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沙水游戏促进幼儿探究能力,作为教师要不断给予幼儿支持,也要不断调整和丰富沙水游戏内容。通过引导幼儿讨论、观察、操作、探究沙水游戏,发展他们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幼儿的兴趣生发新的探索内容,让沙水游戏促进幼儿探究能力,同时促进教师的融合、研究、思考、探索等专业化的成长。
【关键词】户外游戏;观察;支持;探索
陈鹤琴指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而幼儿园的沙水游戏,同以往的传统游戏不同,对孩子们而言,充满了无与伦比的魅力与魔力。他们通过亲手触摸,能直接感受到沙子的触感是一粒粒的、痒痒的、会粘手……在玩沙的过程中幼儿能自然地了解沙的特性,通过主动探索、发现沙的许多有趣现象和变化,同时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合作的温馨,并且获得丰富的生活经验。同时,在沙水游戏中孩子们会萌发很多好奇的瞬间,这些瞬间也正是幼儿探索能力生发的瞬间,作为教师恰好可以抓住这些精彩的瞬间满足幼儿的好奇心,萌发孩子们热爱周围环境,探究身边沙水资源的意识。
一、初遇“沙水”游戏,助幼儿初探索
初遇沙水池,孩子们各个迫不及待地踩进软软的沙坑里,这奇妙的触感一下子征服了大家,爱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面对沙水,他们用各种各样的铲子、玩沙工具、水桶、推车等,大家三三两两开始行动起来与沙水进行初次邂逅。小齐说:“我用沙子做了一个城堡。”阳阳说:“我们用沙子做了美味的蛋糕,大家快来尝一尝吧!”乐乐说:“我用沙子堆了一条长长的路。”……大家忙得不亦乐乎!
孩子们拿着玩沙工具进行不停地操作摆弄,他们在肆意玩沙水的过程中对沙子及水建立了初步的认知。幼儿开始自主探索沙子的外形、触感、怎么把干沙子变成湿沙子,沙子的特征、沙地可吸水性、沙的可塑性及变化性、水和沙子在一起有怎样的奇妙反应,水的触感、水有什么作用等。
孩子们对于沙子和水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沙子是从沙滩上运来的吗?”“沙子为什么会沉到水池的底部?”“为什么水和沙子混合在一起变成了‘土’?”“怎样才能把沙子堆得高高的呢?”基于孩子们提出的这一系列问题,教师开展了一次沙子小调查,请孩子们通过游戏后的记录和分享调查表的方式,一起揭开沙子的神秘面“沙”。在幼儿一次次的探索中,他们发现当沙子放在水中时,沙子会沉在水的底部,沙子在水里不容易溶解,仍是固态的。要想把沙子垒高要注意水和沙子的比例,最好以1:2的比例进行混合,这样沙子就会形成胶状的、晶体状的物质,沙子会变得更坚固。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通过接触、提问、调查的过程全面地了解了沙子与水的特点,提升了自身的探索能力。
基于沙水游戏能促进幼儿自主探索的过程,教师要给予孩子们更多自由探索的空间和时间,学会换位思考,基于儿童视角发现幼儿的需求,以游戏观察者、支持者和合作者身份,陪伴幼儿一起游戏、一起发现问题,一起解决问题,真正地从师生互动中获得快乐,引导幼儿在与沙水亲密接触中获得知识,形成生动的沙水游戏,促进了幼儿的探索能力。
二、探寻“沙水”趣玩,再助幼儿探索
1.挖河引水
在“我们的城市”主题背景下,孩子们了解和认识了上海母亲河上的几座大桥,他们对于河流和造桥很感兴趣。于是孩子们商量着在沙水池中,也来挖河造桥吧!几个小男孩画好游戏计划书,商量着先挖一条沟渠,将水引入沟渠中,就能形成一条河了。大家撸起袖子说干就干,没过多久就挖出了一条长长的沟渠,打开水龙头,不停地将水引入沟渠中。可是过了一会儿水就不见了,这该怎么办呢?孩子们的脸上露出了既失望又困惑的神色,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时乐乐提出,沙子会吸水,要不我们想想别的办法吧!小齐说:“我知道了,可以用工具将水和沙子分隔开来”。于是大家东瞧瞧西找找,在材料库中寻找到一些五颜六色的U型槽。大家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开始用U型槽依次连接摆放在沟渠中,这一次孩子们成功了,所有的水都流进了沟渠里,大家欢呼起来,笔者也为他们感到高兴,相比较实验的成功,笔者更加欣慰于孩子们面对困难时的那份坚持与合作,同时也庆幸自己当时没有“挺身而出”将沙子吸水的特性直接告诉他们,而是在一旁静静地观察,不然就会让孩子们失去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
