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授“英”,以“英”现“美”

2024-09-26 00:00:00陆冯雨
新教育·科研 2024年13期

【摘要】将英语与美育融合是时代背景下对英语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教师应该利用数字化技术,让学生通过英语学习,领悟到作品的思想价值,引导学生对于社会、人生中的种种问题进行体察与感悟,并且从中培育出健康的情趣、善良的情感、坚韧的品质、崇高的人生观和优雅的审美观。

【关键词】美育;数字化技术;英语教学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本身就有其优美之处,尤其在数字化转型这一背景下,教师有更大的机会将“英语”和“美育”结合得淋漓尽致,学生不仅可以从英语中体会美,也能从“美”中学到英语。笔者以牛津英语6BM3 Unit10 Forests一文为例,谈谈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如何将美育融进英语教学中,用“美”来教授英语,再用英语来呈现“美”。

一、以“美”授“英”

1.一项找寻“自然美”的预习作业

在学习forests(森林)这一单元时,出生在上海的学生几乎从未见过森林,对他们而言森林只是一个模糊的印象,保护森林也仅停留在喊口号阶段,那么如何才能够让他们理解森林到底是什么、有多重要、现状如何呢?显然,仅仅教授课文的内容是无法让学生切实地对森林这一话题有所感悟。为此,笔者向学生布置了一项与众不同的预习作业:“阅读课文后,请你画一张关于森林的画,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一些信息帮助绘画。”出乎意料,学生上交的画作质量远超想象,对于这项“美术”作业,同学们体现出了全然投入的态度,他们的画作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风景画,描绘了美丽的森林与可爱的动物们,这显然是对应了课文第一段的内容,介绍何为森林;第二类是描绘森林现状的写照,以对比或直接呈现的方式描绘了森林里的树木被大量砍伐,动物们流离失所的画面,这显然是对应了文章第三段的内容,陈述森林被过度砍伐的现状;第三类画作则是对应了课文第三段落,呼吁人们保护森林,这类画作多数是以海报图的形式呈现,鲜艳的色彩与醒目的标语呼之欲出。

以“美”授“英”第一步,通过创作“美”让学生对于课文内容有了充分的认识,并且对于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了兴趣。

2.一节认识“艺术美”的英语课堂

要说数字化技术与课堂的融合,最直接的就是课堂PPT的呈现。与其使用各种来自课本或网络的插图,何不直接将学生的画作用于PPT的配图?学生的画作紧密贴合课文,既能串联文章内容,又能够分享他们自己的优秀绘画,在学习英语的同时鉴赏、理解美,并感受作品被展示所带来的成就感。

在PPT中,学生的插图主要分为两种功能:第一种是用作配图。新课标中要求学生做到“能欣赏、鉴别美好事物,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通过鉴赏一张张灌注了心血的画作,同学们直观地认识到了森林之美、自然之美,并与之产生对于森林被破坏现状的愤怒与悲伤,而自发地得出需要保护森林的想法,这样的成果就超脱了单纯的艺术之美而达到了人文之美的境界。第二种是加入课程环节设计,利用学生绘制的画作创设情境。在授课过程中,使用这些画让学生做看图说话练习,或以画中的细节提问,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找信息回答。如在课文第三段内容分析的PPT中插进了学生的一幅画作,图中可以看到一只站在树桩上哭泣的鸟儿,问题随之而生“从课文中寻找鸟儿哭泣的理由”,学生很快找到了这段中的第二句,“很多森林里的动物都死了,因为他们失去了家园和食物……”学生与图中的小鸟共情,体会到从图中传递过来的悲伤,并且理解这种悲伤,随之明白为什么我们要保护森林。

用这些“美”的图片来教授英语,既达到了引起学生兴趣的效果,提高了听课效率,又能够切切实实地锻炼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提升他们的学科素养,一举多得。

二、以“英”现“美”

