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档案学;经典著作;学术评论;评价指标;学术内容;学术形态;学术效果;影响因子
1 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档案学学者们关注和研究档案学术评价问题的不断深入,普遍沿袭着某种被默认的评价指标而形成评价结果。然而,这些评价指标并非体系性的,且存在一定片面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做好某个问题的研究,掌握科学的工具和方法十分重要。在此学术背景下,胡鸿杰教授主持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档案学经典著作评价研究”,2021年7月31日,该成果成功地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优秀鉴定等级结项,随之《档案学经典著作评价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23年9月出版,凡42.5万字)一书问世。该书以严谨精练的语言、朴实的笔法,紧紧围绕档案学术评价这一主题,勇于承担历史责任,分析以往国内图书评价存在的偏差,构建了完整的档案学经典著作评价模型,并运用此模型科学地评价系列档案学经典著作,旨在实现对档案学术理论阐释与重构这一终极功能,对于档案学者解读和评价档案学经典著作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2 《档案学经典著作评价研究》一书的主要内容
全书章节内容层次清晰,充分体现了缜密的逻辑思维过程,共分为上编、下编、附录和后记4个部分。
(1)上编共三章内容,聚焦于档案学术理论的重构与评论,强调了学术评论在档案学术理论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分析了档案学术评论的发展现状、功能与价值。学术评论不仅仅是对已有理论的阐释,更是一种重构过程,即在充分理解现有理论的基础上,按照学科的发展脉络重新组织学科体系,构建新的档案学经典著作评价模型。
(2)下编为通论,共六章内容,分别对《档案学经典著作》[1]一至六卷的内容按照本书概况、形式评价、内容评价、效用评价4个维度逐个剖析评价,对30部经典著作在档案学领域的学术价值、理论贡献和实践指导意义做了全面梳理和深入评析。这是对这一系列著作在档案学领域中的全面肯定和高度评价,展示了档案学发展的丰硕成果。这些具体的评价不仅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每一卷的特色和价值,也为后续的档案学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3)附录部分则补充了档案学的部分阶段性成果、经典著作漏排的其他代表性文章。展开谈了作者对于我国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现状与发展的看法,应及时反思引发档案学基础理论存在的问题的多维因素,运用科学方法的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才会出现神形兼备的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回顾与展望了档案学研究的70年历程,从档案的内容、载体与管理3条路径探讨档案学术的源流,对于位于十字街头的档案学科来说,要构建自己的思想理论体系,走出适合档案学发展的独特道路。此外,作者对于第六卷漏排部分也做了补充和延伸,按照档案工作流程论述了档案工作者对档案的伦理保护职责,还要确保档案工作的精确程度要随环境而变化,讲述了档案工作者与行政管理人员、历史学家在工作事务上职责与职位的差异。
(4)后记中讲了项目的运作过程和经典丛书的选择和编辑标准。包括项目组建“档案职业与学术评价中心”、开展专题调查研究和保护《档案学经典著作》知识产权等内容,旨在克服以往社科基金项目的工作中“重申报、轻完成”等问题。并着重对《档案学经典著作》的佚文进行了分析,即编辑过程中删除的部分、出版过程中遗漏的部分,有针对性地解释了一些作者质疑自己或者自己偶像的作品++bmZMp8SD60DXvnt95prw==没有被收录到《档案学经典著作》的基本原因。
3 《档案学经典著作评价研究》一书的特色所在
3.1 善用图表和模型辅助阐释论点。共21个图表和模型贯穿于该书的上编与下编各部分的论述。这些图表和模型简明扼要地揭示了文献检索数据、著作评价体系各方面要素体系、著作选题调查结果、国内外经典著作评价数量、要素三维关系、学术授信评价模型、经典著作评价矩阵等信息,帮助读者更直观、高效地理解作者的论述指向和结论。这使得复杂的理论和数据变得易懂易接受,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档案学术评论的相关内容,这种论述方式不仅提高了读者的阅读体验,还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3.2 从抽象模型的构建到具体的实践应用。该书的上编聚焦于对经典著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铺垫和理论阐释,对于档案学术评价的要素,不只是停留在对评价的主体、客体、中介和受众等要素的认识层面,也没有局限于当前档案学界对于档案学术评价的一些关于概念、原则及标准等基本性问题研究,而是持续关注档案学科的发展状况和学者的成熟度,旨在更深层地厘清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构建一个内外双循环的学术评价要素作用结构模型。
下编则针对30部档案学经典著作逐一运用该模型从三个维度进行具体评价。比如第四章第三节对胡鸿杰教授一书《化腐朽为神奇——中国档案学评析》的评价,首先捋清本书概况,介绍作者情况、内容摘要;其次从著作版本、出版方声誉、学术著作定价三方面进行形式评价;再次从选题的创新程度、理论的价值与学科地位、同行评议的结果、语言风格、作者的影响力五方面开展内容评价;最后通过在中国知网引文数据库获取的该著作的施引人数及施引次数进行该著作的效用评价。在实践中应用该书提出的著作评价指标模型能够更有效地分析某著作的学术价值及影响力。
