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玉米病虫害防治关键技术

2024-09-26 00:00:00王州董振
果农之友 2024年9期

摘 要:水果玉米作为一种广受欢迎的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面临着多种病虫害的威胁。病虫害的存在不仅会影响水果玉米的产量和品质,严重时还会导致玉米的绝收。为了保障水果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必须加强对玉米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围绕水果玉米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关键技术展开讨论,旨在明确防治目标,分享个人对病虫害防治的看法,以期为广大种植户提供借鉴。

关键词:水果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

高陵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北部,地理位置优越,东接临潼,南连未央、灞桥,西临咸阳渭城、三原、泾阳,北靠阎良,总面积294千米2。气候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同时,高陵区的土壤条件多样,以淤土、娄土和潮土为主,适合种植各类农作物,特别是水果玉米。目前,高陵区水果玉米生产规模逐年扩大,产量稳步提高。在市场份额方面,高陵区鲜食玉米凭借其优良的品质和口感,逐渐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市场份额不断扩大。高陵区主要种植的水果玉米品种有粤甜415、八宝玉米、西星五彩鲜糯、甜彩糯9号(图1)、桃花雪等,这些品种具有果穗大小整齐、耐密、抗病、抗倒伏等特点,适合机械化收获。

1 水果玉米病虫害的发生原因

1.1 病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1.1.1 土壤中有大量病菌 土壤中的大量病菌会导致玉米染上丝黑穗病、根腐病、茎腐病、纹枯病等病害。

1.1.2 环境中有大量带病菌的玉米植株残体 近年来多地实行秸秆还田、秸秆综合利用,若大量含病菌的小麦或玉米秸秆残留田间并腐化,秸秆病菌超标,则会引起玉米的大斑病、小斑病、纹枯病、灰斑病、赤霉病、穗腐病等。

1.1.3 气流传入大量病菌 一些特殊的气候条件,可为病害提供有利传播环境,造成锈病及各种叶斑病等,如2017年低温高湿气候引发小麦条锈病。

1.2 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由于受气候变化和品种因素的影响及蚜虫的传播,玉米易受到虫害的侵袭。高陵区水果玉米的主要虫害包括玉米螟、黏虫、棉铃虫、草地贪夜蛾、双斑萤叶甲、蜗牛等。

2 明确防治目标

首要目标是减少水果玉米病虫害的发生,降低病虫害对鲜食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此,必须采取一系列综合防治措施,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以实现对水果玉米病虫害的全面控制。

3 综合防治要点

3.1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是水果玉米病虫害防治的基础。通过选用抗病虫品种、合理轮作、深耕细作、清除杂草等措施,增强玉米植株的抗性,降低病虫害发生率。此ivgaZwayI4GrcHWbwU8Rfe+etwd/RaKbup2axMLVX9s=外,合理施肥、灌溉等管理措施也有助于提高水果玉米的抗性。

3.2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有效的水果玉米病虫害防治手段。例如,利用天敌昆虫如赤眼蜂等控制蚜虫等害虫的种群数量;用化学农药来防止玉米螟或者其他害虫,会造成环境污染,可以在玉米螟的产卵期(玉米心叶被害后),在田间释放赤眼蜂(选择在晴天直接放置蜂卡),赤眼蜂是一种卵寄生性天敌,用它来防治玉米螟具有安全、无毒、无公害、效果好的特点。另外,可利用微生物制剂如Bt生物农药防治玉米螟等害虫。这些生物防治方法不仅能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还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1]。

3.3 化学防治

在必要时,需要借助化学防治手段来应对玉米病虫害。但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合理使用农药,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避免滥用和误用农药。同时,要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进行喷洒,确保农药的安全有效使用。

化学防治的合理使用:在病虫害严重且其他防治方法无效时,可合理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注意农药的轮换使用,避免病虫害产生抗药性。

3.4 病虫害监测预警

建立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定期对水果玉米田进行巡查,及时发现并处理病虫害问题。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趋势,制定针对性的防治策略。

4 水果玉米病害的防治技术

4.1 玉米纹枯病

玉米纹枯病主要由玉米白褐杆菌引起的一种病害,该病害主要危害叶鞘,其次为叶片、果穗及苞叶(图2)。

4.1.1 田间管理 选用抗病品种是预防纹枯病的主要措施之一,另外,可以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在作务方式上可以选择轮作或者间作,是控制该病害传播的有效途径。

4.1.2 化学防治 用7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喷雾防治纹枯病,也可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对病部喷雾或涂茎防治纹枯病。

4.2 玉米锈病

4.2.1 田间管理 用无病种子,不要连作,减少叶片湿度。玉米锈病发病后,杂草要及时铲除。杂草不仅可以作为侵染源,而且可以作为害虫的“温床”,因此必须及时铲除。

4.2.2 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用50%粉锈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3~5天喷洒1次;严重发病时用50%粉锈净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3~4天喷洒1次。

