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召开的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对中国及世界发展意义重大。这次全会因应国际格局变化,为实现世界各国互利共赢指明了新路径。会上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下称《决定》)强调,中国必须加强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为此,中国促进企业间国际合作、加强政府间互动、开展人文交流、深化党际交往,必将为地区和全球稳定与发展作出新的重大贡献。
在国际关系中,经济关系是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之一。《决定》强调要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促进企业间合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提供催化剂。推动减少贸易壁垒和降低关税等举措,可以使双边贸易更顺畅,为加强经济互动铺平道路,使所有参与方受益。
中外企业可以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合资和合作推动实现重大创新和增长。中国企业的制造能力和技术优势与外国企业的资源禀赋和市场优势相结合,不但可以促进企业间深入合作,而且可以推动两国经济高水平发展。例如,2019年10月,中国与加勒比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会议在格林纳达举行,为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同加勒比国家开展金融、旅游、基础设施合作等搭建了良好平台。
《决定》强调建立有利于绿色发展、生态保护、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的体制和机制的重要性。这些理念和举措与全球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变相一致,对于格林纳达等加勒比岛国尤其重要,因为我们越来越担心气候变化和环境恶化的影响。中国可以通过与合作伙伴在可再生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技术合作,在上述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造福全球。例如,中国和加勒比国家可联合开发以提升环境可持续性为重点的项目,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同时创造经济机会。这种合作方式不仅可以促进双方在绿色技术、可持续旅游业和生态友好等方面的发展,而且可以有效促进双方的经济发展,进而对全球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决定》提出要建立一系列高标准的对外开放机制,使投资和贸易规则更加包容、清晰和可预测,从而加大对外资的吸引力并加强与伙伴国家的经济联系。这种对外开放的承诺不仅将推动与伙伴国家建立更融洽的贸易关系,还会增强国际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信心。
当今世界,全球性挑战和机遇并存。为妥善应对挑战,及时抓住发展机遇,政府间高效合作至关重要。《决定》强调,要健全国际宏观政策协调机制,这意味着中国将加强与合作伙伴之间的对话沟通和政策协调,以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和推动全球经济复苏发展。
全球化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增多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等全球性问题迫切需要各国采取协调一致的举措。因此,定期的双多边对话机制就成为讨论共同利益和安全发展的重要平台。这种对话可以让各国分享见解、评估风险并制定联合战略,进而解决日益紧迫的全球性问题。例如,《巴黎协定》的达成以及定期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为世界各国携手应对极端气候提供了有效对话平台。中国为促成《巴黎协定》的达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与合作伙伴在环境问题上的对话与合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没有哪个国家能单独应对新冠疫情大流行这样的国际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这就需要各国加强在卫生政策方面的协调合作,以提升应对同类事件的能力和效率。这需要各国对造成国际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原因进行联合研究,分享相应的资源以及成功的应对方案,改善各国民众的健康状况。
加强政府间协调也有利于贸易关系发展。中国可以推动建立更加合理的贸易谈判和争端解决机制,推进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这不仅可以增强全球经济的韧性,还可以通过政策协调为贸易发展、投资便利以及经济增长创造条件。
在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中,一些地区地缘争端频发,迫切需要建立危机管控机制。中国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倡导建立地区危机管控和沟通协调机制,通过和平方式有效应对地缘政治危机。同时,通过增加危机管控机制的透明度,有效增进各主体之间的政治互信,使其能够更有效地管控危机。
建立牢固的政府间关系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中国可以通过双多边政府间对话机制,加强政策协调,与他国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增强政治互信和提升双多边关系。妥善运用这种对话机制不仅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而且有助于建立更加稳定、安全的国际秩序。因此,着力改善政府间关系是在日益复杂的世界中实现共同目标的重要手段。
