《小溪流》积累了大量优质的儿童文学作品。这些在《小溪流》发表的儿童文学作品,入选多个儿童文学选本,被读者广为传诵;在《小溪流》成长起来的儿童文学作家,屡获全国大奖,几乎囊括了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文学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张天翼儿童文学奖等全国知名儿童文学奖项。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总编辑王泳波认为,历史较长的儿童文学期刊和童书之间本身就具有延续关系,“一本历时久远的儿童文学期刊,与儿童文学作家的成长、儿童文学史的发展密不可分。期刊有规律地连续出版,当作者变成作家,读者成为粉丝,围绕这本少儿期刊,就自然而然形成一条少儿图书供求链”[3]。
(三)相同的受众
相对大众媒体来说,儿童文学期刊和童书都面向少年儿童,其受众面相对固定,儿童文学期刊和童书共同的受众群为书刊的宣传发行带来极大的便利。《小溪流》有近45年的创办历史,读者的“阅读长度”从小学低年级持续到大学时代,“阅读宽度”则表现在小读者长大后顺理成章地为自己的孩子订阅,成为“三代人共同的成长读物”。这样,期刊读者的持续性自然而然地延展到新的童书受众群体上。
二、书刊融合发展的优势互补
(一)期刊品牌价值与图书出版资源互补
除极少数新创办的期刊外,我国的儿童文学期刊经历了少则十几年、多则数十年的发展历史,形成了特有的品牌价值。每一本期刊都是一款长线产品,长期投资产生长线收益。图书则是短线产品,追求的是短线收益。以短线产品——出版社的图书出版资源,配合长线产品——期刊的品牌和内容资源,可以完成对期刊内容的深度开发,丰富期刊品牌的产品线,提升期刊品牌影响力,并提高盈利能力。[4]近年来,《小溪流》和湘少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合作,推出了“《小溪流》35周年典藏书系”(全6册)、“《小溪流》四十年佳作典藏”(全8册)。2023年7月,《小溪流》创刊45周年之际,再次推出“《小溪流》45年精品典藏书系”(全8册),在精编儿童文学名家经典作品的基础上,首次推出历年学生作文精选,聘请名家撰写不同习作文体的专项指导。期刊内容资源的深度开发和二次利用,丰富了《小溪流》的产品线,为《小溪流》和与其合作的出版社创造了更大的利润。《小溪流》策划的所有图书上都有“小溪流”的统一标识,进一步提升了期刊的品牌知名度,这是对期刊品牌的发展和巩固。
(二)编辑人员专长互补
儿童文学期刊的编辑大多具有较深的专业背景和较高的文学素养,对本专业领域的发展历史、写作技巧和创作成果都有一定的了解。编辑们在处理稿件、采访、创作交流等活动中接触了大量作者,既掌握了选题资源又掌握了作者资源,并且作者资源在相对较长的时期内比较稳定,有利于开展合作。儿童文学期刊编辑需要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通常具有较强的文字处理能力,在编校稿件中可以充分发挥作用;在编校过程中,期刊编辑常与作者沟通交流,探讨创作内容和写作技巧,能使作品最终呈现出高水平。
然而,期刊是长线产品,各期之间的关联度很高,期刊的效益是由长期努力得到的,偶尔的一篇文章并不能决定什么,对市场反响不太敏感。图书出版是短线产品,出版社对每一本图书都有经营考核指标,图书策划编辑要对自己经手的每一本书的市场销售或者资助资金负责,因此他们更有商业意识。但图书编辑一般要策划多个专业领域的图书,其某个专业领域的知识相对较为欠缺。[5]图书策划编辑对选题的市场敏感性弥补了儿童文学期刊编辑这方面的欠缺;儿童文学期刊编辑选题的专业性和作者资源又可弥补图书编辑专业知识的欠缺,两者有机结合,能策划出既专业又有市场的童书。
