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阴老腔是皮影戏的一种。唱戏人在后台是皮影戏,唱戏人跑到前台吼唱就是老腔,只需5人便可撑起一台戏,剧里的“生旦净末丑”一样也不缺。华阴老腔刚直高亢、磅礴豪迈,感染力强,充满阳刚之美,被誉为黄土高坡上最古老的摇滚,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今天,我们就来揭秘这项古老艺术的前世今生。
在西岳华山脚下,有一个名叫“双泉”的小村庄,村子里世世代代表演皮影戏。皮影戏在陕西一带并不少见,但双泉村的戏班子却有一种叫做老腔的独特唱法。据说,早在西汉时期,这里是一个军事粮仓所在地,漕运直通当时的都城长安,带头船工为了加快运输效率和统一大家的划桨动作,一边喊着船工号子,一边用木块敲击船帮,这便是老腔的由来。华阴老腔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蕴藏着太多不可思议的历史故事。
作为一门艺术,老腔皮影一贯是家族传承,且传男不传女。华阴老腔由当地民间说书艺术发展而成,伴奏以鼓、板、锣为主要乐器,独设檀板的拍板节奏,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演出内容丰富多彩,落音又引进渭水船工号子曲调,采用一人领唱、众人帮和的拖腔唱法,声腔粗犷豪迈,听起来颇有关西大汉咏唱大江东去之气概,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老腔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它本身代表的陕西民间淳朴的风格特色,没有华丽的服饰,没有浮夸的作词,没有复杂的唱腔,有的只是当地人民的热情与淳朴。老艺人们都是地道的农民,在没有演出的时候就下地干活,也常常会在田间地头放开嗓子吼上几句,表达他们的心声与情感,展现了劳动人民的精神风貌,也为当地增添了艺术气氛。
当今,华阴老腔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张喜民。他回忆当年学唱老腔时说:“当时家里条件不好,想多学门技艺,多个糊口的营生。老腔又是家传的,那时候根本不知道啥叫传承,只是到了农闲的时候就跟着父亲唱,到了我这一代已经是第10代了。”据他介绍,最初华阴老腔是皮影戏“只闻其声”的幕后唱腔。老腔保护中心原主任党安华认为,华阴老腔具有独特的感染力,可以探索将其从皮影戏中衍生出来,走到台前进行展演。经过一次次尝试,华阴老腔终于在2003年渭南市抗洪救灾文艺汇演期间一鸣惊人。在这场汇演中,党安华排演的老腔新剧《古韵乡趣》取得广泛好评,并被报送参加陕西省文艺汇演,一口气拿下了7个一等奖。华阴老腔真正受到全国关注,是与话剧《白鹿原》合作开始的。2005年,陈忠实把华阴老腔推荐给话剧《白鹿原》的导演林兆华。随着话剧《白鹿原》的爆火,华阴老腔《将令一声震山川》《太阳圆月亮弯都在天上》等12个唱段成了经典。自此,华阴老腔开始频繁登上中央电视台。
华阴老腔在国内走红后,逐渐走向国外。从2009年开始,张喜民与老腔艺人们先后应邀前往美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演出,广受好评。张喜民回忆起第一次出国时说:“在美国的演出中,观众基本没有华人,外国人虽然听不懂陕西方言,但是他们无一不被这来自黄土高坡的唱腔所震撼。在美国的演出门票都要提前预订,不然都买不到。”
“八百里秦川,千万里江山。乡情唱不尽,故事说不完。扯开了嗓子,华阴老腔要一声喊。伙计,抄家伙!”2016年除夕夜央视春晚的舞台上,张喜民怀抱月琴一声吼,随即几位老艺人手持板胡、二胡,还有独特的“打击乐器”长板凳,发出铿锵有力的应和声“哎”。华阴老腔联袂谭维维亮相春晚,演唱《华阴老腔一声喊》,刚直高亢、粗犷洒脱,那种震慑人心的吼唱让人热血沸腾,惊艳了全国人民。
让人颇感意外的是,“土气”的华阴老腔与“时尚”的现代摇滚相结合,完美实现了民族戏曲音乐和现代摇滚乐相融合的创举,引领了新时代的音乐潮流。华阴老腔始终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这一民族戏曲推向主流音乐圈,也为华阴老腔的传承和发展找到了一条新路子,使古老的华阴老腔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展示出了新的风貌。
华阴老腔要传承,就要培养传承人。“非遗进校园”促使华阴老腔走进学校开展传习活动。华阴老腔艺人们走进课堂,讲授华阴老腔的历史、渊源、乐理、唱腔等知识,现场为师生们传授华阴老腔的表演方法和唱腔技巧,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如今,在老艺人们的精心指导下,学生们的演唱技艺不断提升,还自编自演了《家乡美》《日子越过越红火》《奋斗新征程》等节目,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赞扬。
近年来,华阴老腔以精湛的技艺和精彩绝伦的演出斩获大奖无数,多部电影运用了华阴老腔的音乐旋律,国内外邀约演出不断。华阴老腔的创新发展和广泛传承,使这朵民间艺术奇葩再度绽放异彩。
(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