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实用功效,消弭读写对立

2024-09-25 00:00:00刘小飞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4年8期

摘要:“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教学常常缺乏连贯性,而大单元教学理念应用于该任务群教学的做法,虽然具备前瞻性,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施教困境。本文旨在探讨初中语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整体教学的重要性,并深入研究如何在大单元框架下创新设计与实施这一任务群的教学策略,为一线教师提供实用且创新的教学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整体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了学习任务群理念,从不同角度设置了六个学习任务群。其中“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要求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倾听、阅读、观察获取和整合有价值的信息,并清楚得体地表达和传递信息,以满足各种生活场景的沟通需求[1]。当前实用文本教学存在明显的连贯性不足,教师往往片面关注单一知识点或单篇课文,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教学设计,导致读写对立现象严重,实用功效难以充分发挥,无法满足“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要求。因此,需要引入大单元的教学观,以学习任务群为框架,立足语文核心素养,围绕特定学习主题,设计有内在逻辑关联实践活动,推动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应用所学[2]。在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教材编排主要采用两种策略来整合内容,即以人文主题为核心的集中编排和以文体为维度的集中编排。以人文主题为核心的集中编排意味着将探讨相似主题的不同文体文章集中在一起。以文体为集中排列的维度则是指在一个单元内部集中探讨同一文体,通过不同作者的作品展示这一文体的多样化表达和应用。由此可以看出,教材编排具有强烈的整合意识,这种整合意识意味着在更大的教学单元层面上进行的系统整合。这样的编排策略为实施大单元的整体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思路,即通过大单元的框架来组织和连接各个学习元素,如学习目标、课时、情境、任务和知识点,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围绕主题和文体的集中教学能够更好地融入核心素养的培养,符合当前教育改革的趋势,实现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和优化。

新课标中提出“学习任务群”这一新概念,结合核心素养的培养理念来看,“学习任务群”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多维度发展,是对综合收益的追求[3]。这也意味着教学活动不再仅仅是知识点的简单传授,而是要求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多个维度上实现学生的均衡和全面发展。具体到初中语文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强调的是语言的实用性和交流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语言知识,更需要他们在真实情境中有效地运用这些知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从而实现知识与生活的深度融合。现行教学模式中的“单点突破”式教学难以满足学习任务群综合收益的追求,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这种局限性亟需通过实施以大单元为基础的综合教学模式来克服。

一、从“读”走向“写”的读写融合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有两部分,一是“实用性阅读”,二是“实用性交流”,而写作是学生将阅读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转化为自己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步骤,因此,写作是衔接两者的桥梁。在大单元教学中,通过设计系列相连的阅读和写作任务,能够构建起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帮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写作图式”。

以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新闻单元教学为例,部分教学会将新闻阅读、新闻采访、新闻写作三个任务割裂开来,例如,任务一新闻阅读就只安排阅读任务,忽略了与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的有机联系,导致学生无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新闻写作和采访中,从而影响了整体学习效果。

为了实现从“读”到“写”的有效过渡,将该单元划分为8个课时,确保每个课时既有理论学习,又有实践应用,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逐步实现从阅读到写作的过渡。第1、2课时学习《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了解新闻的基本知识和结构,掌握新闻的“倒金字塔结构”,并识别新闻中的基本要素;学习《消息二则》,辨析报道角度,比较不同消息的异同,理解新闻报道的多样性。通过这两课时的阅读和分析,掌握新闻写作的理论基础,提升对新闻文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第三课时通过学习《“飞天”凌空》和《一着惊海天》两篇新闻特写,安排模拟采访或实地采访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收集真实素材[4],为写作打下基础。接下来的课时安排逐步回归新闻阅读。在完成新闻阅读任务后,进入新闻采访和写作阶段,学生将设计采访活动,整合新闻素材,完成新闻写作。

