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出行梦

2024-09-27 00:00:00张国喜
金山 2024年9期

我的家乡小岛扬中地处长江下游,四面环江。新中国成立前是有名的“三无县”,即无公路、无汽车、无轮船,是一个成长历史较短的“冲积沙洲”。那时的扬中交通仅靠民间的渡口和小木船通往外界,遇到大风、大雨、大雾、暴雪等恶劣天气,船舶停航,扬中就成了孤岛独洲。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儿时的我想走出孤岛扬中的出行梦想很多、很遥远、很天真——梦想乘“姚镇班”客轮到镇江,梦想乘大客车过汽渡到镇江,梦想乘大客车过大桥到镇江,梦想开私家车过大桥到镇江……弹指一挥间,客轮消失,汽渡停开了,多座大桥架起来了,私家轿车开起来了,唯一的梦想“姚镇班”客轮未赶上,憾事,幸事。

儿时,第一个梦想是乘“姚镇班”客轮沿长江到镇江。“姚镇班”,儿时听见过世面的大人们口中所说的大船,心中神往的方舟,从懵懂的童年、少年到1985年停开,从未乘过。

“姚镇班”诞生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的润东轮船公司,发展于新中国成立后的镇江轮船运输公司,经营客运(兼货运),每天往返于镇江至姚桥之间,故称“姚镇班”或“镇姚班航线”,沿线停靠11个码头。“姚镇班”停航的第二年,我曾在该公司工作过短暂的一个星期,见到了停泊在当时八号码头的“姚镇班”的芳容。后来我到市交通局工作,对曾经的单位、曾经辉煌的“姚镇班”有一种特殊的情结,也许是缘,曾经的梦想竟以这种方式实现。

“姚镇班”的开通,方便了两岸的客商,成了当时水上唯一的交通线。当“姚镇班”从镇江出发,到龟山时,便鸣笛,时间在上午10:30左右,这时两岸的百姓也习惯地知道,煮中午饭的时间到了。

离我老家最近的是沙家港码头,从此码头到镇江的票价为7毛钱,来回1元4角。我知道家里很不富裕,单程票价要父母4个工的工分钱。为了这张船票,儿时的我费尽心思,想自己解决。

春天,我跟着邻居大哥学习养蚕,等露水干了,就到野外采摘嫩绿的桑叶喂蚕宝宝,看着蚕宝宝吃桑叶的可爱状,我心里美滋滋的,希望它快快长大,吐丝结茧。邻居大哥承诺,帮我代卖合格蚕茧,那一季我得了4毛5分钱的报酬,开心极了,但离1元4角路费差距还很大。

夏天,邻居大哥说,蝉衣卖给药店可挣钱。那年夏季,我带着小妹顶着烈日穿树林、过竹林、到河边,哪里知了叫得凶就往哪里钻。有时老槐树上还蛰伏着蝉衣,我就三下五除二爬上树,小心翼翼揭下蝉衣放进口袋。有一次在一棵大槐树上捡到了10余只蝉衣,树下的小妹看得可开心了。那一年的夏天,共捡到300余只蝉衣,挑去霉变的,收获3毛钱。春夏两季的辛勤付出,得到回报7毛多,离目标还有一半。

第二年,祖母时常生病,经常头疼和心绞痛,需要我陪伴,没有时间和精力创收了,我的创收全用于给祖母买“安乃近”了。儿时的出行梦因生活所迫夭折了。“姚镇班”,我心中的方舟,一直成为我的梦,直到1985年停航也未亲身体验,是我人生之憾事。

儿时,第二个梦想是乘大客车过汽渡到镇江。1960年5月,扬中栏杆桥至丹徒新港的公路渡口建成通航,提供了扬中岛域对外可通汽车的通道,打开了扬中通往外界的“大门”。那时有一技之长或头脑灵活的扬中人,开始走南闯北,汽渡为走出小岛的扬中人提供了方便,大大缩短了出行时间。儿时的我做梦都想乘大客到心中的大城市镇江游览金山、焦山、北固山。