国际关系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这一理念不能仅局限于理论与倡议中,需要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行动中促进不同国家的相互理解,增进各国民心相通。人文交流是促进不同国家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石,《决定》强调人文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并提出扩大开放的多项措施,这些举措为各国打破壁垒、消除误解以及和平共处提供了可行路径。
人文交流内涵非常丰富,囊括文化、教育、旅游和职业合作等诸多领域。《决定》提出的相关举措可以为不同国家的民众架起沟通的桥梁,让他们能够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对方的文化传统、习俗和价值观,理解彼此对于同一事件上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观点,从而为求同存异打下认知基础,促成更加和谐的国际关系。
例如,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学生提供更多赴华留学的奖学金项目,可以培养出更多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外国友人;鼓励共建国家高水平大学来华合作办学,有利于培养更多了解相关国家国情和文化的中国人。此类教育合作不仅为中外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的机会,也提供了深入了解对方社会和文化动态的机会。这种接触有助于改变民众对对方国家的刻板印象,促进对彼此更细致的了解。
文化节和艺术展览也是展示文化多样性、促进各国民众相互联系的重要平台。此类活动有利于展示各国独特文化遗产,共同分享不同的人文历史。2024年8月,中国驻格林纳达大使馆组织了一支由使馆、中资企业、孔子学院、格林纳达华侨华人联谊会人员组成的队伍,参加格林纳达狂欢节巡游活动,向格林纳达民众展示中国传统饰物和祝福标语,并表演舞龙、舞狮、擂鼓、武术、《西游记》片段等精彩节目,与当地民众热情互动,受到热情欢迎。这些艺术、音乐和舞蹈跨越语言障碍,营造了团结和相互尊重的气氛。参与这些文化交流的民众也收获了超越国界的友谊和人脉。
旅游在民间交流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游客能够直接接触目的地国家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了解当地人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增加对当地社会文化和习俗的理解。特别是当游客与当地社区互动时,分享彼此的历史、习俗和传统,能够建立深厚的友谊。
随着民间相向而行、相互学习,国家间合作与和平共处就会变成现实。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以人文交流促进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是创造更加和谐的全球秩序的有力支撑。从《决定》中,我看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天下情怀,即通过人文交流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进而在此基础上更好地构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这无疑将有助于构建民主平等的国际关系秩序,同时拓宽各国民众的国际视野。
除了经济和文化交流外,加强党际关系对于巩固政治互信和促进国家间协调也至关重要。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党际交往,注重与其他政党分享治理经验和加强政治对话。实践表明,建立牢固的党际关系可以为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增添强大助力。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闭幕后,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分别召开吹风会,向外国驻华使节等各界人士宣介三中全会精神,体现出中国共产党愿意向世界公开政治议程、分享治国理政经验的胸怀,这种分享是为世界各国政治力量提供的一种公共产品。
政党干部交流也是党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党干部通过观察成功治理实践,交流治理心得,能够学习到相应的治理经验。这些经验如果得到妥善运用,就能对本国本党有很大帮助。例如,一个正在经历经济改革的国家可能会从另一个有过类似经历的国家的经验中受益。政党干部交流不仅能够促进两党互学互鉴,而且能建立人脉关系,增进国家间政治互信与合作。
同时,以政治发展和社会治理为重点议题的研讨会或座谈会也是巩固友好政党关系的重要平台。这些会议可以讨论双方或各自面临的紧迫问题、分享彼此的见解以及协调双方立场,以共同应对区域性和全球性挑战。通过上述方式沟通达成一致意见、形成统一立场,各方可以更有效地合作解决共同面临的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
最后,加强党际交往有助于双方更深入地了解对方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为双方加强合作铺平道路。当前国际形势正变得日益复杂,加强党际交往和政治团结至关重要。发展党际关系可以提升国家间关系,提高各国携手应对共同挑战和在国际舞台上推动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这对于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世界繁荣发展十分重要。
在日益互联互通的世界,气候变化、经济不平等和地缘政治紧张等复杂挑战普遍存在,国家间建立更牢固的伙伴关系至关重要。扩大开放合作可以通过共享技术和市场准入来刺激创新,推动经济增长。强有力的政府间关系可以促进政策协调和携手应对全球性问题。人文交流可以增进文化理解,建立持久的友谊。密切党际交往则可以增强政治互信与团结合作。通过携手合作,中国可与友好国家共同实现合作共赢、和平发展。综上所述,这种以相互尊重、彼此信任以及互利合作为基础的国家间关系,将为世界繁荣发展指明方向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