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上海市静安区围绕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专业化、国际化,探索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全域协同统筹机制、全员覆盖赋能机制、全链激活激励机制、全心厚植涵养机制(统称“四全”机制),以“四全”机制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推动志愿服务组织动员更加高效、供需对接更加精准、队伍组织更具活力、阵地覆盖更加广泛、支持保障更加有力、文化宣传更加显著。
全域协同:建立“一呼百应风雷动”的统筹机制
设置“双会齐驱”工作架构。区层面建立志愿服务工作联席会议,牵头各有关行业部门、群团组织、街镇等成员单位,定期进行工作交流、协商议事、专题调研,每季度开展工作例会、年度工作总结、不定期专题培训,形成左右联动、上下贯通的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如,聚焦垃圾分类主题,联动区绿化市容局每月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志愿者主题宣传日活动。各条线、部门建立各具特色的专业志愿服务品牌和志愿服务团队,比如在卫生系统,华东医院宏恩健康讲堂专业医疗志愿者队伍为医院和周边社区提供健康宣讲、转诊等服务,华山医院援外医疗志愿者团队赴巴基斯坦等国开展消杀防疫、健康讲座等服务。其他专业志愿服务还有区建管委的清清护河队、区消防支队的“火焰蓝”志愿服务队、区纪委的“清风侠”志愿服务队、区法院的“小法锤”志愿服务队等。发挥区志愿者协会统筹协调的平台功能,推动协会实体化、专业化、社会化运作,充分彰显对企业、社会组织、慈善资源等社会力量的组织动员优势。目前,志愿者协会有会员184个,其中单位会员70家。
构建三级多元阵地体系。全区构建了区志愿服务指导中心-社区志愿服务中心-居民区学雷锋志愿工作站三级志愿服务枢纽阵地和工作架构,以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方式来保障区、街镇层面志愿服务中心专业化、品牌化运营。居民区学雷锋志愿工作站共有264个,各街镇社区志愿服务中心日常指导、联络、服务志愿服务团队1001个。同时面向全社会各类主体建设特色站点、流动站点,创建市级志愿者服务基地21家、区级志愿者服务基地109家,保障志愿服务项目承接落地。
延伸社会领域动员体系。注重将志愿服务与“两企三新”工作相结合,充分发动社会各类人群广泛参与志愿服务关爱行动。依托南京西路友好型商圈建设,在典型楼宇、沿街商铺布局志愿服务站点、输入志愿服务项目,并引导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参与“邻里守望”“明厨亮灶”等志愿服务项目。如,携手区市场监管局开展“世界食品安全日”主题活动,建立食品安全监督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推动外卖小哥参与“明厨亮灶”工作,已在市北高新园区试点推进。
全员覆盖:生成“问渠那得清如许”的赋能机制
区街一体共促。区层面发布《静安区社区志愿服务团队管理建设的工作方案》和《社区志愿服务团队建设参照模板》,规范志愿者队伍建设,指导街道社区凝聚志愿力量,合理设置志愿服务岗位,形成符合社区实际的志愿服务工作机制。以上海志愿者网为依托,引导规范志愿者招募注册、资格审核、培训管理、服务记录、证明出具工作。截至2024年6月,静安区上海志愿者网实名注册志愿者24.6万人,累计志愿服务项目16540个。定期组织志愿服务培训,每月进行培训配送、每季度开展专题例会、每半年开展一次专题调研、每年开展一次全区大型培训。街镇层面持续指导街镇志愿服务中心建设,发挥街镇中心项目孵化、供需对接、专业培训等方面功能,持续提升志愿者骨干和志愿服务团队的专业服务能力。
政社协作共建。静安区除依托政府资源加强规范建设、能力提升,还打通外部支持系统,多方链接资源供给渠道。与上海市慈善基金会静安代表处联合开展区“慈善之星”评选,通过荣誉选树、项目资助,发现、鼓励一批热衷于志愿服务的外资企业、外籍人士,促进区域内社会组织外向型交流、跨国从事志愿服务活动。如,多特瑞(上海)商贸有限公司成立了携手关爱基金,长期开展“护星行动-儿童自闭症项目”,志愿服务3300名自闭症儿童。利用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区外商投资协会、区商联会等机构联合发起公益创投专项基金,链接外资企业资源支持公益组织开展专业化、可持续的志愿服务项目,培育扶持了如“众谷公益”等优秀社会组织,走出上海、走出国门,通过“爱传递再生电脑教室项目”,向世界传递中国志愿服务的声音。