儿时的梦终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得以实现,那时我考取了省内水运重点中专,可在镇江3号码头乘“江申号”长江客轮前往南通上学。我一般一学期回家一趟,开学前一天的下午在老家BwtXhA1XC2OyDNJ6wJqkg4Wy5fF+3CRQlcBtyX2ir6U=吃过由父亲亲手做的丰盛午餐,坐上由父亲骑的“二八大杠”,先到扬中汽车站乘大客车过扬中栏杆桥汽渡直达当时位于市区健康路上的汽车站。出站后,我不敢耽搁,怕买不到船票,直接乘公交车到达长江边(当时叫苏北路)3号码头购票。

我一般买四等舱,二等、三等舱是不敢奢望的,有一次实在买不到票就买散席,花1块5毛钱领到一条毛毯、一张席子睡在甲板上,这种体验很新鲜、很令人激动。购完票离晚上9点上船还有4个多小时,我就在苏北路上转悠,一碗阳春面、两只包子就当晚餐。

江轮从武汉开来,晚上8点停靠镇江港3号码头,9点上船,五层楼高的大轮有几十米长,一层一层楼似的船舱变成了三等舱、四等舱等客房。漫天星辰给我无穷的遐想,天南海北的人在甲板上谈心、眺望,还没来得及回味,大约凌晨5点,天已亮,南通天生港到了,我满怀欣喜、满怀希望,挥挥手和大轮告别,半年后再见。上了码头,我脑中还装满上船前和船上的情景:胸前平挂木板卖雪花膏的姑娘在苏北路上叫卖,栈桥两旁的小吃摊吆喝不断。上船后,大轮上的小店有武汉、九江的商品;大餐厅排长队买饭吃,气氛热烈,场面欢快。五层轮船一一欣赏,要花半天时间,确实满足、快乐,愉快的心情随江风起舞,与白鹭齐飞,持续好长时间。

三年的求学生活,乘大客车过汽渡到镇江,乘“江申号”到南通,我成了镇江港3号码头的定时过客。也许是缘分,毕业后我在镇江市交通局工作了30多年,见证了苏北路变成了长江路,见证了“江申号”由鼎盛辉煌到退出历史舞台。

儿时,第三个梦想是乘大客车过大桥到镇江。长江上建大桥,只在儿时课本上见过武汉、南京长江大桥,梦想四面环江的扬中也建一座通往外面世界的大桥就好了,儿时的梦很美好,很天真。

儿时大桥梦终于在20多年后实现。1994年10月6日,万里长江之上首座由地方政府和群众集资建造的扬中大桥(扬中一桥),实现了世世代代扬中人梦寐以求的造桥梦,极大方便了扬中人对外的陆路通行,使扬中不再是一座孤城孤岛。当时扬中一桥成为当地最热门的旅游景点,“万人空巷看大桥”成为一代人的记忆。

从出行看天、过江靠渡,到南桥北渡,再到一岛五桥,“天堑变通途”是江苏扬中人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是一个自力更生、万众一心、奋斗不息的圆梦历程。作为扬中人,在镇江交通工作了30 多年的我感到自豪!

一岛五桥,桥桥都是发展桥、民生桥、幸福桥……“江中明珠”的建桥史从一个侧面演绎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时代巨变。

儿时,第四个梦想是开私家车过大桥到镇江。那时见的最多是手扶拖拉机,发动时气管冒着浓浓的黑烟,带着呛人的柴油味,发出“突突突”的响声。农忙时下地耕田,农闲时运货拉农资。曾经也有过当拖拉机手的梦想,驾驶拖拉机在绿树成荫的乡间土路上奔跑,卷起的尘土与喷涌的黑烟随风飘荡,好不威风。

偶尔在去县城的公路上看到大客车和公安212吉普车,那时,梦想要是有一辆自行车就好了,拥有吉普车更是天方夜谭。1979年上高中那年,我终于骑上了长征牌自行车,开心极了。2014年,儿子大学毕业当上律师时,买了一辆“途观”越野轿车,第一次远行就是儿子驾驶“途观”,一家三口回家乡扬中访亲,可开心了。从镇江出发,1小时就到扬中,后来丁卯高架建成,40分钟就到老家了。

弹指五十年,时间在变,时代在变,空间在变,社会在变,生活更在变,儿时的出行梦想也在变,均以不同的方式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