1.一份侧重“语言美”的信息评价

美育是通过学习掌握审美知识,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育,而在初中英语阅读课的读后活动设计通常是输出表达。这个环节能把学生感官认知和心理活动紧密相连,将所学的知识与自己的直观感受进行融合,通过表象的认识达到内心的洗礼,并进行二次创作表达出来,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再次感悟美、表达美。

这个环节让学生代入文中角色,创作口头倡议呼吁大家保护森林,教师共设计了三个引导问题:你眼中的森林是什么样的?森林的现状如何?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来保护森林?要求学生以这三个问题为基础现场创作,通过对问题的层层分析与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辨之美。

在教如何创作口头倡议时,不仅要注重这一文体形式上的特殊,更要注意表达时多层次感情色彩的递进,通过语调表现说话人的情绪,运用连读、重音、爆破等的使用把倡议者的精神与力量传达给别人,用精神力量、人文的美去渲染听众,向更多人传递保护森林的重要性。

在学生发表倡议演说时,听众能获取无数的信息,而对于这些信息作出合适评价,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一项能力。因此,在设计评价单时将表达的语气与语调也加入了其中,要求学生在完成内容要求的同时注意自己的口头表达效果、表情管理和肢体动作,力求在评价中启发学生的审美能力,培育创作美、鉴赏美的能力,直观体悟英语表达时的优美之处。

2.一次展现“人文美”的直播演说

将美育融入课堂,不仅能够改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更能大大增强学生的课堂体验感,让他们更直观地感受到英语的魅力,在数字化技术的助力下能更好地去表达美。

利用数字化技术,课上通过摄像机将学生演讲时的表现实时放大至屏幕上并通过钉钉直播共享给家长。面对镜头和家长,学生生出了前所未有的“仪式感”,通过放大的视频画面可以清晰看到同学们演讲时的表情与动作—在表述眼中的森林时,他们的脸上带着笑容,语速平缓地描述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一群安居乐业的动物们;在描述森林的现状时,他们眉头紧皱、挥舞起双手,急促的语速、郑重的语调体现出了他们对于破坏森林行径的愤怒与伤感;在发出保护森林的倡议时,他们使用语气强烈的祈使句、态度决绝的情态动词“must(必须)”,紧握双拳、神情激昂地呼吁身边的每个人行动起来。

三、反思:数字化,让英语更“美”

1.创设深度“美”的情境

借助数字化技术,教师能够做到创设更深刻、优美的教学情境。在Forests这一课的设计中,笔者跳脱出单纯体会英语美的限制,将艺术搬进了课堂。在预习中要求学生初次阅读课文并绘画,为“美”的情境的创设创造条件;在授课过程中全程围绕画作展开,或鉴赏点评、或提问回答、或看图说话,将英语阅读课的步骤嵌套于更类似于美术课的授课方式,只不过这次学的不是美术知识,培养的是学生的英语能力与素养,让学生掌握略读、泛读、查找具体信息等阅读技巧;最后则是提出了代入角色创作口头倡议这一情境,要求学生使用英语创作新的“美”,这次创作与初次创作相比表达的是更深层次的一种“美”,包含着学生学习之后更深刻的思考。

英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作为理解、呈现美的工具,学生在各种意义上都很“美”的情境中,同时获得了审美和英语知识,并且获得了深刻的审美体验。

2.发掘多面“美”的可能

英语如何体现美,或者说美如何融入进英语中?这应该是有着无穷无尽答案的问题,而数字化技术的加入更是为这个话题打破了学科的界限,提供了多样化的平台与资源,指向了一条通向自然美、人文美、语言美等更多面美的道路。初中英语是一门技能性强、人文色彩浓厚和审美因素丰富的基础性学科,英语教学不仅成为促进学生智力方面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且成为对学生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而美育包含着丰富学生精神情感世界,拥有真善美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要求。

以“美”授“英”,以“英”现“美”。作为老师,应该做到让学生通过英语学习,领悟到作品的思想价值,引导学生对于社会、人生中种种问题进行体察与感悟,并且从中培育出健康的情趣、善良的情感、坚韧的品质、崇高的人生观和优雅的审美观,这是教育能够给予学生终生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上海市初中英语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试验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