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背的诗

2024-09-26 00:00:00张佳玮
北方人(B版) 2024年9期

“这首诗全文背诵。”老师如是说。

年少时的自己叹了一口气,哭丧着脸,开始背这佶屈聱牙的诗句。

考完试就抛下了,这些诗句与“全等三角形”“现在完成时”“受力分析”等词语一起,被埋在心里某个地方了。

所以,读诗、背诗有什么用呢?

孩子总得接触最初的语言。当孩子们学会说“爸爸”“妈妈”“吃”“喝”之后,你希望他们最初接触的是什么句子?

或者说,如果可以选择,你希望自己年少时读到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小时候,记忆里的声音对精神世界是有影响的。诗歌,哪怕不明白意思,只是音韵,让孩子听着、学着、背着,都比读或背一些粗鄙的词句要好些。

何况,好诗歌都是音韵和谐、字句铿锵的,是千年以来语言的精粹。诗歌好就好在纯净。“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种句子的意思一读就能明白。

《诗经》中那些真情流露的句子,细看都如聊天一般,但文约意广。汉朝时,比如《古诗十九首》,大多是大白话。“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明白如话,不多修饰。

古诗的另一个特点是有画面感。读中国诗歌本身就是接受美学教育,其意蕴往往来自画面和唤起的感受,所以大家很喜欢讨论以情入景之类的,这是体验,是感受,与辞藻没有必然关系。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温庭筠最著名的那阕《菩萨蛮》,有绵密的意象陈列,有颜色和图案的交叠。运用形容词时着重色彩、质感,这就是一幅画: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有人说,诗歌的意蕴太深,怕少年听不懂,宁可求其次,听些简单的。其实如上所述,上古好诗都清澈通透。何况,按信息量来说,诗歌本来就是最言简义丰的。比如,描写大雪时,白居易的诗就简约多了: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简约,是简洁精约,需要极高的概括能力和感受能力。

将一首诗解读出几万字,是学者的事;读着赏玩,是普通人的权利。《诗经》中有很多诗歌都是在民间唱着玩儿的。宋朝时,晏殊写词是拿来牙板拍唱,喝酒时听的,多惬意。哪怕不理解,就当歌词唱,图个好听也好。

有一次,我与几位久别重逢的朋友在店里吃涮羊肉。因为到得晚,只有羊肉、萝卜和豆腐了,只好让店家不断上羊肉。吃到后来,夹起一片羊肉,入锅一涮一顿,蘸佐料后,立刻入口。好羊肉被水一涮,半熟半生,不脱羊肉质感,饱蘸佐料一嚼,立刻化了。这时来口白酒,甜辣弥喉,呼一口气都是冬天的味道。几个人都喝得开始傻笑,但总觉得还缺点儿什么。

这时,我们中间最年长的一位拿起筷子,开始敲空盘:“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于是大家一起跟着拍大腿:“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完事之后,大笑,笑到有个人从椅子上滑下去,坐在地上了,还在笑。后来大家都说,从来没有这么痛快过。年少时背一首千年前的诗,且能在背完十几年之后让我们重新寻回快感,多美妙。

我后来回想起来,发现我小时候的语文课本里,有一些诗至今熠熠生辉,这其中,有许多篇是老师要求我们背诵的。当时觉得佶屈聱牙,多年后会觉得,幸亏少年时背了。

所谓斯文、风度、诗情画意,少年时哪里能完全懂得?

“这首诗全文背诵。”老师如是说。

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暗号。老师简直就差告诉我:“那些不要求背的,其实你忘了也无所谓;这些要求背的,是我给你们挑的宝藏。你们现在不一定能懂,但它们太好了,我不能不告诉你们。”

那些诗会埋在心里某个地方,只有到适当的时候,火光一亮,才能明白其中的美妙——年纪越长,懂得越多。那些诗,那些画面和意境,你揣在心里,不一定知道有什么用,但比没有要强出许多。

我们有一辈子的时间去接触各色日常语言,熟悉网络用语,却只有那么一小段时光可以专注地朗诵母语中最简约、最美丽的句子,然后将这些画面记下来: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倚天屠龙记》里,张无忌离开冰火岛前,谢逊曾逼迫他背下许多武功要诀,还说“虽然你现在不懂,但先记着,将来总会懂的”。

许多东西记下来,就是在心里生了根。日后触景生情时,你总会懂的。

(摘自2024年第7期《读者·原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