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与新媒体环境中摄影作品的多元化展示

2024-09-26 00:00刘晓叶
参花(下) 2024年9期

在新媒体视野下,摄影这一艺术表现形式已经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既担负着传递信息的职责,又承担着多种功能,如寓教于乐,传递情感,设计表达等,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一直以来,摄影以直观易读性和客观真实性受到媒体和普通民众的追捧和喜爱。伴随着科技的进步,摄影作为一种艺术与技术共生的表达形式,在新媒体条件下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摄影的创作思路和衡量标准,同样需要人们深入探索。基于此,本文通过对摄影作品在当代艺术和新媒体环境下的多元化展示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旨在揭示新媒体时代摄影作品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探讨新媒体环境下摄影作品的意义表达和发展前景。

一、当代艺术与新媒体环境概述

(一)当代艺术的发展趋势及特点

当代艺术呈现出多元化、跨界化、开放性的发展潮流。一方面,多元化体现在艺术形式的丰富程度上。当代艺术不再拘泥于传统的绘画、雕塑等表达方式,而是涵盖了多种形式,包括数字艺术。这种多元化在丰富艺术表现方式的同时,也激发了艺术家的创造力,使其个人情感、社会观念得到更好的表达。另一方面,跨界是当代艺术的另一显著特征。艺术家往往将不同领域的元素进行融合,形成一种具有多元化表达方式的艺术作品。这种跨界在加深艺术品内涵的同时,也吸引了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促进艺术与其他领域的沟通与合作。当代艺术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开放性。艺术作品不再以单向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而是更加注重互动与共鸣。艺术家鼓励观众参与艺术创作和展示,打破了传统艺术作品与观众之间的隔阂,使艺术与生活更加贴近,社会性、参与性更强。

(二)新媒体环境对艺术创作与传播的影响

新媒体环境的兴起对艺术创作和传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新媒体技术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元化的表现手段。例如,数码摄影的后期处理更具灵活性,艺术家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处理,使其更富创造力和表现力。另一方面,新的媒介环境改变了艺术的传播方式,互联网的普及让艺术品更便捷地在全球范围内传播。通过互联网平台,观众可以随时随地欣赏到世界各地的艺术精品。同时,社交媒体的兴起也拉进了艺术家和观众之间的交流,让艺术作品的传播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展览和画廊,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实现更广泛的传播和分享。总的来看,新媒体环境的产生促使艺术家在艺术表现上不断开拓创新,既为艺术家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为当代艺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当代艺术与新媒体环境对摄影艺术创作产生的变革

(一)数字化沉浸式的交互体验

数字化沉浸式的交互体验是当代艺术与新媒体结合所带来的重要变革之一,其对环境摄影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数字化时代,虚拟现实技术与增强现实技术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创新的可能性,使得摄影作品不再局限于静态的表现形式,而是通过数字化媒介,呈现出一种更具交互性的体验,数字化为观众提供了身临其境的互动体验,使观众与作品的互动更加紧密。观众可以通过VR技术沉浸在作品营造的虚拟环境中,身临其境地与作品互动,这种互动不再局限于单纯地欣赏作品,而是能让观众直接参与到创作和演绎作品的过程中,从而在情感上激起更深层次的共鸣。例如,马特·科里肖举办了一个VR体验展,重现了塔尔博特(世界上最早的一批摄影师之一,对摄影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发明的卡罗照相法对英国早期摄影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其很早便开始进行光学研究,这在后期的摄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1839年的第一次摄影展览,参观人员通过佩戴虚拟现实头盔等VR设备,可以身临其境地看到、听到展览的内容,打破了传统展览的局限,带给观众全新的欣赏感受。

另外,数字化沉浸式的交互体验打破了传统摄影作品与观众单向交流的模式。传统摄影作品通常是静止地呈现内容,观众被动地欣赏。而数字化沉浸式的互动体验则能够让观众参与艺术创作,通过自身的行为和互动改变作品的展示形式,其行为也是艺术作品的一部分。例如,国际艺术团队teamLab在展览中,通过数字技术创作生成作品,当人们参与并与之互动时,作品就会发生各种变化,人们通过触摸不同的元素即可影响画面的视觉呈现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作品的艺术性是由观众亲身创造的。

(二)创作者和受众的“双重身份”

在当代艺术与新媒体的结合下,创作者与观众的身份实现了双重转换,而这一现象使过去摄影作品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相对稳定的关系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新媒体时代的突破在于从传统的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传播,这意味着在艺术创作中,每个个体都有成为创作者的可能。网络与手机的普及降低了摄影的“门槛”,使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创作者,人们可以通过手机或照相机拍下图片并即时发布到网络上,获得比传统媒体更高效快速的传播效应。这种“双重身份”的便捷性让创作者对观众的反馈和需求更为敏感,也更清楚自己的作品是怎样被别人接受、演绎的。例如,在2023年“云影像”大众手机摄影展中,主办方共收到两万多件作品,得益于“接地气”的主题和手机摄影的便捷,使其深受群众的关注与喜爱,该展览至今已连续举办11年。

(三)动静态影像的界限趋于模糊

当代艺术与新媒体的融合,使得动态与静态影像在环境摄影艺术创作中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传统的静态画面很难将创作者的心路历程以及所在意的渐进和显露状态完整地呈现出来,因此,艺术创作者寻求的方式是将静态变成动态。一种常见的方式是将静态作品转化为动态图像,例如,通过幻灯秀等方式,使作品的展示更加生动,更具有连贯性。同时,艺术创作者也倾向于通过不同媒介的呈现方式,将静态作品与影像结合起来,凸显作品的多维与深刻。另外,将摄影创作过程与成品进行展示,可以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作者的创作过程,同样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总之,当代艺术与新媒体环境的变化,促使动态与静态影像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创作者通过多样化的表现手段,能够以更立体的方式呈现作品。