内外兼修共赢。静安区发挥区域内枢纽型、支持性社会组织的组织资源、专业优势,为志愿服务持续输送项目、资金、人才、技能等关键资源要素,引进“外援”,提升志愿服务组织“内功”。区社会组织联合会通过搭建志愿服务类社会组织资源平台,开展志愿服务人才梯队培养、为志愿服务类组织排忧解难等活动,助力志愿服务类社会组织向精细化、专业化发展。同时开设“社会组织赛道”,面向全区各志愿服务机构,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和学雷锋志愿服务项目申报,累计资助49个志愿服务项目,涉及资金113.5万元。
静安区社会工作者协会以专业社会工作赋能志愿服务,通过社会工作三实基地,为志愿服务机构引入专业社工岗位,承担志愿服务项目管理、志愿者督导、培训、公益服务等相关工作,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引领作用。
全链激活:打造“功不唐捐玉汝成”的保障机制
做实制度保障。为保障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提升志愿服务的社会认同,区层面制定了《静安区学雷锋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激励嘉许实施办法(试行)》,形成评选表彰、宣传激励、信用激励、关爱帮扶、保险保障、礼遇优待、项目资助“七位一体”的激励嘉许机制。近年来,培育选树一批有特色、有代表、有影响力的志愿服务先进典型,营造出浓厚的志愿服务氛围。迄今为止,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评选中,静安区共推选曹鹏、张玉霞等最美志愿者6人,“爱在临别时分”临终关怀项目等最佳志愿服务项目4个,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明灯”志愿者服务团队等最佳志愿服务组织4个,静安寺街道、大宁路街道等最美志愿服务社区5个。
做活积分兑换。经寻求多方合作,共享志愿服务平台数据,建立线上线下协同试点“时间银行”积分兑换机制。与上海谦文文化公司合作,开发积分兑换小程序,并在主要商圈投放实体积分兑换机,实现志愿服务报名参与、注册认证、时长记录、培训管理、激励回馈等全链条闭环管理。鼓励各街镇积极探索,取得激励回馈典型经验。如,大宁路街道探索实施了“志愿者服务包”积分兑换服务体系,彭浦新村街道依托“随申办”开发“彭福卡”志愿服务激励程序。通过线上线下宣传推行志愿者星级认证,鼓励“上海志愿者”累计志愿服务时长100小时的区内志愿者开展星级认证,并积极推动星级志愿者礼遇计划。截至2023年12月底,全区共认证星级志愿者5236名,占注册志愿者比例超2%。
做细关爱保险。强化保险礼遇保障,为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受伤的志愿者办理中国人寿“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每季度为因病致困的志愿者申请“关爱好心人基金”。结合冬送暖夏送凉活动,组织各街镇对各级志愿者开展慰问礼遇活动。
全心厚植:形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涵养机制
紧扣节点扩大显示度。志愿服务文化展示紧扣重大时间节点,开展集中宣传展示等品牌特色主题活动。每年围绕3·5学雷锋、国际博物馆日、12·5国际志愿者日、迎进博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志愿服务和便民服务活动,弘扬志愿文化。今年与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合作开展了“GO! TO 辅德里”“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活动。
深耕特色提升浸润度。充分利用静安会展、赛事汇聚的优势,打响上海书展“书香静安”志愿服务品牌,与重大体育赛事、文旅品牌项目相结合,创新开展“苏河湾”上海桨板公开赛志愿服务、上海赛艇公开赛志愿服务活动,探索打造新的志愿服务品牌IP。
多媒融合彰显美誉度。借助“一微一网一端”线上平台,以及闸北公园雷锋广场、各街镇志愿服务中心线下阵地,持续宣传志愿服务典型事迹、先进人物及特色项目,多维度展示志愿文化、志愿风采。与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联动巡回开展“党章流动教室”街镇(社区)活动,将红色文化与志愿文化相结合,在基层一线厚植涵养志愿服务精神。
(责任编辑:魏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