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树由于有顶端优势,枝条直立生长时,枝条中的养分优先供给顶部生长,营养生长占优势,枝条长势旺,养分积累少,成花能力弱,树体中顶端长势旺时,树势失衡,易出现上强下弱现象。如果上部枝量大时,会诱发树冠郁闭,影响树体通风透光条件,树冠内膛枝生长细弱,甚至枯死,结果部位外移,出现表面化结果现象,不利于产量形成。
树势中庸,枝条中用于营养树体和开花结果的营养分配均衡,保持通风透光条件良好是果树管理的主要目标,为了达到这一效果,人们在果树生产中采用多种措施,其中拉枝是最常见、效果最好的措施之一。
根据观察,果树枝条的开张角度与枝的长势、枝中的营养分配关系密切,一般枝条与母枝的夹角越小,枝条越直立生长,枝条的长势强旺,枝中积累的光合产物少,枝条生长消耗的营养多,成花能力低下,随着枝条与母枝的夹角增大,在一定范围内枝的长势会变缓,枝条生长消耗的营养减少,枝条中积累的光合产物增加,成花结果能力提高。人们利用这一原理,在生产中采用拉枝的方法,促进幼旺树成花结果,提高结果能力,这一措施广泛地应用于苹果(图1)、梨(图2)、大樱桃、桃、杏、核桃(图3)、花椒(图4)等果树中。
1 拉枝的作用
根据生产实践,果树生产中应用拉枝,具有以下多种作用:
1.1 改变枝的长势
直立枝条长势强旺,通过拉枝,拉大枝条与母枝的夹角,可有效地缓和枝条的长势,使枝势趋于中庸,在幼旺树生产中应用较多。
1.2 促进成花
果树的成花能力与枝条中光合产物的分配有很大的关系,枝条夹角小时,枝条中的光合产物运送到根系的途径畅通,运送到根系的光合产物多,根系合成营养的原料充足,合成的有机营养多,有机营养多时对地上部的促进作用明显,枝条长得快,长得长,成花能力低下;而拉枝后,枝势变得平缓,运送到根部的光合产物减少,根系合成有机营养的量减少,有机营养减少后,对地上部的促进作用减缓,枝条停长早,枝条粗壮,会增强成花能力,进而提高树体结实能力。
1.3 改善树体通风透光条件
果树自然生长时,树姿多抱合,树冠内膛进光量少,光照不足,枝条生长受限。在弱光条件下,枝条生长细弱,大多会变成寄生性消耗枝,没有成花能力。核果类果树及花椒等喜光性果树在光照弱的情况下,内膛枝易枯死,失去结果能力,通风透光不良是果树低产低效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拉枝,可有效地打开光路,增加树冠内膛的进光量,促进内膛枝充实健壮,提高内膛枝成花结果能力,因此拉枝是促进果树优质高产的关键措施之一。
1.4 控制树冠,防止果园郁闭
果园是单株果树的集群,单株果树的生长应以不相互影响为原则,如果放任生长,树冠扩张过快,树冠过大,会过早出现株间交接现象,导致果园整体光照恶化,影响生长结果。适时进行拉枝,可减缓枝条的加长生长,将树冠控制在一定范围,延缓树冠交接的出现,保持果园整体通风透光良好。
2 果树拉枝管理中易出现的问题
拉枝在果树生产中有许多好处,在果树生产中大量应用,但在应用时操作不规范,存在不少问题,严重影响拉枝的效果。根据生产调查,果树拉枝时存在的突出问题有:
2.1 拉枝时间不当,冒条严重
拉枝作业时间性强,拉枝时间不当,不但不会产生好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会影响枝条生长结果。
拉枝是通过改变枝条的生长方向,将顶端优势减缓,把枝条中向顶端运送的营养分散到枝条中后部芽体中,促进芽子充实,提高芽体质量,增强成花结果能力,这种措施应用的时效性强。根据生产实践,在夏秋季新梢停止生长后应用效果好,夏季拉枝后,成花数量多,促花效果明显,秋季拉枝后,可促进花芽饱满,枝势易稳定,冒条少。但在生产中,有的果农不是按照枝条生长规律进行拉枝,而是根据农活的闲忙确定拉枝时间,在冬春季休眠期大量进行拉枝,拉后出现大量冒条,冒条生长会消耗大量树体营养,加剧光照恶化,害处多多。
2.2 拉枝时对树种、品种的特性考虑较少,拉后会导致树势急剧衰弱
树种不同、品种不一样,枝的长势强弱差别较大。长势旺的品种,拉枝角度宜大,而萌芽率高、成枝力弱的树种和品种,枝势易衰弱,拉枝角度宜小,如果拉枝角度过大,会加速枝势和树势的衰弱,影响生长结果。
2.3 拉枝与种植密度和培养树形不配套,给后期管理带来困难
不同种植密度、不同树形中,枝条的延伸角度各异,如生产中应用最广泛的纺锤形,根据种植密度不同,生产中有用改良纺锤形的、有用自由纺锤形的、有用细长纺锤形的,由于不同纺锤形中央领导干上分布的枝数量多少不一、树冠空间大小不等,枝的延伸角度不同。生产中多数果农对此兼顾不到,拉枝角度过大过小,都会给后期管理带来困难。
