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儿的发展是一个以自身为主体,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大自然就是最好的教育资源。教师要把孩子带进自然,因为这里有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能让他们视野开阔、思维活跃,是帮助他们丰富知识,发展感官,体验情感的好时机。只有适应幼儿自然天性的教育,才是充满活力的教育。
【关键词】自然;教育;活力
一、树立“活”的教育理念
1.教育需顺应幼儿天性
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生性好动,好奇,有探索世界的强烈欲望,有多种多样的兴趣爱好,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顺应幼儿天性的教育,才能事半功倍。因此,我们主张让幼儿在自然体验中学习,让幼儿走进自然、融于自然,通过大自然的广博和丰富滋养幼儿的心灵,让教育去顺应孩子天性。
而此时,教师则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为了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的积极性、主动性,凡是幼儿力所能及的,教师都引导他们亲身参与,亲自动手。一捧泥土、一根小棒、一片树叶、一块石子,都是幼儿开展认识、探索、操作和创造的天然素材。
2.教育应打破固有课堂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走出教室,走出幼儿园,走入社会,走入自然,是教师正在努力追求的教育方向。为幼儿创设“行走的课堂”,让“活教育”的理念引领师生的共同成长是我们不变的初心。
随着我园“自然教育”特色活动的深入,教师在“活教育”的理念引领下,逐步形成了“把课堂搬进自然,将实践融入课程”的教育观,不再执着于依托班级、专用活动室等有限的空间和材料开展教育活动,一味地追求教学的结果。因为我们知道,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保护幼儿的求知欲望,培养幼儿学习的能力比掌握某个知识技能更为重要。教师应注重让幼儿在大自然中学习与发展,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二、挖掘“活”的教育内容
1.田园劳动,激发生活活力
对于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来说,源于体验和自主服务的劳动往往比成人命令指挥式的任务更有意义。只有当孩子们真正从内心接受劳动,感受到劳动的快乐,才会激发他们持续参与劳动的兴趣,为从小爱劳动的心注入活力。
例如在我园的“阳光小农民”田园活动中,幼儿会定期到屋顶的阳光田园里开展种植、养护、采摘、清扫等活动,在幼儿喜欢的自然状态下培养他们的劳动能力。又到了胡萝卜丰收的季节,孩子兴致勃勃地来到田园里采摘,面对沾满泥土的胡萝卜,孩子们自发结伴开始清洗,先用剪刀小心翼翼地将胡萝卜的叶子剪去,直到搓洗干净后再放到一旁的空盆中。过程中,一片忙碌的身影,平日里那几个娇气的女孩子也在同伴的带动下积极参与着。清洗结束后,看着场地上随处可见的叶子、泥土,孩子又找来了簸箕和扫帚,开始新的收尾劳动。全部完工后,大家合作把胡萝卜运到了幼儿园食堂,等待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
2.野外拓展,激发运动活力
为了增强幼儿体质,增进幼儿健康,幼儿园要开展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其中带幼儿走进大自然的远足活动、户外拓展活动成了重要的实施途径之一。
如在“海上桃花园”基地里,教师开展了“我是一个兵”野外拓展活动。幼儿穿上迷彩服,画好迷彩妆,跟着军人叔叔一起站军姿,练队列。为了赢得午餐的食材,他们过关斩将,通过了基地教练设置的运动关卡,如攀爬网、跨栏、防火线、索道等一系列的参与体验,让幼儿的动作协调性得到了发展,运动能力、运动品质有了进一步提高,好动好玩的天性得到了充分释放,而这些恰恰是幼儿园固有的运动器械所无法满足的,只有大自然的天然野外优势才能更充分地激发幼儿运动的活力。
3.户外创造,激发游戏活力
幼儿的游戏过程是千变万化、不拘一格的。大自然中丰富的材料,能够很好地满足他们游戏的意愿,激发游戏的创造力和活力。