三、新媒体环境下摄影作品的多元主题

(一)自然与人文的相融

在2021年BigPicture自然世界摄影大赛中,作品《Mon Cheri》以小水母为拍摄对象。一场风暴吸引了大群水母,并将大量垃圾带到巴克利港,作品中,小水母用它淡紫色的触手带走了一块废弃的塑料包装纸,这一画面诠释了垃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又如,在作品《冰川上的宝藏》(如图1)中,北极熊在即将消失的海冰上休憩,色彩绚丽的天空衬托着北极熊蜷缩的姿势,宁静祥和的氛围反衬出北极熊生存空间不断缩小的现状,直观地展现了气候变化对极地生态系统的影响。这种集自然与人文为一体的记录,不只是艺术上的杰作,更唤起了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

(二)抽象与几何特征构建

Filippo Drudi的作品《叉子》以抽象的方式向日常用品——叉子致敬(如图2),仰视的角度突出了叉子的蜿蜒、优雅和对称性,同时也暗示了它的威胁性和诱人性。杜鲁迪深入探究了叉子的几何特征,并将其表现为近乎抽象的形式。他通过这种抽象化的表现手法,对几何形态的探究和认识,展现了艺术创作者的独特视角。叉子在作品中的形态被放大、夸张,使观者对其特有的审美韵味和内涵有了更深刻地体悟。而Svetlana Smirnova的作品《原》(如图3)则通过将城市景观转化为抽象构图,在构建摄影作品的几何特征下,展现出深厚的内涵。通过游戏化、扁平化空间,将色彩与形状进行和谐对话。Smirnova的作品通过减少细节、强调观看者的影响力,并将观看者的内部对话从个人情感感知领域转移到更广泛的照片解读领域,在抽象和几何特征的建构下,呈现出深厚的意蕴,显示了摄影作品在当代艺术和新媒体环境下呈现出的多样化面貌。艺术创作者通过抽象的手法,表现出日常物品特有的审美内涵,同时引导观者感知和理解形态与色彩。这种抽象与几何特征建构下的深刻内涵,既丰富了摄影作品的表现形式,又拓宽了观者的艺术视野,提供了艺术与审美沟通的新的可能性。

(三)虚拟现实技术与摄影的碰撞

摄影与现代科技如虚拟现实技术(VR)的结合,为艺术创作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同时也为摄影作品的多元化展示带来了机遇,摄影作品与VR技术的碰撞不仅是技术与艺术的对话,更是传统与现代的交流融合。

VR技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来呈现摄影作品。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与之互动,通过VR技术沉浸在作品营造的虚拟环境中。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也让摄影作品呈现出更生动的效果,同时加深了观众与作品之间的情感联系。例如,一些摄影展览利用VR技术,将观众带入作品描绘的场景中,使其可以360度无拘无束地观看作品,而这种展示方式打破了传统展览的局限性,带给观众全新的欣赏感受。VR技术的应用使得摄影作品的展示方式更加多样化,但同时也可能削弱摄影作品本身的唯一性和真实性。在虚拟环境下,观众可能会忽略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和意蕴,转而将注意力集中在科技的奇思妙想上。因此,摄影艺术创作者在运用VR技术展示作品时,需要避免过度渲染技术而使作品失去其本来应有的韵味,同时,也要保持对作品本身核心价值和艺术表达的关注。此外,VR技术的运用也为摄影创作带来了新的思考和探索。艺术创作者可以通过VR技术创作出更具创新性和前瞻性的作品,打破传统摄影作品的局限性。例如,一些艺术创作者利用VR技术创作出交互式摄影作品,观众可以通过手势或声音与作品进行互动,从而深入探究作品所呈现的主题、意义等。

四、结语

本文探讨了摄影艺术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以及新媒体技术对摄影艺术的影响,从对自然人文的哲学思考,到抽象几何特征的深刻内涵,再到虚拟现实技术与摄影作品的摩擦碰撞,摄影作品呈现出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意义。但人们也应认识到,在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始终需要重视和坚守艺术的本质和价值。通过对摄影作品的深入思考和探索,在更好地理解和领略艺术魅力的同时,更好地应对新媒体时代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为新媒体时代人类文化的发展与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姜梦婕.新媒体时代摄影艺术的发展分析[J].旅游与摄影,2022(02):119-121.

[2]许亚.新媒体环境下摄影艺术的发展研究[J].牡丹,2021(16):193-194.

[3]周易.新媒体时代对摄影艺术发展的影响与发展研究[J].旅游与摄影,2021(12):112-113.

[4]何北,田恩学.新媒体时代摄影艺术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J].戏剧之家,2015(24):259.

[5]何帅森.新媒体视域下摄影艺术创作的变革与探索[J].中国文艺家,2020(12):151-152.

[6]周严.新媒体时代摄影艺术的发展[J].青年记者,2017(23):92-93.

[7]苏溯.当代艺术与新媒体环境中摄影作品的多元化展示[J].中国摄影家,2008(04):118-119.

[8]张善和.谈新媒体时代摄影艺术的发展[J].艺术品鉴,2020(02):296-297.

[9]郭杨.摄影艺术在新媒体中的互动运用与启示[J].传媒观察,2016(04):36-37.

(作者简介:刘晓叶,女,硕士研究生,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影视艺术学、新媒体)

(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