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我们如何深阅读

2024-09-27 00:00:00程韬光
今古传奇·少年文学 2024年8期

当代青年学者、作家、诗人、编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写作协会理事,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理事。现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教授、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重庆移通学院特聘教授,别都书院名誉院长,洛阳龙门书院院长。兼任郑州市文联副主席,郑州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郑州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委员,河南省文联委员等;武汉市书画学会副会长,洪山区文联副主席;系河南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郑州市拔尖人才,被授予“杜甫文化推广大使”称号。出版专著12部,出品电影3部,剧本15部,话剧3部,广播剧2部。

阅读让你成为最好的自己

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无限相信书籍的教育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最好的教育,乃是闻到书香,听到书声,看到藏书。琅琅书声唤醒学生思考与求知的欲望,吸引学生学习的冲动与好奇;丰富的藏书为学生构建强大的智力背景,助力教师专业生命的成长。学生与书籍产生完美的生命际遇,它在学生的灵魂中生根发芽,勾勒出完整的生命曲线。英国社会学家弗兰克·富里迪曾说:“在当今时代,无法拿起一本书来阅读已经成为一种象征健康问题的标记。”那么,阅读的意义究竟何在?

书籍是生命和思想的延伸。如果没有书籍,大千世界就得自己拿脚步去丈量,以情感去共鸣。

世界太大,生命短暂,认识世界的捷径莫过于让思想去驰骋,通过他人的思想延伸自己的生命和思想。通过阅读,你可以走遍天下,结识不同的名家。打开书籍,你就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阅读的“变现”是无形的。书的营养不在于“吃”,而在于通达,在于心领神会。阅读真正改变的是一个人的气质,具体而言,是改变一个人的心智结构。当代学者易中天说:“书分两种。一种是谋生的,一种是谋心的。读谋生的书,那不叫读书,可以叫学习。真正的读书其实是养心、谋心,无用之用为大用。明白了读书无用,就是真读书了。”阅读是通过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的心智,驱动他走向另一种人生。

来花果山,共赴书香之约,这是诗意的表达方式。夏天是诗意的,大海是诗意的,书香是诗意的,以阅读的姿态行走,必然会成就一个全新的自己。自我认同的形成是后天的,它的关键是文化模因和地图,所以阅读就是一种建构,读圣贤书的人,就会正气浩然、心怀天下;读所谓的成功学畅销书的人,就会市侩庸俗;书都不读、只能读图的人,就会一直处于心智低幼状态。

为什么儿童只能读图,不能读字呢?因为他们的理解力跟不上。如果一个儿童一直不读书,他的智力发育是不完全的,因为他该“长脑子”的时候没有进行适应性训练。理解力低下是一生的缺陷,别人能通达的世界,自己看都看不见;别人能理解的现象,自己怎么想也不明白——不学,不思,不读,浑浑噩噩地度过一生。

成为什么样的人,关键在于自我认同这种文化人格的构建,书籍和书籍里的人的气质正是构建自我的基本素材。阅读是一种修行,行走在山水时光中的人都有着独一无二的梦与诗,或光怪陆离,或绮丽美妙,或平淡无声,或传为绝唱。读书时,你也在阅读未知的自己。最后,你会发现,阅读让你成为最好的自己——一个有教养、气度、关怀、抱负的人。

新媒体时代,我们该如何阅读

新媒体时代,我们该如何阅读?我的答案是:读经典!

经过无数阅读者披沙拣金、经过时间验证的经典著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通过阅读经典,我们可以汲取智慧,丰富思想,培养健全人格,全面了解历史,从而更好地把握当下,展望未来。

当下,我们更应关注学生们的阅读内容,而不是阅读形式。应试教育使学生过于重视实用学问和功利阅读,相对忽略对融汇人类文明与智慧的中外经典的阅读。学生课余时间的阅读已经打上了深深的网络时代烙印。因此,我们应该重新审视经典阅读在学生成长中的意义。

经典阅读能培养自学和独立思考能力。网络阅读与传统阅读的效果完全不同,前者永远无法取代后者。阅读纸质书需要耐心,要从头读到尾,不断深入地思考,养成受益终身的读书、思考、写作习惯,从阅读中得到精神的升华和素养的提高。而网络阅读则是“被动地被信息喂饱,需要网络提供的海量信息”,学生应在饱览经典纸质书的基础上辅以网络阅读。独立思考能力的有无和强弱决定一个人上升的空间和高度,这种能力与经典阅读有着重要的关系,深度阅读和长久阅读有助于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拥有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可以无往而不胜。

