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出特色 “讲”到深处 “声”入人心
龙口市着眼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首要任务,整合宣讲资源力量,精心探索宣讲模式,推动理论宣讲在基层“宣”出特色、“讲”到深处、“声”入人心,经验做法3次荣登《人民日报》头版,央视等中央媒体多次给予报道。在全国率先推出的“习语润心”百姓宣讲志愿服务项目,获山东省“五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习语润心”百姓宣讲志愿服务队获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等荣誉。
拓宽遴选路径,深化宣讲人才工程。扩展推荐选拔渠道。通过“赛场选马”“活动选马”“评比选马”形式,把在文艺展演、大型活动、典型选树中“政治思想好、知识储备好、宣讲服务好、示范带头好、社会影响好”的人员,及时吸收到基层宣讲员队伍,一批批基层理论轻骑兵脱颖而出。扩充宣讲队伍规模。每年遴选不少于30名优质讲师,组建县级“习语润心”百姓宣讲志愿服务队,全市14个乡镇各组建不少于10名宣讲骨干的“乡镇分团”;全县499个村(社区)各组建不少于3名宣讲员的“百姓宣讲小分队”;同步组建先锋模范宣讲团、红色宣讲团、国防教育宣讲团、“五老”宣讲团、青年宣讲团等N支宣讲小分队,变“散兵”为“集团军”,构建覆盖全县各级理论宣讲队伍体系,全县专兼职宣讲员超1万人。扩容嘉奖奖励内容。完善宣讲员星级评定和嘉许礼遇制度,精确量化宣讲员宣讲时长,从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兑现“双重奖励”,优选推荐骨干宣讲员参评各级先进典型,实现“有为者有荣”,涌现出一批在山东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明星宣讲员。如80岁高龄的五星级宣讲员韩思惠,编写讲稿90余万字,赴山东省16个县市区、龙口市各部门巡讲1200余场,被群众亲切地称为“爱心奶奶”。
推动体制创新,深化宣讲惠民工程。推动阵地更新,让群众听得见。搭建“实境课堂”,充分利用本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员教育基地,通过现场“沉浸式宣讲”,让革命历史重现;运用“现场行进式宣讲+扫码云端听讲”形式,让受众在身临其境中接受理论滋养。搭建流动课堂,把课堂搬进广场树下、小区院坝,开展小型化、院落式宣讲,变群众被动听理论为理论主动走向群众。搭建云端课堂,借力“学习强国”平台、县融媒矩阵、县域公屏,实现“线上+线下”立体传播,让理论宣讲“触手可及、点开即看”。推动语言更新,让群众听得懂。统筹理论政策、先模典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科普及等宣讲分队力量,组建理论宣讲进农村工作联盟,开设“炕头学堂”“庭院课堂”“道德讲堂”“乡村夜话”等基层课堂,通过说百姓话、拉百姓理,将党的创新理论、惠民政策、“三农”知识、技术管理经验等“理论种子”播撒到千家万户。推动形式更新,让群众喜欢听。实施“理响”村居、“理享”惠民工程,将宣讲课堂与居民议事、志愿服务、惠民服务、文艺展演有机结合,定期组织“宣讲+”活动,用“短、快、简”宣讲方式,在协商议事、互动交流、解疑释惑中把理论政策讲实讲透;组建文艺轻骑兵和理论轻骑兵,把党的创新理论编成小品、相声、歌舞、快板、三句半等节目,借势“黄河大集”“乡村文化旅游节”“文化龙口欢乐行”等重大文化活动,深入街头巷尾、农家小院,用群众语言把理论寓于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之中,增强教育效果。
培塑宣讲品牌,深化宣讲示范工程。聚焦“一镇一品”,讲好群众身边的道理。以打造“习语润心”宣讲品牌为统领,充分发挥489处文明实践阵地作用,全域统筹、一体推进,涌现出“大槐树下”“杜仲树下”“谭谈治理”“锦夜有话说”等一大批特色鲜明的基层宣讲品牌。一人一室,培育群众心中的领路人。积极培育宣讲“名师名嘴”,成立韩思惠宣讲工作室、老曲宣讲工作室、娜家工作室等“百姓名嘴”工作室,探索打造理论宣讲“磨课”机制,打磨精品课件、宣讲形式和技巧,发挥理论名嘴的传帮带作用,年均培训宣讲员80余人次,培育核心讲师20余名,开展各类宣讲活动200余场。一行一理,打造行业领域的理论模本。围绕党的创新理论在龙口的生动实践,引导行业主管部门在选优配强宣讲业务骨干的基础上,对本行业、本领域内理论政策加工打磨,形成行业理论宣讲模本,打造“法润芝阳”“人正言方”“农耕物语”“星火明心”“清廉宣讲”“知行讲堂”等系列理论宣讲品牌。在此基础上,通过“连点成线、情景交融、深度互动、集成运作”等形式,精心打造集“研、学、游”等多功能于一体、覆盖红色传承、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美德信用等特色宣讲路径12条。
(责任编辑:陈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