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2日至15日,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少年队”原队员清水英男时隔79年再次来到哈尔滨,到“731部队”罪证陈列馆、“731部队”旧址,指认“731部队”罪行。在“谢罪与不战和平之碑”和陈列馆内的殉难者名单前,清水英男双手合十,深深鞠躬,表示忏悔和谢罪。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日当天,日本首相岸田文雄通过代理人,以“自民党总裁”身份向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供奉了“玉串料”(祭祀费)。日本防卫大臣木原稔、经济再生担当大臣新藤义孝和经济安全保障担当大臣高市早苗等多名高官也于当天参拜了靖国神社。本应是日本认真反省自身侵略历史的日子,却成了日本右翼为军国主义者招魂之日。
实际上,“二战”之后,由于美国的庇护,日本军国主义一直没有得到彻底清算。近年来,随着日本经济发展乏力,国内矛盾日渐突出,右翼思想日益回潮,致使军国主义复苏倾向更加明显。
否认美化侵略历史,毒化国民认知
其实,除了对政坛的影响之外,靖国神社所代表的错误史观已深度渗透作为日本武装力量的自卫队。虽然日本防卫省内部规定“禁止部队或以集体组织的形式参拜神社等宗教设施”,但日本自卫NZJuotyEwOnaUa0pvdxjyX5Ul8sADgGeP1RyftsfXDU=队不断有人突破这一禁令,并得到高层的包庇纵容。2023年5月,日本海上自卫队训练舰队司令官今野泰树带领165名海上自卫队干部候补生、学校毕业生集体参拜靖国神社,其照片刊登在靖国神社内部刊物上并配文《正式参拜》。2024年1月,日本陆上自卫队幕僚副长小林弘树带领数十名自卫队员集体参拜靖国神社。
2024年4月,日本海上自卫队前海军大将大塚海夫出任靖国神社第14代宫司,成为首位出任这一职位的自卫队前将官。而“二战”期间,靖国神社曾由退役陆军大将铃木孝雄担任宫司。这也让人警惕,作为日本军国主义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的精神工具和象征的靖国神社,正为日本军国主义旧体制复活推波助澜。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对军国主义清算不彻底,战后日本始终有一股意欲为侵略历史翻案的右翼势力,接连抛出“慰安妇必要论”“侵略定义未定论”等历史修正主义的无耻论调,并企图以颠倒黑白、美化历史教科书扭转国民对历史的认知。
在日本国内右翼势力的言论及其修改的教科书中,侵华战争被写成“进入中国”,日军强征的“慰安妇”被写成“人口贩卖受害者”,其制造的南京大屠杀则成了轻描淡写的“被俘士兵和平民死亡事件”,而日本发动的军国主义侵略战争,则以发生地被命名为相对中性的“大东亚战争”和“太平洋战争”。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坚持调查宣传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的日本铭心会会长松冈环曾指出,日本小学历史教科书涉及“二战”的部分,有关广岛、长崎遭美国原子弹轰炸以及东京遭空袭等受害内容多达十几页,而对日本侵略罪行的描述几乎没有,更别提南京大屠杀了。今年4月,日本文部科学省审核通过令和书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历史教材《国史教科书》,更是直接否认日本强征“慰安妇”的事实,称“慰安妇”是“拿报酬工作”,“日军没有强行抓走朝鲜女性”。
如此操作的结果就是,日本青少年对战争责任知之甚少,关于战争罪行的记忆正在快速消失。日本乒乓球运动员石川佳纯和张本智和在巴黎奥运会前曾前往东乡神社进行参拜,另一名运动员早田希娜则声称希望访问纪念“二战”期间日本神风特攻队的知览特攻和平会馆,这就是明显的例证。
推动防卫战略转型,架空“和平宪法”
日本通过修改安保文件、出台防卫白皮书等动作,不断突破数十年来的“专守”防卫政策,就连修改“和平宪法”这样一个长期被视为禁忌的话题,都成为公开讨论的内容。
修改安保三文件,抛弃“专守防卫”原则。《国家安全保障战略》《国家防卫战略》和《防卫力量整备计划》三文件事关日本安全认知、“假想敌”对象、防卫战略、防卫力量发展规划等重大问题。2022年年底通过的新版三文件,完全抛弃了“专守防卫”原则,彻底背离日本宪法的和平理念,标志着日本战后安保理念和防务政策发生了重大转折。《国家安全保障战略》中,日本不仅将中国、俄罗斯、朝鲜等国视为“非常危险的存在”和日本未来的战略对手与“假想敌”,指责中国的对外姿态和军事动向是“迄今最大的战略挑战”,还提出“必须举全国之力,与同盟国伙伴国一道共同应对”。由《防卫计划大纲》更名而来的《国家防卫战略》,首次引入“反击能力”的提法,意图掩盖日本防卫战略由守转攻的颠覆性变化。所谓“反击能力”,是指当发生以弹道导弹攻击为代表的对日武力攻击,在满足“使用武力三要件”的前提下,在“必要最小限度内”“在对方领域”使用自卫队防区外打击手段等予以“反击”的能力。这里有许多可以扩大化解释的空间,比如,对“使用武力三要件”最新的解释是,不只是发生针对日本的攻击,还包括“与日本关系密切的国家受到攻击”,日本都可以使用武力予以排除;“对方领域”不仅限于对方的领土、领海、领空,还包括其主张的专属经济区、防空识别区等空间,甚至可能包括网络空间。