经典阅读可以指导立身处世。读书是需要读者思维参与的高级智力活动。图书是作者完成的带有主观属性的客观之物,而从读者的角度来讲,这只是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整的阅读需要读者的参与,即思考、再创作,才算完全意义上的阅读。阅读的效果因时而异、因情而异、因人而异,只要用心去读,整个阅读的过程都是很美妙的。正如当代作家谢冕所言:“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中学得奋斗的执着,从马克思学得入世的激情,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着。歌德的诗句刻写着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影响着一个人品德的养成。阅读经典,与大师对话,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就能看得更高、走得更远,就能对历史、社会、自然、人生有正确的认知。优秀的文学经典会让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经典阅读有益于构筑自由自在的精神家园。在追求成功和幸福的道路上,经典阅读会给我们智慧和勇气,也会给我们自救的方法。通过对经典书籍的阅读与比较解析,我们可以找到前进的路标和力量,求得精神的突围和解脱,构筑属于自己的诗意的栖息之地,最终找到人生真正的意义。

朱自清在《经典常谈》里说:“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在所有的经典中,文学作品在帮助我们反省人生、认识社会、丰富心灵等方面都有着其他作品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之,学生应多读文学经典,辅之以贴近现实的读物,养成读书、思考、写作的习惯,培养自学能力,锻炼独立思考能力,把更高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当作阅读的最高境界与追求。

浅阅读只是“零食”,永远代替不了深阅读

中国社会始终处于急速的变化之中,我们的读书生活也随之不断变幻着场景和主题。阅读史在某种程度上可看作是一部思想演化史、一部社会变迁史。当下,我们正处于阅读的“黄金时代”,也处于阅读的“转型时代”。

传统阅读向数字阅读的转移,并不只是媒介的更替,阅读内容和阅读方式也随之改变。手机阅读营造出的是一种信息极大丰富的错觉,因为许多信息不仅没有太大用处,反而会让我们因信息冗余而陷入焦虑。所谓的浅阅读,只是一种快速获取资讯、浏览信息的过程,它包含的大多是碎片化、零散化、不连续的内容,你很容易从一个链接点击进入另一个链接,无须入脑入心,不追求理解与吸收,而是“我知道固我在”。为了迎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有的公司还专门请人精读畅销书籍后将书中核心观点用极其精练的语言整理出来,让人即使没读过该书也可以在饭桌上侃侃而谈,这类产品居然市场反响颇好。可是浅阅读过度追求实用而显得浅薄,已经脱离了阅读的本质。事实上,目前浅阅读正在逐步吞食我们进行专注思考的时间,弱化我们的思考能力。

一个人没有了思考能力,将会丧失价值判断的标准,只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一个民族没有了思考能力,将会失去文化传承与精神力量的源泉。我不反对浅阅读,但浅阅读只是“零食”,永远代替不了深阅读经典名著的“正餐”。

深阅读能带来不可量化的“增进”

真正的阅读,应该是读者与作者间精神的交流与对话,是对书中内容有思考、有咀嚼、有共鸣、有疑问、有反思的一个过程。通过专心阅读一本书,你会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而阅读的意义就在于丰富人生、陶冶性情、提升自我。

读书人大多希望拥有一份澄明心态,比如柏拉图对“精神之爱”深刻又轻松的追求,比如海德格尔所认为的“澄明就是极乐”,比如陶渊明归隐后的悠然自在……这无不是思想的成果。读书是通往思想的最佳途径,甚至是唯一途径,现代人读书,哪怕只是为了得到实用目的很强的慰藉感,可读的书多了,读的是好书,也总会有意外收获,比如拥有一种读书人的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

相对于浅阅读,深阅读能带来相对准确的知识。有时我们依赖数字阅读的便捷,以为可以迅速而轻易地获取我们所需的信息。但信息会为了方便传播而经过简化、拼贴或变形,更有专门打造的虚假信息惹人耳目,这些“二手知识”时常遮蔽了事物的本来面目。要想获取真知,一番上下求索的功夫必不可少,豁然开朗的时候,知识才会变成自己的。只有在此基础上,独立的思考和判断才可日渐养成。深阅读能带来有机的知识。经过阅读的探求,事物现出关系条理,在我们心中就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我们需要主动参与知识体系的建构,带着内心的困惑和追问去阅读,知识才会生根发芽,终而繁茂。深阅读能带来不可量化的“增进”,其中感受力、想象力、审美力和判断力,恰恰是不可量化的,或许正如奥地利诗人里尔克诗中的景象:“这当儿,我从书中抬起眼来/一切都已变得伟大/没有任何景象再令人惊奇。”深阅读带来的不可量化的“增进”,是碎片化阅读和浅表化阅读无法提供的。