3.3 多层面引用和剖析观点。作者广泛引用档案学及文献学学科不同学者的观点,例如在论述核心期刊的诞生时引用到著名文献学家布拉德福(Bradford)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描述文献分散规律的经验定律,再如“影响因子之父”加菲尔德(Garfield)出版的SCI报告,及在此基础上整合处理得到的JCR报告,分析它们作为评价期刊优劣的指标是否具有合理性的问题。此外,该书在分析档案学术主体与档案学术评价中介的关系时,作者从哲学层面理解这对关系中档案学术评价主体是根据档案学术评价客体和受众的实际状况来选择档案学术评价中介是存在合理性的。在该模型中,作者还从数学层面类比分析档案学术评价受众这一中心要素,将位于三角形内部的圆与三角形的边可以存在的三种关系——相切、相交、相离,类比为档案学术评价受众与档案学术评价主体和客体、档案学术评价中介和主体、档案学术评价客体和中介等关系中的任何一条边相切来说明这一对关系是否基本契合了档案学术评价受众的需求,使读者对于观点的理解更灵活生动。
3.4 经典评价项目的运作有条不紊。该项目组自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起就将工作重心始终落实到如何更好地完成“档案学经典著作评价研究”这一课题上。
首先,项目组专门建立“档案职业与学术评价中心”,为经典评价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其次,项目组成员有序地开展专题调查研究,前往多所高校和机构进行调研和交流,取得了一定的支持和认可,为大规模开展经典评估工作奠定基础。
再次,在经典著作的选择上,兼顾了学术著作在内容、形态和效果3个方面的状态分别做细化和论证,且参照国家社会学科成果库的收录要求,丛书的收录对作者的数量进行了限制,一般为单作者,还强调说明了对于中国大陆无法归入学史和学论内容的学术著作暂时也没有设置特定的卷次。
最后,该项目组在选择经典丛书时保证了严肃性,在2018年底和2019年3月分别获得了国家版权局认证和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商标注册证,做到了最大限度地排除了可能的干扰因素。截至2020年12月,课题组按照各自分工有条不紊地完成了该项目的全部内容,并最终以优秀鉴定等级结项。
3.5 语言风格严谨通俗。该书在语言风格上十分严谨、凝练,且条理清晰、内容丰富,在论述过程中运用大量的文献资料和较多的图表辅助所要表达的内容,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作者是档案学专业出身,大学毕业后便供职于国家机关、高校。在他的学术研究过程中,由于受到实证主义史学的影响,逐渐养成严谨朴实之风,不会轻易发表言论或评议,即使偶尔所做的一些评论,也很少借题发挥,基本保持其“学院派”的一贯风格。
4 《档案学经典著作评价研究》一书的学术价值
4.1 为档案学经典著作评价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该书构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兼顾内容、形态和效果的三维评价指标体系,为档案学经典著作评价问题给出了全面的评价方法。
(1)学术内容评价指标要素中,选题的创新程度表现在著作原创内容与借鉴其他科研成果比例的合理性,作者通过分析全球科研形势的变化趋势,认为目前我国的科研水平在整体上有向好的趋势。理论的价值与学科的地位指某一著作在选题具有创新性的基础上,是否处于理论源泉或衍生理论的地位,居于什么样的理论层次。作者的影响力也就是学术著作的作者在档案学科中的知名度与在学术圈中的影响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学术著作的专业水平和认可度。同行评议里的“同行”强调是一个群体,而非个别,要通过设置一套合理的运作机制,保证建立一个集合同行内学术地位高、专业水平高、认真负责的优质专家的库。语言文字的规范程度要求语言文字表达流畅、读者阅读体验舒适,作品的整体结构、逻辑思维等是一部经典档案学著作的基础因素。
(2)学术形态评价指标中,就学术著作的版本的问题,作者认为一部经典的学术著作被传抄、印刷、翻译或以其他形式传播频率越高,学术影响力持续时间越长,说明这部著作越具有理论价值,越代表学科地位。作者认为经典学术著作的出版时间不应少于十年,应该随着学科的发展能够经得住时间的检验。出版方的声誉代表指著作的出版单位在学科专业主管部门中的认定的层级,被社会公众认知与接纳的水平,读者的口碑与社会影响力。例如中华书局、人民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等,一般会被认为是信誉度较高的出版单位。学术著作的定价上,一部称得上经典学术著作的性价比应该与该学术著作的学术尊严相匹配,这一测评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读者对该著作的认可程度,也是作为读者对该著作学术价值的判断标准之一。此外,装帧印刷水平,出版物的设计与印刷必须遵循《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的相关要求,符合基本的图书出版规定,甚至应高于其相关规定。
(3)关于学术效果评价指标强调了图书发行量与借阅量,能够反映读者对著作的认可度和传播度。另外,数字出版物的迅速发行,也为著作的借阅与传播提供了新渠道,从数字出版物的平台上获取信息和数据可以作为档案学经典著作评价的重要标准。
评定著作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一般通过一些综合性奖项与专业性奖项评审结果和报告展现出来,将档案学术理论渗透到实际的档案工作中去,为档案事业的发展注入持续性发展动力。引用率在以往被普遍认为是最具说服力的评价指标之一,但在该书的评价模型中,认为档案学术著作的引用率应该是学术著作内容、形式和效果的综合水平和具体情况,而非单指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与被引次数。