4.3 玉米大斑病

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危害叶鞘和苞叶(图3)。一般先从底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步向上扩展。发病初期可用施特灵水剂2500倍液喷雾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10天喷雾1次,连续防治2~3次;玉米大斑病田间病株率在3%~5%时,可用5%井冈霉素防控,每亩100~150毫升,一般间隔7~10天再用药防治1次,连喷2次,取得的防治效果最佳(图3)。

4.4 玉米小斑病

玉米小斑病属于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叶鞘和苞叶,严重会致使叶片干枯。

防治技术:选用抗病品种,及时清理侵染病源的病残株,减少田间的残留病原体数量。注意种植密度,中耕划锄,降低土壤湿度,做到提前预防。喷药防治应在抽雄前,每亩可用22%嘧菌戊唑醇悬浮剂50毫升,或40%唑醚戊唑醇悬浮剂20毫升,或50%多菌灵500倍液,对水30千克均匀喷施,隔7~10天喷药1次,连续3次,以有效预防玉米小斑病的发生蔓延。

4.5 花叶病毒病

该病发生后叶片出现斑驳、扭曲等症状。预防此病的关键是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同时避免在病毒高发期进行农事操作。可以使用克毒灵、病毒A、83增抗剂等抗病毒剂,大概每隔7天喷1次,效果较好,并且喷药时最好在药液中加入叶面肥,以促进植株的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帮助病株迅速复绿。

5 水果玉米虫害的防治技术

5.1 玉米螟

玉米螟是水果玉米上最常见的害虫,幼虫在玉米叶片上吃叶,破坏玉米的光合作用,导致叶片枯萎死亡,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图4)。

5.1.1 田间管理 合理调整密度,喷药前后灌水,增加土壤湿度,增强药液效果。及时清理病残茬和病虫源,减少虫口基数。

5.1.2 化学防治 幼虫大发生期每隔7~10天喷施1次50%氯氰菊酯乳油20倍液或40%双胞溴乙醇悬浮剂1500倍液或50%敌敌畏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用药量随季节和虫情适当增减。

5.2 玉米蚜虫

玉米蚜虫是水果玉米叶片上的寄生性昆虫,其不断吸食玉米叶片汁液,玉米叶片变色,导致叶片干枯死亡。

5.2.1 田间管理 提前根据气象预报,做好防治工作的准备。在有效防治期内发现有害生物危害,及时协调监测和动态防治。定期进行田间检查,发现有害生物及时处理。

5.2.2 化学防治 可用5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或50%乐果可湿性粉剂800~1500倍液。每15~20天喷施1次,连续防治2~3次。

5.3 玉米黏虫

玉米黏虫是水果玉米常见的害虫之一,暴发性、毁灭性极强,主要取食叶片,严重时可吃光玉米叶片,咬断玉米穗,造成严重减产。

防治方法:水果玉米在3~4片叶时适时定苗,留壮去弱,在玉米7~9片叶时及时追施氮肥,做好杂草清除工作,控制草荒;用25%灭幼脲悬浮剂对水均匀喷药防治;还可用90%敌百虫1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2000倍液、40%乐果乳油1500倍液喷雾。

5.4 草地贪夜蛾

一般防治草地贪夜蛾最有效的方法是使用频振诱杀式黑光灯和喷洒药剂。在虫口基数较小的地方,可用白僵菌、绿僵菌等生物制剂早期防治幼虫,然后用赤眼蜂等天敌进行防治;药剂防治:在玉米地草地贪夜蛾卵刚刚孵化成幼虫阶段可以使用2.5%溴氰菊酯乳油3000~4000倍溶液叶面喷雾[2]。

5.5 双斑萤叶甲

玉米双斑萤叶甲又称玉米双斑长足跗萤叶甲,成虫危害水果玉米叶片和雌穗。啃食水果玉米等作物叶肉,仅留表皮,抽雄后取食水果玉米花丝,而且影响水果玉米授粉,不利于光合作用;严重影响水果玉米的品质和产量。

防治方法:如果持续高温干旱,玉米红蜘蛛、玉米蚜虫将会不同程度发生危害,所以要一并喷药同时防治。建议用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或20%杀灭菊酯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3000倍液配5%吡虫啉乳油或10.5%阿维·哒螨灵乳油1500倍液混合喷雾。

水果玉米虫害的综合防治要点包括加强农业防治、推广生物防治以及合理使用化学防治手段。高陵区鲜食玉米病虫害防治关键技术需要综合运用农业生态调控、科学施肥、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确保水果玉米的健康生长和高产稳产。并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方案,确保防治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同时,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不断研发新的防治技术和手段,提高防治效果,为水果玉米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梁振敏. 水稻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应用[J]. 种子科技, 2024, 42(4):110-112.

[2] 程国平,王万军,杨正娟,等. 玉米新品种友玉988特征特性及轻简化栽培技术[J]. 安徽农学通报, 2020, 26(22):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