正是通过享受深阅读这一人类神圣的权利,通过对知识的探究和求索,我们才能不断获得增益,面对未知和繁乱时才会少一些惶恐和胆怯,多一些洞察和笃定。

理解中华诗词和人生的三把钥匙

在快速变迁的信息时代,很多文化实际是没有扎下来根的。在研究古圣贤作品时,我认为只有把他们的作品深入理解了,我们的民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才能够真正地扎下根。

尤其是以唐诗为主,唐诗拥有的新鲜亮丽的人性精神,恰恰就是像叶嘉莹先生所说的,它是一个不死的灵魂。

虽然我们现在的生活场景变了——过去以农耕文明为主,现在以工业文明为主,社会的节奏、生产的节奏都很快,好像我们离大地远了,但是并不意味着我们就离天空更近了。离开农耕文明给我们扎下的深厚的根后,比如很多人进了城,反而让他的灵魂一直处于一个漂泊的状态。

而中华古诗词所反映出的那些美丽的意象,甚至浓密的愁思,恰恰可以抚慰我们思乡的情绪,抚慰我们焦躁的灵魂,因为古诗词给予你所有的意象都是美好的。当一个人脑海中所拥有的都是美好的意象时,就像太阳的光线照到了我们心底的苍苔。

那么,如何正确地理解中华诗词,如何拥有属于自己的思想,我以自己三十年的时间、三百万字的作品,以宏观层面送给大家三把理解中华诗词和人生的钥匙。

第一把钥匙是宇宙意识。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何谓“宇宙意识”?简而言之,就是对宇宙天地、自然万物、人生际遇的思考和品味。

古往今来有无数诗人都曾抒发过自己对于宇宙人生的思索。譬如,初唐时期的陈子昂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诗人,他的诗作《登幽州台歌》就具有典型的宇宙意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当时唐朝开国不久,朝代新老更替,诗中流露出一定的历史茫然感,“前”“后”不明;同时,为了适应期待已久的全新时代,个人的生命想要得到扩张,似乎就要把自己置身于宇宙的大时空中,感受个体生命的孤独、寂寞;扩张之后的生命又反衬出个体的渺小与无助。

陈子昂的好友张若虚以“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将“宇宙空间意识”体现无遗。该诗共36句,分为9段,每段4句。第一段“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这分明就是一个被拉伸扩大很多倍的视野,并且“明月”无处不在!第三段“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该段提出了两个相当“哲学”的问题:谁是第一个在江边看见月亮的人?江边的月亮又是在哪一年第一次照在某个人身上的?紧接其后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更是直接道明,在历史长河中,个人生命的短暂——“宇宙时间意识”十分明朗。

盛唐时期的“诗仙”李白,其人、其诗都是广大华人最为熟悉的。他性格率真,有“老庄”的洒脱,诗句大开大合、气势磅礴;他喜欢与月亮、天地、自然进行对话,常“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如此气势,如此宏大的空间感,也许只有当年站在月球上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遥望地球时才能领略!

是的,真正的诗是介入宇宙的,真正的诗人会在字里行间揭示宇宙存在的某种奥秘。艺术就是生命对于宇宙的发现。艺术天生属于大自然,属于宇宙,甚至是宇宙的赐予。面对浩瀚无垠的宇宙,诗不会缄默。作为一个有意味的形式,诗的最高境界,就是宇宙形式。

人类是宇宙的一部分,我们在宇宙间需要处理三种关系:人与人,人与物(自然)、人与心(自我)。如果说李白一生思考得最多的是“人物”关系、“人心”关系,那么中年之后的王维在经历了少年得志、入狱并死里逃生的人生起伏之后,归居田园(“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静心修佛(“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从中性客观的视角,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手法描绘“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纯自然”,更多关注的是“人物”关系。比他们小11岁的“诗圣”杜甫,则一直在深虑、担忧“人人”关系,因此,他的诗句中常常出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般的人间疾苦以及“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人性关照,这何尝不是真真切切的“宇宙意识”?

随着社会历史的演进和人类思想的发展,出现在几百年后的宋人作品中的“宇宙意识”就表现出“天人合一”的品格了。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宋代这种徜徉在清风明月的怀抱中而感到无所不适的快乐,这种打通了人与宇宙界限的意识观念,同时也打通了诗人化悲愤为快乐的任督二脉,标志着以苏轼为典型的一部分宋代士人,已经逐步从前代人的困惑、苦恼中摆脱出来,达到了一种更为“高级”的“超旷”的思想境界。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上半阕,词人在月光的爱抚下,在湖泊的摇篮里,是多么陶醉其中。下半阕,“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这是何等豪迈的气派,何等开阔的胸襟!词人要吸尽长江的浩荡江水,把天上的北斗星当作勺子,邀请天地万物为陪客细斟狂饮一番,在这一瞬间,时间凝止了,空间也缩小了,天地之间,古今之中,只有这一个“扣舷独啸”的诗人在画面的中心!