例如户外角色游戏中,大班幼儿将大型玩具当成消防指挥中心,废旧软管当成水枪,在滑梯爬笼间穿行,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灭火救援;中班幼儿利用操场上的运动器械开启了健身中心;草地上,足球训练营开班了;娃娃家的小班幼儿在户外草坪上进行着美味的野餐活动,他们将落叶串成烧烤,享受全家的幸福时光……
4.自然探究,激发学习活力
大自然和生活中真实的事物与现象是幼儿科学探究的生动内容,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是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因此,教师要多鼓励幼儿亲近自然,在观察自然事物的过程中,用专业的视角和敏锐的心,去捕捉幼儿在一日活动中自发生成的有价值的活动素材。
一次大班的午后散步活动中,笔者带着孩子们来到了幼儿园屋顶的“阳光田园”,他们惊喜地发现了一棵有趣的植物,有的说是蒲公英,有的说是洋葱,看着孩子们喋喋不休地议论,笔者提议再看看别的地方,会不会有新的发现。原本僵持着的孩子们开始观察,渐渐地,又有几名孩子加入了新的讨论,最终大家发现了泥土中紫色的部位,终于认定了这是洋葱。在随后的一周时间内,班级里开展了“洋葱VS蒲公英”的活动,让孩子分成两组,各自收集关于两种植物的特征,如生长环境、生长过程、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等。通过调查,孩子们发现了原来自己吹过的“白球小球”是蒲公英的种子,真正蒲公英的花是黄色的;而洋葱可以在泥土、沙子、水等不同的介质中生长,洋葱的花蕾很密集……
看似寻常的一次散步,在孩子们的发现讨论,调查交流中,延伸出了很多的知识经验,对于大班幼儿来说,自主学习的探究能力有了很好的提升。
三、掌握“活”的教育方法
1.教育生活化
相比于单一的教学课件和乏味的知识传授,生活化的体验和学习更能帮助幼儿积累知识经验,萌发学习的兴趣。
中班“在秋天里”主题活动中,老师将课堂搬到了户外,帮助幼儿更加直观真切地感受秋天的景物变化,了解体验丰收的喜悦。在幼儿园附近的长达村里,孩子们看到了金灿灿的稻田,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开展了“拾稻穗”的活动。随后大家一起坐下分享各自的发现,当孩子们剥开稻子的那一瞬间,它们兴奋地叫喊着:“哇,是大米,原来我们吃的米饭就是从这些稻子里碾出来的”。随后孩子们还一起参观了村里的大米加工厂,近距离地了解了大米的生产加工过程。
2.教育随机化
好的教育应该是“随机的”,但它考验着老师专业的敏锐和教育的智慧,需要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学会用儿童视角去解读儿童的学习需求。
一次户外实践活动中,老师组织幼儿和家长在公园的草坪上开展“占报纸”的亲子游戏,大家玩得兴高采烈。当游戏结束时,大部分的孩子和家长正准备离开去别的地方参观,看着草坪上被踩得支离破碎的报纸散落一地,老师立即组织幼儿围绕“游戏后的报纸应该怎么办”开展谈话。最后,报纸被捡回,草地恢复原貌。
看似一个小举动,但是对于家长和幼儿都是有触动。作为家长,内心应该会为自己没有做好榜样而惭愧;作为幼儿,经过这次的随机教育,相信以后面对游戏后那些被遗忘的材料时应该会有主动去整理的意识。
3.教育游戏化
爱玩是幼儿的天性,游戏化的教育注重的是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玩”中获得经验的提升。幼儿应该尽早而且长时间地投身于大自然中,自然中的游戏更容易促进孩子的感知与思维的发展。
春雨绵绵时,和幼儿一起伸出手感受雨滴落在手心的温柔,去操场的小水坑踩踩水,玩玩水枪游戏;夏日炎炎时,和幼儿一起坐在紫藤架下随着秋千惬意地摆动;秋叶飘飘时,满地的落叶成了最好的游戏伙伴,拾起一片对着太阳,看看透过叶子的太阳是什么样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
就像陈鹤琴先生在《活教育》一书中提到:“书本上的知识是间接的知识,要获得直接的知识,应该向大自然、大社会去探讨,我们应该培养儿童直接去接触各种活的知识,鼓励儿童积极的研究精神”。因此,新时期的幼儿教育需要回归生活,拒绝做城市里的“宅童”,让幼儿在大自然中放飞,让我们的教育焕发真正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陈鹤琴.陈鹤琴教育思想读本[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彭海蕾,杨焱.幼儿园里的活教育(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与实践)[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