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到8月1日,参加“跟着课本读中国”光芒少年研学团系列活动,我荣获组委会颁发的“全国优秀作文指导老师”称号,受聘为光芒少年文学院导师。其间,我与金奖获得者张轩齐同学的爸爸妈妈就“青春叛逆期孩子的教育”问题进行了一场交流。
“孩子喜欢网络文学,且正走在做一个网络写手的路上,是对是错?”
“不开口,一家人其乐融融;一开口,一家人唇枪舌剑。是哪里出问题了?”
连珠炮式的问题抛出,轩齐爸妈期待着我的答案。我笑笑不语。稍后,拿出手机加上微信,发了两篇文章《与孩子同读一本书》《嫁妆》给轩齐爸妈,“你们先看看,我们再聊”。夫妻俩边看边交流,一边交流一边频频点头。我说:“与青春期的孩子相处,平等是第一位的,父母不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更不可强求让孩子来替你实现自己未实现的梦想。”
“读大学时,我老师说的一句话我听真切了,那就是当你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可以就这个问题做个深入调研,在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一篇文章,这样一来,你就得到了你目前认知范围内最好、最系统的答案。还有几天相处时间,等我找个适合的切入点与你家轩齐聊一两句。”
交流后的第二日,研学团一行游花果山。轩齐在参加此次活动前,在一次校园篮球赛中左腿受伤,这次活动她是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坐轮椅来的。她在父母及众文友的帮助下,跳跳蹦蹦过了海拔624.4米的“江苏第一高峰”玉女峰。下山时,我跟轩齐说:“他人或是行走在花果山,或是爬过花果山,而你是蹦蹦跳跳过花果山。这是独一无二的体验,何不以这次体验写一篇文章。”轩齐说:“好啊。”我回:“这篇文章的思路我提供一个,就从篮球赛受伤的情绪低落和对研学活动的向往这对矛盾与冲突起笔,再写旅程中的亲情、友情带来的感悟,重点放在……”
我接着对轩齐说:“我们不需要苦难,我们也不歌颂苦难,但我们从不惧怕苦难。苦难是试金石——走不过去,沉沦其中,不能自拔,苦难就变成了灾难;走过去了,站起来了,回首,苦难就变成了历练,它就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
8月1日,从连云港返回西安途中,轩齐在火车上一挥而就写出《我会飞》。
轩齐妈妈把这篇文章发给我,并附言:“孩子的这篇文章指名只能曹老师您来修改。”
收到后,我为这篇文章做点评并修改,把轩齐的文章与我修改的文章一并返还给了轩齐。附言:仅供轩齐同学参考。
轩齐妈妈回:“谢谢曹老师,谢谢您对我家孩子的厚爱。到西安,一定要联系我,我们一家欢迎您来做客,共享家宴。”
爱自己是一生浪漫的开始。爱自己,亦爱他人,你会明晓:“给予比接受更快乐!”
(责编/袁园 责校/李希萌)
投稿邮箱:m67022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