就我个人而言,对宇宙意识的强烈认知来自对杜甫《绝句》的顿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在感知、感怀、感慨的同时还注入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人类最伟大的人生理想,更体现了文化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境界,表面上写的是优美的景物,实际上寄托了作者彼时彼刻的志趣情操。全诗以赋的方法写作,浑然天成而又恰到好处、不着痕迹,以至于外行人以为杜甫这首诗只是在描写自然风景。上下两句,两两相对,且那些明比、暗喻引人遐思,是运用“赋、比、兴”的经典之作,让人见识到了什么叫托物言志,什么是诗的语言。读这样的作品几乎是与读福尔摩斯探案小说一样引人入胜。诗词之妙莫过如此。杜甫再一次向人们述说:诗是不可翻译的。

2017年秋末,我应邀在非洲孔子学院讲学,一天深夜和朋友们一起在南非好望角观星,当乳白色的大西洋和翡翠色的印度洋像两只巨大的翅膀带着我的灵魂飞翔时,当我看着银河两岸的星星就像五彩的葡萄时,我仿佛举着流星的火把,脑海里忽然响起杜甫这首诗,竟顿时领悟了“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背后的深意。千秋雪,是时间;万里船,是空间,时间加空间是什么?宇宙!窗和门是一个人的心扉!里面装的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是人间美好的意象和人生伟大的理想!我忽然感到自己的灵魂与宇宙相通而生命澄澈,继而潸然泪下!这也是直接促成我职业转变的一个诱因!

第二把钥匙是天下情怀。老庄思想讲“天无不覆,地无不载”,所有的东西都被天空覆盖,所有的东西都被大地承载。老庄思想与农业伦理的不同在哪里?在老庄看来,天地无私,最罪恶的生命与最无辜的生命都在天地之间。在老庄思想中,天地之间有我们所不知道的更大的结构、更大的因果。

在中国文化中,人皆可成为尧舜,布衣也可以成就圣贤事业。这是高度的道德自主。要做知识人就要多少有点儿圣贤气象。《孟子·离娄》:“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这就是人溺己溺、人饥己饥,这就是孔子所讲的“仁”,这就是中国文化中的圣贤精神。他们关怀天下,就是关怀自己的天下,天下人的天下。君和民都在天下之下,天下之中。天下是他们的视野,有了这样的视野,才会有天下情怀。有天下情怀,思绪和想象才能在天地间自由驰骋,才会有流传千古的诗篇。以天下为己任才会有张扬而豪迈的人格,“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关怀天下,就是关怀天下苍生;视民如伤,才会有杜甫不朽的“三吏三别”,才会有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才会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伟大关照。其实,辞藻排列终要有精神点睛,那就是士人们心怀天下、替天行道、关爱苍生的精神。

第三把钥匙是人生格局。格局通常指一个人的心胸、胆识、眼光、心理素质的综合体现。格是对认知范围内事物认知的程度,局是指认知范围内所做事情以及事情的结果,合起来称之为格局。

不同的人,对事物的认知范围不一样,所以说不同的人,格局不一样。梦想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心有多大,格局就有多大。格局有多大,创造力就有多大。有大格局者,方能成大气候。如果一点点挫折就让你爬不起来,或者你的目光仅仅局限于鸡毛蒜皮、风花雪月,那你的格局就太小了。我们可以不聪明,也可以不懂交际,但格局一定要大。人生之大,大在格局。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布局,布局决定定位,定位决定地位。世界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想不通的人。想干的人永远找方法,不想干的人一直找理由。成功的人听门道,失败的人听热闹。成功者看到的是危机后面的机遇,懦弱者看到的只是机遇后面的危机!想要什么样的人生,都由人的格局决定!所以说,格局大小取决于自己。

我国是一个诗词大国,存留于世的古代诗词可谓汗牛充栋、浩如烟海。自古以来,我国许多文人墨客以及帝王将相把作诗赋词作为言志、抒情的工具,他们的诗词作品往往体现着他们的格局。

“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文学少年们,向你们致以最真诚的期待和祝福!

(责编/李希萌 责校/袁园)

投稿邮箱:25310282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