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中地理教学不仅是地理知识的简单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备综合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问题式”教学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加深他们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强化学生所学地理知识的运用。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问题式”教学培养高中生的地理综合思维,以期为高中地理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高中地理;综合思维
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涵盖了自然、人文和社会等多个领域。在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理时不应仅限于记忆和模仿,而应通过“问题式”的教学方法,引导他们积极思考、探索,从而全面理解地理知识,并提升综合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合作、讨论、探究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一、“问题式”教学对综合思维培养的价值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问题式”教学对思维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种教学方式不仅符合当前的教育改革趋势,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以下结合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对“问题式”教学培养综合思维的价值进行解读,并阐述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1]。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问题式教学是以“问题”为线索整合有关教学内容的教学方式。它以“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为宗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的思维方式,建立与“问题”相关的知识结构,并能够由表及里、层次清晰地分析问题,合理表达自己的观点。实施“问题式”教学时,教师设计合理的地理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问题式”教学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和深入分析,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评估观点的合理性,并基于证据和逻辑进行推理和判断。这种思维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见解和观点,不盲目接受他人的观点,而是能够对其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和评价[2]。
(三)促进多学科间的知识融合
地理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涵盖了自然、人文和社会等多个领域。“问题式”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综合运用各种学科知识,培养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将数学、物理、历史、政治等学科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这种跨学科的思维方法有助于学生对地理问题有更全面、深入的理解和解决。
(四)促进团队协作与交流
在“问题式”教学中,学生往往需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探究活动。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交流能力。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讨论、交换观点、共享资源,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互动中,学生需要学习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他人进行有效的Ya8rc2CVIVd5Ze6gkVckZQ==沟通,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人的观点和想法,并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这种团队协作与交流能力在未来的社会和工作中都具有重要作用[3]。
综上所述,课程标准或高考评价体系对地理教学中的“问题式教学”和“综合思维”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以及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对地理事物进行全面认识的能力。
二、“问题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明确教学目的,提出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实施“问题式”教学,首要任务是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学中,应针对不同课程或单元的学习目标,设计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
在《水循环》这一章节中,虽然水循环的基本过程相对简单,但不应仅将其作为学习目标。“问题式”教学对提升学生知识掌握程度、解题能力和批判思维水平至关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问“通过观察你所在区域的水循环,你认为水循环在哪个阶段受到了显著的人为影响?”这类问题要求学生运用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结合已学知识进行解答。同时,设计的问题应具有层次性,如“你认为在气候变化中,水循环的模式将如何变化?这些变化对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会产生什么影响?”这些问题不仅考查学生对水循环的理解,还引导他们将其与其他学科如气候变化等相联系。问题的难度应适中,既要让学生感到挑战性,又不至于使他们感到沮丧。如,“如果我们要进行一个模拟水循环的实验,你将如何设计?这体现了怎样的水循环规律?”这类问题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综合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方案。水循环的地理学意义,特别是水平衡问题,是《水循环》一节的难点,应运用“问题式”教学法。教师可设计一系列有深度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在一个区域内,持续一小时的降雨会引发哪些地理现象,以及背后的水循环机制是什么?”这类问题要求学生深入理解水循环的动态平衡规律,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情境中。采用“问题式”教学法,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水循环的地理学意义,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更有能力、更自信地应对现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索
问题情境的构建是“问题式”教学的重要环节。应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选择与地理学紧密相关的情境或案例,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他们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究
欲望。
在人教版高中地理《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这一节中,教师可以通过构建与地理学特点相契合的、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陆地水体与海洋之间的关系。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地球水循环的美丽图解,并配上解读“同学们,这颗蓝色的星球,其表面大约71%被水覆盖。在这广阔的水域中,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是那些分布在陆地上的水体。今天,我们将开始一段神奇的旅程,去探究陆地水体与海洋之间的奥秘。”接着,教师展示一个“城市水资源管理”的情景,“假设你们是本市的水务管理者,面对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城市供水主要依赖江河、湖泊和地下水,这三者之间存在着复杂而相互依赖的关系。你们需要深入了解各种水域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对城市供水的影响。”随后提出问题:“首先,你们认为江河、湖泊和地下水是如何相互转化的?在雨季,各种水域将如何变化?到了旱季,情况又会有所不同。其次,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扩张,这些水域会受到哪些影响?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利用和节约水资源?”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查阅资料、运用已有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寻找解决方案。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陆地水体的基本概念,还学会了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了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构建这样的问题情境,教师成功地将学生引入了一个积极探究的学习状态,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同时也感受到了地理学科的魅力与价值。
(三)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提升地理学科素养