经过这次小插曲,孩子们越玩越嗨,他们已不满足当下这小小的沟渠,而是有了更大的目标,想要挖一条大大的河,这并不是一件容易事,一开始由于大家分工不明确,结果忙了半天,河道始终没有挖成功,于是经过大家商量,挖河组和通水组孕育而生,你挖河来我通水,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水流通向了河道,看着水止不住地向前流,孩子们也更加奋力地向前挖,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游戏,而大家各个乐此不疲,尽情享受游戏带来的欢愉。
作为教师,应该追随孩子们的兴趣、支持他们去探索怎么在沙水池中形成河流,这是幼儿探索的伊始,也是幼儿深度学习思维形成的起源。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深度认识到了沙子会吸水的秘密,了解了水具有流动性的特性,多元化地认知沙子与水的秘密,提升自身的探索能力。
2.造桥工程
“嘿咻嘿咻”,看,孩子们正在河道上搭桥呢!可是,大家发现由木质积木搭成的桥面上出现了一个洞洞,这可怎么办呢?孩子们开始了第一次的探索和发现,他们齐心协力把干沙子不停地往洞洞上堆,可是因为干沙子细小、轻、松散、具有流动性,容易从洞洞里漏掉,尝试了几次后还是无法填补这个空缺。这时有个孩子提出可以将水和沙子混合在一起。于是,大家说干就干,开始往沙子里加水,可是加多了怎么变成了沙汤?那加少一点吧。不一会儿胶状的沙子出现了,沙子一下子变得更坚固了。你来放沙我来铺,终于把这个洞洞填平了,一座桥就这样造好了。
身为教师,在游戏中,孩子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相比直接教授,教师更应该让孩子们自主发现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毕竟他们今后会遇到各种问题,不依赖大人的帮忙,会让孩子们更懂得依靠自己的力量,这也将成为孩子们在游戏中获得的宝贵经验。
三、搭建“沙水”支架,进行深度探索
在一次搭建水上乐园的过程中,孩子们尝试搭建了一个水上滑滑梯,相对于上一次引水造桥,这次的工程更为复杂,不仅需要用到大小不一的各种管道还要许多沙水支架进行支撑才能进行引水。在此次的探索过程中,孩子们在搭建时发现大管子和小管子的接口处有较大的缝隙,在引水的过程中,水无法向下引,到管子的中段就会出现漏水的现象。孩子们不断地尝试想办法,利用透明管作为支架,将上方的管子支撑起来,孩子们认为这种方法便能让水顺利地流向前方,但是尝试了几次后,发现还是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在分享交流环节,笔者和孩子们一起还原游戏现场,一起观察管道的建构情况以及支架的支撑力等。这时,就有孩子提出自己的疑惑,为何要使用透明管道进行支撑而不选择材料库中现有的支架呢?三根大小不同的管道进行连接支撑,本17b2c5d44164c7d9eb653b4a858cfc74身就存在一定的缝隙,怎么可能不漏水呢?随着他们不断地摸索、探究、分析,最终意识到了管子接口处的大小会直接影响水流的去向,其实只要将PVC管和玻璃管的位置进行调换,将小管子放在大管子的上方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大班孩子们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对事物的理解离不开感知的发展,教师应引导孩子们在游戏中进行多次尝试,并通过材料的操作性、可塑性及变化性,沙水游戏方式的探索性、试误性,为孩子们提供探索的机会,激发其兴趣,释放其天性,在实践中求真求实,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孩子们乐在其中,激发其探索能力。
四、感悟与收获
走进自然,亲近自然。当孩子们来到户外时,沙水成为孩子们最直接、最常见、最易于感知的天然材料。作为教师,应基于沙水游戏,促进孩子们的探究能力,通过捕捉孩子们在沙水游戏中的游戏故事,满足其学习需求,从而真正实现孩子们想要的沙水游戏活动,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沙水世界。而在沙水世界中孩子们会习得更多的经验,最后将习得的经验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运用与迁移,使幼儿的自然认知及探索能力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海伦,托维.幼儿园户外游戏支持儿童在探索与挑战中学习[J].轻工,2022(11).
[2]章兰,何丽娟.小沙子大世界(幼儿园玩沙活动设计与实施)[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6.
[3]林艳.亲近自然玩沙玩水玩泥巴[D].杭州:浙江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