4.2 在纠正偏差的前提下建立新的档案学术评论典范。该书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学科背景下重温珍贵的学术遗产,反思以往对著作评价的片面和误区,以解决当前面临的学术问题,建立新的学术典范。
(1)认识并总结了当前学术界的一些颠覆人们常识的现象。比如,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核心期刊”说。核心期刊被认为是学术期刊中专业水准较高的刊物已经成为共识,普遍成了学术界衡量某一学术成果的未成文的评价标准,成为学术界纷纷追捧的对象。“在许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甚至出版系统,核心期刊的发文数量几乎成为考核、评估的基本指标。在年度考评、晋升职称、评优获奖以及考研答辩、学位点申报、科研质量检测等方面,都以论文发表的刊物级别、数量排序评定,只有在被各自单位所认定的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才可以作为以上活动的依据。”[2]但事实上,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文章不一定是该学术领域的代表作,也不一定每篇都是优质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归根结底是管理层的懒政问题,学术期刊的专业水平评价标准正因被各级管理者认可才得以传播,尤其是在对高校师生和科研人员的考核工作中,论文数量与质量是重点的考核项目之一,如此一来,便会增强核心期刊或评价报告这个概念的普遍认可性。档案专业主管机关发布或推荐的评价榜单就会成为学者们追捧的目标。再例如,书中写到另一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影响因子”说。影响因子可以说是助推核心期刊学术地位不断巩固的一大重要因素。期刊引证报告(JCR报告)是基于对SCI的引用索引数据及信息整合与分析处理的结果,SCI期刊的影响因子排名发布在期刊引证报告中,后来此排名逐渐成为学界评价期刊文章质量高低的依据。自从SCI这个概念被提出以来,著名社会学家默顿就表示它作为期刊文章质量的主要衡量标准可能将使学术风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损害,但如今这些令人担忧的假设变成了不易改变的现实,SCI、CSSCI和影响因子等这些辅助评判手段已经成为学者们认可并追求的目标。
(2)该书还系统总结了目前图书评价存在的问题,虽然这些问题的存在还没有达成学界共识,但择其要者总结了四点,包括CNKI、超星数字图书馆等数据库存在差异,各级管理者发布学术评价榜单的介入,单一量化指标评价,同行评议专业素质参差的不确定性因素。
因此,鉴于以上图书评价的现状,该书作者团队以《档案学经典著作》的六卷内容为分析蓝本,正本清源,寻求专家意见,修正各项评价指标,运用一种全新、全面且多元化的档案学著作评价标准体系将丛书所收录的30部作品置于经典的眼光下审视其学术著作,纠正当前学术界关于定义经典著作的认知偏差,力求建立新的档案学术评论典范,促成档案科学研究风气的健康发展。
4.3 丰富和深化档案学研究成果。档案学每年出版的高质量档案学专著可谓凤毛麟角,专门深入研究档案学经典著作评价问题的专著更是前所未有。该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立足于当下的学术轨迹,为我们呈现了有关档案学经典著作评价问题研究的丰厚成果。不仅涵盖了档案学术评论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还逐一评价了19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10年代31位作者的30部作品,内容涵盖1949年之前的“十三本旧著”、我国台湾地区的代表作、中国大陆的“学史”和“学论”部分,以及欧美档案学的早期著作,提供了评价模型应用于实践的具体案例,为档案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和研究参考,有助于推动档案学研究的深入发展。该著作对于推动档案学术评价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适合档案学相关研究者阅读和学习,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其他学科的学术评价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5 结语
总之,《档案学经典著作评价研究》一书内容层次清晰,观点鲜明,论述角度多维,有充分的实例应用,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该书提出的体系化档案学经典著作评价指标模型。作为《档案学经典著作》(丛书)的“导读”,该书以“经典”的眼光回顾档案学的发展历史、以“科学”的视角评价档案学的理论成就,不仅是作为学术研究本身持续推进,还为之后更多学者开展档案学著作的科学评价研究提供了更为完善可行的指标体系,具有非常强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意义,不仅可以引导档案学术规范在正确的轨道上不断前行,而且对其他学科的研究也具有借鉴价值。无论是对于档案学研究者还是实践工作者来说,都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佳作。同时,此书还比较适合档案学专业的主文献课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