自从《小溪流》杂志划转到湘少社后,期刊编辑的身份也发生了一些转变,期刊编辑们自觉自愿地从专业性上以图书策划编辑的要求来补足自身的欠缺,加强学习。2021年和2022年,《小溪流》连续推出《小溪流》年度典藏集,这些产品在抖音、淘宝、快团团等平台反响热烈,销售成绩亮眼。2023年初,《小溪流》编辑部策划选题,决定适时推出一套45年精品典藏书系。作为此前负责过“《小溪流》35周年典藏书系”(全6册)和“《小溪流》四十年佳作典藏”(全8册)两套汇编作品集的期刊编辑,笔者着手从这两套书系中精选经典文章。从“35周年”到“45周年”,期刊编辑们从最开始的内容提供者,到如今成为图书责任编辑,积极转变思维,学习如何选稿、编排和创意,让这套书更符合市场受众,以及如何拓宽营销思路等。经过不断打磨,终于集结出一套《小溪流》精华作品的经典丛书。
(三)宣传推广销售互补
童书的销售平台一般为电商、实体书店、图书馆等团体采购,想做成一本畅销书,除内容优质外,往往还需要投入一定的费用进行宣传推广。儿童文学期刊一般以邮局和校网为主要发行销售渠道。另外,目前国内影响力较大且进行多种经营活动的期刊,往往在微信、微博、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具有较多的粉丝,这是一个快速直接的宣传平台和销售平台。
从2016年开始,出版行业进入“社群电商”新时代。社群电商是传统电商和移动电商向纵深方向的拓展,给出版行业带来了无限拓展的可能。《小溪流》在新的销售环境下,找到了新的营销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种,《小溪流》与有充足粉丝的互联网电商大V店加大合作力度,促进图书销售量大幅度增长,同时扩大图书品牌知名度;第二种,《小溪流》自建社群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小红书、抖音、淘宝、快团团等,以读者为介质,广泛开展直播活动,增加互动体验,充分发挥市场中的品牌效应,打造金牌畅销书,获得巨大利润。
线上社群营销模式也拉动了线下活动。线上话题发酵至相应深度的时候,《小溪流》与发行商、电商大V店将活动由线上移至线下,诸如举办读书会活动、开展主题沙龙活动等,邀请《小溪流》的作者和读者共同参与,在现场增强目标客户的互动体验和参与感,使其对《小溪流》品牌的忠诚度切实提高。上述线下活动是一种文化的延伸与拓展,对于“《小溪流》45年精品典藏书系”的普及与推广以及《小溪流》品牌的树立发挥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充分地维护了社群间的关系,使用户的黏性大大增强。
三、书刊融合发展的成果
儿童文学期刊进行图书出版,其内容来源有4个:将期刊中的精品文章结集成书;扶持本土原创作品出版;期刊集群整合打造童书产品群;由单一纸质读物向全媒体复合出版转变。
(一)期刊内容复用
这种方法最为直接简便,一般有“将期刊同一栏目下的不同作者的文章结集成书”“将同一作者的连载内容结集成书”“将同一体裁的文章结集成书”“将期刊热点文章内容补充扩展成书”等模式。例如,“《小溪流》45年精品典藏书系”就是从已经出版的1000多期《小溪流》杂志中,精选精编276篇文章,涵盖童话、小说、诗歌、散文、故事、学生习作6大体裁,分成8册结集出版。尤其首次推出学生优秀习作,聘请名家撰写针对不同习作文体的专项指导,精选符合《小溪流》所倡导的写作理念和价值观的作文范本,倡导读者“我手写我心”,用发现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真实的笔触去记录生活。这样精准的目标群体定位,保障了该套丛书的销量。
(二)扶持本土原创作品