2.4 拉枝过迟,枝长的过大,拉后枝条间交接严重
在果树栽培管理中,树冠控制是主要内容之一,特别是在密植栽培中,由于单株生长空间小,易出现树冠交接现象。树冠交接对生产危害大,生产中有的果园来不及在幼树期进行拉枝管理,将枝放的过大,拉后没有空间,枝间相互交接,光照恶化,这是密植园种植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2.5 拉枝方法不当,效果差
根据调查,在果树生产中拉枝时方法千差万别,有的做法严重影响拉枝效果,主要表现如下:
2.5.1 弯弓射箭 拉枝的作用之一是分散顶端优势,如果将枝拉成弓形,则起不到这一作用,在弓背部位的芽体会萌发,优势会转移到弓背芽体上,刺激弓背芽体萌发的枝旺盛生长,难以起到缓和枝势的作用。
2.5.2 伤枝拉枝 长势强旺的粗壮枝,拉枝难度较大,生产中有的果农采用锯虎口、连三锯、多边锯的方法拉枝,据观察,这种方法弊大于利,应用不当会严重削弱枝势,伤口保护不力,会出现枝条枯死现象。
2.5.3 拉枝角度过大,加剧光照恶化 调查发现,生产中有些果树枝条拉枝角度大于150°,造成树冠下部郁闭,光照恶化。
2.5.4 多枝捆一起拉,枝条报废 有的果农图省事,在拉枝时,将多个枝条捆绑在一起进行拉枝,在解绑后,枝条相互干扰、通透性差,导致部分枝条报废。
2.5.5 解绑不及时,拉枝绳勒伤严重 有的果农在拉枝时,拉枝绳打成死结,长时间不解绑,勒伤严重,有的会造成严重的绞缢。
3 拉枝注意事项
拉枝是果树生长季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根据拉枝操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拉枝实践经验,要取得好的拉枝效果,需注意以下事项:
3.1 适期拉枝
拉枝的目的主要是缓和枝势,促进成花,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和控制树冠。拉枝应以6月份和9—10月份为主,以促进成花为目的。拉枝主要在6月份花芽分化之前进行,以有效增加成花数量和提高质量,拉的早了易冒条,拉得迟了花的数量已确定,仅可增加花芽的饱满程度,提高花芽质量;以改善树体通风透光和控冠为目的的拉枝,可在9—10月份进行,以减少拉枝后枝上出现冒条,尽可能避免在休眠期进行拉枝。
3.2 拉枝时应充分考虑树种、品种特性
不同树种、品种的生长习性差异较大。一般萌芽率高、成枝力弱的品种,易成花,进入结果期早,结果之后树势易衰弱;防止树势衰弱是生产中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拉枝时角度不宜过大,要始终保持枝头上翘,以维持较强的树势和枝势,提高结实能力。萌芽率低、成枝力强的品种,成花较难,进入结果期晚,生产中要注意早拉枝,以缓和枝势和树势,拉枝角度宜大,可在栽植后第二年,将辅养枝拉平或拉下垂,促进成花结果,提高结实能力。
3.3 拉枝时应充分考虑种植密度和树形
种植密度直接决定了冠幅的大小,一般栽植越密,单株占有的空间越小,拉枝应越早进行。一般树体中枝的长度应控制在株距的1/2以内,应在枝长接近株距的1/3左右时,及时拉枝开角,控制枝的长势和树冠大小,一般枝角度拉开后,即可成花结果,结果之后,可分流枝条中的养分,枝条的生长速度就变缓,便于树冠控制。
树形不同,中央领导干上分布的枝数量不同,一般中央领导干上分布的枝越稀,则枝的生存空间越大,适当迟拉枝,利用枝条直立生长的优势,加速枝条的生长,以充分占领空间,形成充足的光合面积,增加光合产物积累,促进产量提高。而在中央领导干上分枝密的情况下,单枝的生存空间较小,拉枝应及早进行,防止枝长的过粗过大,拉枝后出现越界生长,相邻枝间出现交叉,导致光照恶化。一般枝的稀密决定枝开张角度的大小,一般枝越密,枝条的开张角度应越大,如在改良纺锤形树体中央领导干上的分枝大多保持90°左右的角度延伸,而在细长纺锤形树形中,中央领导干上的分枝的延伸角度大多在110°~130°。
3.4 拉枝的方法要正确
拉枝时尽量避免造伤拉枝,对较粗、生长直立的枝,在拉枝时可一手握枝基部固定,另一手握枝中部,反复的将枝向前后左右推动摇摆,将基部揉软,然后将枝拉至所需角度,用拉枝绳固定;绑拉枝绳时坚持“一枝一绳”的原则,以确定所拉枝方位和角度达到最佳状态,取得好的拉枝效果;绑拉枝绳时,注意绑成活扣,防止勒伤;结果枝也可用吊装土塑料袋或泥球的方法,培养下垂结果枝;所拉枝在枝势固定后,要及时解除绑绳,防止出现绞缢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