二、从“零”走向“整”的单元统整

大单元整合教学是一种以整体观念来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的方法,强调学习资源、学习内容、学习情境、学习路径和学习方式的交互融合。大单元整合教学特别强调任务群的设计,以便学生能够在一个主题下系统地、全面地进行学习。因此,教师需要从全局出发,设计具有逻辑联系和实际意义的学习任务,确保各个学习活动和任务之间有明确的关联和层次。

以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该单元以说明文为核心,围绕“文明印记”的人文主题选编了《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蝉》和《梦回繁华》五篇事物说明文。这些说明文在结构组织、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和语言使用方面各具特色。因此,该单元的整体教学应系统地整合各个课时的教学内容与任务,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又能将这些技巧应用于实际写作中。

在前五个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将重点放在说明文的阅读和分析上,同时穿插适当的写作实践任务。第一课时通过学习《中国石拱桥》,让学生了解说明文的基本结构和说明方法,明确说明对象的特征,并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与写作顺序。第二课时学习《苏州园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说明文中如何通过细致的描写和合理的说明顺序来展现事物的特点,进而安排写作练习,如撰写简短的说明文段落。第三课时通过学习《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纪念碑的观察和描述,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描写能力。第四课时通过学习《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动态的角度描写蝉的生活习性和成长过程,并安排实际观察记录任务。第五课时学习《梦回繁华》,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详细解读,教师可以设计任务让学生模拟说明文的写作,描写一幅画作或一件艺术品。在后续的三个课时中,教学重点应逐步转向说明文写作的综合实践。第六课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综合性任务,让学生根据前期收集的素材,撰写一篇完整的说明文,内容可以涉及建筑、园林、纪念碑、昆虫或艺术品等不同主题。第七课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版面制作,将完成的说明文进行展示,并进行相互评价和反馈。最后,第八课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观看优秀说明文的案例,分析成功的写作技巧,并设计模拟发布会或演讲活动,让学生练习说明文的讲述和展示技能。通过这样的任务链设计,学生能够在阅读中获取知识,在写作中应用知识,实现从“零”到“整”的单元统整,全面提升他们的说明文写作能力和综合素养。

三、从“理”走向“实”的实践活动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中的文本是初中实用类文本,是一种有着较强实用性与针对性、广泛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文体,与文学类文本和论述类文本有着本质区别。实用类文本的独特性在于其直接服务于解决实际问题,它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从理论理解(“理”)到实践应用(“实”)的过渡。以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该单元的主题是演讲。在本单元教学中设计三个课段,每个课段都安排了实践任务。在第1课段中,学生在研读和分析《最后一次讲演》和《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后,进行模拟演讲,在演讲后反思“读课文”和“演讲”的区别。第2课段是在把握演讲词特点和四篇文章写作技巧的基础上,以“生命的价值”为话题,撰写一篇演讲稿,利用第一课段步骤四中所学的技巧,润色演讲稿,使演讲更有感染力,不少于600字。第三课段是在第一、二课段的基础上,举办“超级演说家”演讲比赛。实践任务为举办“超级演说家”演讲比赛,学生在真实的演讲情境中展示自己的演讲稿。通过这三个课段的设计和实践活动,学生能够从理论学习中掌握演讲文体的特点和写作技巧,并通过模拟演讲、撰写演讲稿和实际演讲比赛等实践活动,实现从“理”到“实”的全面过渡和提升。

综上,在初中语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教学引入大单元教学观,能够创设连贯的学习任务和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确保了语文教学更具实用性和连贯性,满足新课标的要求。

注释:

[1]周静.基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单元教学探索——以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J].语文建设,2023(09):34-38.

[2]刘春,何欣.初中语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学理思考[J].教学与管理,2023(30):70-74.

[3]朱国忠.第三学段“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教学分析与建议[J].教学与管理,2023(14):28-31.

[4]唐昕平,贾秋萍.现实生活中的语言运用与发展——例谈“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实施路径[J].语文建设,2023(05):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