强化日美同盟,推进日美军事一体化。日本大踏步突破和平宪法、重新军事武装的背后,美国是最重要的推手和关键因素。美国通过与日本缔结《日美安保条约》,签署、修订《日美防卫合作指针》,不断扩大日美同盟军事行动的范围,并将日美军事合作视野从日本“周边”扩展到全球,赋予自卫队为美军提供“警卫”“驰援”“护航”等任务。对日本以内阁决议案的形式修改宪法解禁集体自卫权的做法,美国方面也发表声明表示支持。两国还启动“同盟协调机制”,持续拓展日本自卫队和美军一体化联合作战的领域内涵和区域外延。据统计,日美联合训练次数近10年间增长4倍。2024年4月,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访美期间,美日对《日美安保条约》进行了60余年来最大规模的升级,决定重组驻日美军司令部,加强两国作战规划和演习。今年年底,日本还将新设“统合司令部”,统一指挥陆海空自卫队,并与驻日美军司令部进行直接协调和信息共享。届时,双方军事一体化进程将进一步加速。
与此同时,日本还与多国签署双边防卫合作协议,不断扩充“防卫盟友圈”,以便“有事”时可以相互提供军事支援。这些协定包括《相互提供物资与劳务协定》《防卫装备与技术转让协定》《秘密军事情报保护协定》《访问部队地位协定》等,涉及装备出口、情报保护、后勤保障、联合演训等方面内容。 日美两国也在两国同盟关系的基础上,发展美日菲、美日澳、美日韩等“小多边”关系,强化美国主导的地区安全合作机制。这些都有助于日本自卫队“借船出海”,推动海外派兵向常态化、机制化方向发展。
扩大防卫支出,提升作战能力
最近几年,日本的防卫支出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2022年,日本曾制定一项总额达43万亿日元的计划,承诺此后5年内将防卫预算提升至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达到北约的标准。当年,日本防卫支出占GDP的比重就突破了1%的红线。2023财年,日本的防卫预算达到6.8219万亿日元,较上一财年增长1.4214万亿日元,成为仅次于社会保障费的第二大开支项目。2024年,防卫预算额达7.9万亿日元,连续第二年增加幅度超过1万亿日元。2024年新版的日本防卫白皮书,首次专门设置栏目讨论防卫能力和开支,预计加上“补充完善预算”,日本2024财年防卫支出将达到8.9万亿日元,占国内生产总值1.6%。
除了总额屡创新高外,日本的防卫预算在投向上有两个重点。
一方面,日本加速推进“攻势防御”,加强“反击能力”建设。日本国内早就有对敌基地实施先发制人打击的讨论,2021财年的防卫预算中提出要增加一支加油机运输机部队,这超越了日本“和平宪法”所允许的发展范畴。2023财年,日本用于购买和生产远距离导弹及弹药费用增长显著。其中,获取远程攻击性导弹及相关预算高达1.4万亿日元,购买美制“战斧”巡航导弹预算为2113亿日元。防卫装备研发预算也出现巨额增长,达8968亿日元,是2022财年的3.1倍。日本2024财年的防卫预算聚焦防区外作战、一体化防空反导和无人装备等重点方面,计划拨款约1.2万亿日元用于提升导弹攻防能力。
另一方面,日本强化天、网、电等新兴领域作战能力,加强“跨域作战”建设。太空战力量方面,日本自卫队现已初步具备卫星情报侦察、导航定位、信息通信3大能力,2023年投入使用的太空态势感知系统,使其具备了实时监控太空卫星、碎片及其他飞行物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自卫队还设想通过小卫星组网技术,掌握天基侦察追踪高超声速滑翔器能力,这一技术未来可用于辅助反导作战。网络战力量方面,日本自卫队新设了网络防卫队,与现有中央指挥所运营队、网络运用队共同作为常设联合部队,直接受防卫大臣指挥。电子战力量方面,陆上自卫队新编电子战部队,并着手接收网络电子战系统,研发防区外电子战飞机;海上自卫队和航空自卫队也在研发电子侦察干扰装置以及大功率微波、激光武器,以全面提升光电领域对抗能力。此外,日本还投入巨资大力发展无人装备、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通信、数字转型、高功率能源等能“改变战争规则”的新技术。
二战前,正是一些国家始终抱着绥靖的幻想,才使军国主义一步步泛滥,最终造成人类文明的劫难。历史不是没有重演的可能,面对日本政治思潮整体右倾的势头以及军国主义复活的苗头,国际社会必须高度警惕并加以制止,否则日本可能迷失在历史认识与现实纠葛的怪圈中,在不断向右转的过程中,滑落到军国主义的深渊,最终伤人伤己。
(责任编辑:魏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