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教学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课堂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具有重要作用。为打破“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激发他们提问的积极性,实现课堂双向交流,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在人教版高中地理《气象灾害》这一节中,教师可以首先展示洪水、台风、旱灾等气象、水文灾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并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灾害的成因、影响及防治措施。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为学生留出空间,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例如,教师可以展示某地区发生洪灾的案例,“你们从图片或视频中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这里会发生洪灾?”分析造成洪灾的原因以及洪灾对当地经济、民生的影响。同时问学生:“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减少洪灾的发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回应学生的提问并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通过对暴雨、河道淤积、地势低洼等因素的分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加强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加强预警系统建设、加强防洪设施建设以及加强水土保持等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启发并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并和学生一起解决,其思维过程会带领学生由事物表象慢慢接触到本质。同时教师也应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反应,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在互动中充分参与,积极思考,深入探究。通过提问、交流等方式既可以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又可以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提升其地理素养,增强其防灾减灾能力。
(四)分组研讨,激发思想交流
在课堂上,小组讨论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分组讨论,可以促进学生间的观点交流与碰撞,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问题的性质和学生特点进行合理分组,并为每个小组设计不同的讨论任务。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交流情况,并在必要时给予引导与协助。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城镇化”一节中,教师在备课时应先对城镇化的概念、发展进程及其带来的多方面影响进行详尽的分析。随后,教师可以抛出一个开放性和实践性较强的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积水问题日益严重,其成因是什么?在城市化过程中,我们应如何有效应对和缓解城市积水带来的不利影响?”接着,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围绕“城市内涝”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在小组内,同学们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市民对城市积水问题的看法和感受;通过统计分析历史数据、政府公报等资料,了解城市积水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基于实地调研,分析当前城市排水系统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同学们针对“城市内涝”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深入探究其成因及内在机理。经过研究,他们发现城市化过程中大量不透水建筑降低了土壤渗透能力,使得降雨难以及时下渗,从而产生大量地表径流。同时,我国城市排水体系建设严重滞后于城市发展,排涝能力不足,难以及时排出雨水。此外,城市空间布局不合理,如,绿化面积、水体面积的缩减等,也加剧了城市积水问题。在讨论过程中,同学们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想法,如,增加城市绿化面积以增强其储水能力;改进城市排水体制以提升排涝效能;加强雨水收集与利用以减少地表径流等。同学之间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得观点和应对措施更加完善。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表现,对其发言进行点评,提供必要的指导。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方法,鼓励他们用实际数据、事实来支撑自己的观点。经过激烈的讨论,各小组均圆满完成了任务,并就如何解决积水问题提出了一些初步的总结和建议。在“小组汇报”环节,各小组代表纷纷上台展示,运用PPT、图表、案例等多种形式,生动地阐述了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积水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应对措施。其他小组在听取汇报后,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或建议,进一步深化了讨论。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还使他们掌握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路,提升了自身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五)加强教学资源整合,丰富教学手段
整合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是实施“问题式”教学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网络资源、地理图书等多种教学资源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人教版高中地理“人口迁移”的章节中,教师可以运用GIS技术收集和分析世界各地的人口流动数据,制作出专业性强、交互性好的图表和地图。通过这些图表和地图,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人口迁移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趋势,并揭示经济、社会、政治等多个层面的影响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GIS生成的图表和地图直观地展示给学生。这些形象化的教学资源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帮助他们直观地理解人口迁移现象。此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播放一段关于人口迁移的纪录片,通过真实的案例和感人的故事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人口迁移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及其对社会、经济、文化的深远影响。在学生对人口迁移有了一定了解后,教师可以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口迁移案例,如,“闯关东”“西部大开发”等,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剖析和讨论。这些案例既是历史事件也是现代中国社会变迁的缩影。通过案例剖析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人口迁移的成因、过程、影响及应对策略进而培养他们的综合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为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人口迁移现象,教师还可以安排一次实地考察活动。同学们可以分组进行实地调查利用互联网、地理书籍等信息收集本地人口流动情况,并形成相应的研究报告。这种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结束语
在高中地理课堂上实施“问题式”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全面地理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设计分层问题、组织合作探究、重视过程评价等策略能够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和探索欲望,提高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在今后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应不断对“问题式”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嘉菁.指向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学问题设计[J].学园,2024(1):50-52.
[2]赵亚茹.基于“问题式”教学的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策略:以“农业区位选择”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3(6):28-30.
[3]苏炜瑶.基于问题式教学的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研究:以“河流水文特征的得与失”为例[J].地理教学,2022(9):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