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核心素养视野下,高中化学开展大单元教学注重以探究实验、问题为导向,对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全面素养进行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与情境,使学生能积极地进行思考与探索,从而促进其自主学习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文章以“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为例,分析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化学开展大单元教学的优势和策略,仅供参考。
关键词: 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高中化学;大单元;核心素养
在新一轮教改的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尤为关键。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需引导学生对化学学科知识有全面了解,并发展学生科学探究、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为此,如何将核心素养的概念有效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大单元教学可以有效实现这一教学理念,教师需持续探究高中化学开展大单元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一、高中化学开展大单元教学方法的优势
大单元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有着明显的优越性,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意义重大。在大单元教学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对知识进行系统性整合,避免出现分散式的知识灌输现象,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建立起完整的知识网络。在基于大单元的系统化教学基础上,使学生对所学核心概念有整体认知,并促进其迁移知识。如在“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这一单元中,教师可将这一单元分解为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水的电离、水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四个主题,在学科观念方面,将化学平衡原理应用到这一单元的学习中,从学科观念上进行整体把握;在内容结构化方面,从概念、平衡常数、影响因素方面进行教学,从学科内容上进行整体把握,促进学科知识的结构化,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在学习方法方面,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水的电离、水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采用类比的方法进行教学,降低理论知识的学习难度,便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与此同时,在大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师开展一系列的探索性实验、专题研究等活动,可切实激发学生独立探索、协作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师对实验方案进行独立设计的基础上,确保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驱动其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并且提出假设,在此基础上加以验证,从而提高学生科学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在“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教学时,可以开展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影响水解平衡的因素、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的实验探究活动,深刻理解影响平衡的因素,进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发展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核心素养。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面临的挑战
当前,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化学大单元教学面临着许多挑战。化学知识多而繁杂,学生难以掌握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概念,导致学生对“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概念产生了较大的疑惑。如何把抽象的知识用形象生动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
在传统教学方式中,大部分学生都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很少有机会去主动地探索和思考,这就导致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降低。在遇到“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难度较大的化学知识点时,往往会让其感到畏惧。同时,由于学生知识层次、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别,这就为化学大单元教学带来了诸多挑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考虑到基础较差的学生,还要顾及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例如,在“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单元教学中,如若教师未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实验,难以保障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水平上取得知识和进步。其次,部分化学教师未能深刻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课堂教学能力欠缺,难以适应现代课堂教学,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另外,在实验教学中,由于实验条件有限,实验教学效果不理想。高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而如今许多学校在实验器材等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需求。
三、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化学大单元教学的途径
(一)以“探”促思,探究实验激发兴趣
在核心素养视野下,高中化学大单元教学重在“探”,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用探究性实验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其思维水平。探究实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为学生提供趣味性和富有挑战性的实验任务,使学生能积极地进行思考和动手操作,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探究性学习主张在学习活动中,学生要自主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在设计实验、分析数据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把课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例如,在“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这一单元教学中,以“探”促思的探究性实验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意义重大。在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播放一段视频,说明在下雨时在树下走路很容易出现“被雷电劈中”的危险。同时,教师让学生想一想,在下雨时大树下面会不会有危险?水是否可以电离?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提出了“水是否可以电离”的问题,并猜测水能发生微弱电离。教师以真实情境导入化学知识,引起学生的好奇,促进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其积极探索化学。在探究实验中,教师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水是否可以被电离,实验所用仪器涉及灵敏电流计、小灯泡、蒸馏水和导线。学生在小灯泡上连接灵敏电流计和小灯泡,在盛有蒸馏水的试管中用一根电线连接电流计及小灯泡,观察电流计的指针有没有偏斜、小灯泡有没有点亮。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记录,并分析和总结实验结果。如此一来,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并对实验过程进行观察和记录。结果表明在测量过程中,电流计指针并未发生显著的偏移,小灯泡也未点亮,从而得出“纯水几乎不导电”的结论。在实际的动手实验中,学生实验探索和实践能力明显得到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尝试自己动手,并且自主进行观察、记录、分析,从而培养出科学的实验思想,提高学生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以“析”导学,系统分析深化理解
