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低段项目化学习的实践与探索

2024-09-26 00:00:00沈旦
新教育·科研 2024年13期

【摘要】项目化学习是强调真实、实用、逻辑的主动学习,能加深学生的体验,提升理解能力,是获取核心素养发展的一种学习方式。文章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内涵和价值,依据项目化学习的基本实施路径,以“我的理想教室”项目化学习为例,对小学低段项目化学习进行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低段;项目化学习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各项课程都细化了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基本要求。项目化学习正是能适用于素养导向下的学习方式,即在一定时间内,学生基于情境解决一个复杂问题或完成一项综合性任务。项目化学习是强调真实、实用、逻辑的主动学习,能加深学生的体验,提升理解能力,是获取核心素养发展的一种学习方式。

一、项目化学习的实施路径

实施项目化学习的设计过程中要对学习内容进行整合,为核心素养发展提供有利的学习材料。在设计项目化学习时,要有整体规划的意识,基于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已有的学习经验,厘清各学科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跨学科项目要基于不同阶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目标,链接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等。设计项目化学习要基于以下3条原则:强调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内化价值而非知识获取;强调教师统筹、规划和指导开展项目而非拆分知识点;强调多学科协同育人而非单学科简单叠加。故项目化学习实施路径为:依据课标,确定项目;分解主题;落实活动;项目展示;项目评估与反思。

二、“我的理想教室”中的项目化学习

1.项目简介

2021届学生在学前和义务教育阶段经历了3次线上学习,这一届孩子表现出无法静心看书、对班级事务不关心、人际交往的主动性低等特点。本项目围绕“我的理想教室”这一主题,从建设班级环境这一维度,通过创设种类丰富的图书角,布置生机盎然的绿化角,精心设计班级文化墙,营造健康向上、富有特色的班级氛围,激发他们对阅读的喜爱之情,对自然万物的关切之心,以及对班级的热爱之情;从构建学习共同体这一维度,通过自主探究,开展小组讨论,为学生的人际交往架起沟通的桥梁。本项目总计10个课时,在二年级实施,涉及语文、数学、自然、美术等学科。

2.项目设计

基于跨学科项目化的理论学习,研读新课标以及二年级学情的分析,笔者将二年级项目化学习“我的理想教室”进行如下设计:

3.项目推进

实施“我的理想教室”项目化学习时,主任务为“驱动性问题”的延展。笔者设置三个主题,并分别设置了学习任务,如表2。

项目化学习推进的最后,需要对驱动任务进行学习成果的评价,如下表。

4.项目成果

打造属于孩子们自己的理想教室:排列有序、种类丰富的图书角;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绿化角;闪耀智慧花火、设计精美的文化墙。

5.评估与反思

该项目聚焦于学生的现实问题,与每一位孩子的日常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能最大程度地调动每个孩子在该项目的参与度。在真实的情境中,提出与学生日常学习紧密联系的问题,使学生更乐于参与自主探究;在面对具有挑战的驱动性任务时,学生组建学习共同体,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团队协作的意识,增强沟通交流的能力,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快乐,以此来提升班级的凝聚力。

该项目围绕“我的理想教室”这一主题,教师设计了三个具有挑战的驱动性任务,转变了原有主导课堂的教学方式,而是成为了学习的规划者、支持者和引导,这也对教师去挖掘课程资源、整合课程资源的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三、项目化学习的实施思考

为了适应教育的变革,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关注生活需要,教师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势必要转变。

项目化学习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实现了各学科协同育人,在设计项目之前,教师要做大量的学情调查,阅读各学科的课程标准,选择适切该年段学生发展需求的探究问题。在挖掘课程资源时,项目组成员教师应共同参与研讨,设计的活动应始终聚焦于学生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协同发展,将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吸纳进课程资源。

在统整项目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中,要聚焦学生的实际问题,关联日常生活,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师在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中,作为规划者、观察者和协助者,指导学生项目式学习,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项目化学习能帮助学生理解丰富多样的知识,提升解决问题的生活能力,涵养自信自立的内在品格,最终培育受用终身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张青民.学科融合教学背景下的资源破界与整合[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32).

[3]崔允漷.新课程呼唤什么样的“新”教学[J].教育家,2023(02).

[4]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