《小溪流》作为湖南省唯一一家纯儿童文学期刊,肩负着培育湖湘本土儿童文学作者的使命,湖南儿童文学作者的处女作大都发表在《小溪流》上。期刊编辑作为儿童文学作者与儿童文学期刊的天然纽带,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在扮演好伯乐角色的基础上,采用“责任编辑直线联系”“重点作者由责任编辑一对一结对联系”等模式,与作者建立友谊,并陪伴其成长。湘少社在此基础上,推出“红辣椒书系”,以扶持湖湘本土原创儿童文学作品,《小溪流》培养的新人作者顺理成章地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创作资源,这样的资源衔接更多注重于社会效益,以培养新人为目的,在市场营销上相对难度较大。因此,做此类出版时,更要充分利用期刊编辑的专业性和累积的作者资源、出版社图书策划编辑和发行人员的市场敏感度。可以是图书策划编辑和发行人员向期刊编辑提供当前市场热销书的有关信息,由期刊编辑确定选题并组织相应作者完成;也可以是期刊编辑根据读者对杂志上近期发表文章的反响程度确定选题,交由图书策划编辑和发行人员进行市场调研后,再由期刊编辑组织相应作者撰写;还可以在期刊做选题策划时,与出版社配合,直接策划该选题的相应图书。
(三)打造童书产品群
2020年,随着《小溪流》加入湘少社(湘少社目前已形成《小溪流》《花火》《神漫》的“三刊集群”),期刊的销售收入占比日渐提高,湘少社成立期刊出版事业部,顺势提出“以刊带书,书刊互动”的发展战略,在整合期刊资源的基础上,打造童书产品群。
《小溪流》和《花火》部分内容资源重合,期刊出版事业部将这些重合的内容资源整合,致力于打造覆盖0至9岁孩子的低幼图书产品群、10至12岁孩子的少儿图书产品群和面向青少年读者的青春文学图书产品群。2023年,期刊出版事业部图书提印5703.5万码洋,实现发货5171.2万码洋,退货78.1万码洋,“书刊互动”发展战略突飞猛进。
(四)全媒体复合出版
在实现书刊互动的同时,出版形态由单一纸质读物的出版,向以纸质读物为基础的全媒体复合出版转变。《小溪流》正在建立期刊、图书、新媒体共同发展的全新出版格局,在微信公众平台实现同一内容的多介质、多渠道传播,将刊物内容有声化。此外,《小溪流》后续还将系统进行书刊有声化数字产品建设。
四、书刊融合提升品牌价值
移动网络为图书销售带来了新的机遇,一个良好的渠道布局可以帮助产品获得预期的首发量,并被更多读者关注。但在社群时代,关注信息到是否购买的过程是由内容本身来决定的,可以说,机会来自渠道,内容决定口碑。[6]《小溪流》以“儿童文学的小溪流,心灵世界的桃花源”作为办刊宗旨,40多年来,坚守儿童文学阵地,刊发了大量国内外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的精品力作,也是许多湖南作家创作起步的摇篮。一直以来,《小溪流》坚持高品位、高质量办刊,创刊至今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小溪流》40多年来沉淀的优质内容是其源源不断、生生不息的根本,现在所做的就是不断让其品牌价值和内容价值得到最大化的体现。下一步,《小溪流》将以更多优质的作品来传播《小溪流》的口碑,也会以更丰富的活动来扩大《小溪流》的品牌影响,将《小溪流》打造成中国原创儿童文学不可或缺的阵地,尤其是以书刊互动的方式充分发挥其孵化和培育文学新人的功能,让这条“小溪流”以充满生机的形象被更多人看见。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参考文献
[1] 俞敏,葛建平,刘德生.科技期刊与图书出版的融合发展[J].科技与出版,2017(5):26-30.
[2] 刘蓓蓓.《小溪流》45年精品典藏书系:立足内容富矿 实现书刊融合[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3-09-25.
[3] 余若歆.原创热潮下,书刊如何有效互动?[N].出版商务周报,2017-08-09.
[4] 曾杨.大数据时代少儿期刊融合出版发展探索:以《亲子》杂志办刊实践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20):200-202.
[5] 同[1].
[6] 张婷.少儿图书社群电商营销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