在核心素养视野下的高中化学大单元教学中,教师注重以“析”为导学,用系统化剖析方法,加深学生对化学概念的认知[1]。在化学教学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将化学现象与实验结果相结合,使学生对化学反应的性质有更深入的认知,助力学生提高其科学素养与批判思维。在对实验现象、实验结果及理论知识进行深刻阐释的基础上,使学生能从不同视角对化学知识进行全面认知与把握。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对单元知识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使其能将分散的知识联系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例如,在“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单元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析”导学,加深对水的电离及溶液pH值的认知。在化学课堂上,通过水的电离分析,任何溶液中都存在H+和OH-,当C(H+)=
C(OH-)时,溶液呈中性;当C(H+)> C(OH-)时,溶液呈酸性;当C(H+)< C(OH-)时,溶液呈碱性。怎样很快地确定溶液的酸碱性?教师利用实验指导学生使用pH试纸,学生运用pH试纸进行操作,明确常见的pH试纸分为广泛pH试纸和精密pH试纸,前者的pH值在1-14或者0-10之间,两者之间的pH差在1左右,而精密pH试纸的pH值则比较狭窄,能分辨0.2和0.3。明确溶液的酸碱性测定还可以使用pH计,范围从0到14。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各种仪器的测试精度及应用范围有直观认知。同时,教师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认识溶液酸碱性与生活生产的关系,如血液正常pH值在7.35至7.45之间,而唾液的正常pH值在6.6至7.1之间。pH值低于7.2会导致酸毒症,高于7.5则会导致碱中毒,低于6.8或高于7.8则会有生命危险。在此过程中,H2CO3/HCO3-缓冲系统在维持系统 pH值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学生能了解pH值对有机体的重要意义。此外,学生还可基于酚酞、甲基橙、石蕊红色素的颜色变化范围(8.2~10,3.1~4.4,5~8)的比较,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指示剂的选用与应用方法。在教学全过程中,教师对实验结果与理论知识进行系统分析,能让学生了解到有关水的电离、溶液pH等方面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系统分析与科学思考能力。
(三)以“问”驱动,问题导向培养思维
在核心素养视野下的高中化学大单元教学,教师注重以“问”为驱动学生学习的方式,用问题导向来培养学生思维,促使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分析与解决,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考与科学素养。在教学中,教师采用一系列分步提问的方式,使学生对化学概念有逐渐深入的认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培养其独立学习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让学生提问、讨论及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说,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锻炼学生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在实践中,教师以“问”为本,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溶解性电解质及盐类的水解平衡,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如教师结合情境导入课程,引出问题。从物质的分类上看,碳酸钠是一种盐,但为什么叫“纯碱”?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小组讨论和推测,使学生对盐类的水解过程有初步猜想,进而向更深层次的研究转化。在实验与探索部分,学生对醋酸钠、硝酸钠、碳酸氢钠等溶液进行测量,直观地看到各种盐类在酸碱条件下pH值的变化,再问,为什么不同的盐溶液酸碱性不同?根据实验结果来分析各种盐类呈现出不同酸碱度的原因。如此一来,学生对实验现象及数据进行分析,既可切实加强实际操作能力,又可得到科学的结论。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写出乙酸钠的离子化、水的离子化等电离方程式,进而得到乙酸钠的水解反应式。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切实锻炼了学生用符号来描述化学反应的能力,有助于加深对盐类水解的认知,从而丰富其概念体系。此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到具体的化学知识时,培养了逻辑思维和科学探索的精神,可以在遇到复杂的化学问题时独立地进行分析与解决,真正发展学生化学思维和学习能力。
(四)以“协”促进,合作学习共建知识
在以“协”促进教学理念指导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合作,讨论交流,积极地去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发展科学素养与批判思考能力。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合理分工,积极交流,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其今后学习、生活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3]。
例如,在教学“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知识时,教师可让学生看一段有关喀斯特洞穴形成的录像,并提问:“这么漂亮的岩洞是怎样产生的?”“有没有完全不可溶解的沉淀呢?”等问题,逐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分组实验,在分组实验的基础上,证明AgCl溶液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两组学生将碘化钾和硫化钠溶液分别加到氯化银溶液中,观察实验结果,并进行相应的结论分析。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实验探究能力,加深对“沉淀溶解平衡”的了解,在合作学习基础上共建单元知识体系。
(五)以“评”反馈,科学评价优化教学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化学大单元教学中,科学评价能优化教学。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以及时反馈与交互的方式对教学策略进行适时的调整,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全面评价,能以此来对教学方式进行持续改进,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在实践中,教师要贯彻以“评”反馈的理念。例如,在“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这一单元中,教师可以采用下列方法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价。在以情境引入“弱电解质的电离”知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思考“盐酸是人们常用来去除烧水壶中的水垢,为何不用更安全的乙酸?”这个问题的回答,进行评价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核心素养的达成情况,引导学生从离子浓度的角度思考问题。在此基础上,学生对0.1mol/L盐酸及乙酸溶液的pH值进行测量,并对实验结果加以分析,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对实验操作进行评价,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在实验完成之后,教师将学生实验结果与图像呈现出来,由教师对学生实验资料与图像进行科学评价,并对其准确性、逻辑性进行了分析。在此种评价中,教师能找出学生对强、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反馈意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解释,使其能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对所学知识有更深的了解,持续优化教学策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水平。
结束语
综上所述,探究实验、问题导向、科学评价等是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与情境,可使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与探索,从而发展出科学的思维与创造力。同时,教师基于及时的回馈与总结性评价,还能持续地改善教学策略与成效。为此,在后续的化学大单元教学实践中,教师还需不断地对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使之更好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黄凤翔,汲丛家.基于学科大概念促思维发展的单元复习课教学:以高二单元复习“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为例[J].化学教与学,2022(7):64-68.
[2]张传贵.高中化学“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项目式教学:认识二氧化碳过度排放对天然水体的影响[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3,44(23):44-48.
[3]何丽英.中学化学课程中的数学方法运用研究:以“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为例[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