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整本书阅读中核心素养之培养策略

2024-09-25 00:00:00范丽丽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4年8期

摘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教师革新教学思路、优化教学理念,以全方位、多层次引领学生融入到课堂之中。而整本书阅读作为高中语文的重要组成内容,在核心素养背景之下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引领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阅读思维和习惯,有利于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此,本文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展开详细研讨。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红楼梦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其本身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教育价值及艺术鉴赏价值,其中不仅呈现了一些新的小说创作方法,也切实反映了一些真实现象,以此为例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具有较好的实践价值和意义。而且整本书阅读本身就是高中语文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开展相应的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也能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均衡发展。

一、从思想主旨上做好站位,确定教学立足点

整本书的研读和讨论,对于推动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所以,整本书阅读教学更应该担负起立德树人的使命,确定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评估,选择把它融入到确定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评估、凸显教学主题中去。坚持立德树人,就是要把“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摆在教师的教学靶心上。比如,在引导学生认清“木石姻缘”与“金玉姻缘”的核心矛盾时,若缺乏“以德为本”的观念,就容易陷入“只论爱”“谈爱”的套路,学生在“木石前盟”“以泪还债”“宝黛初会”“互看金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赠送旧帕”“黛玉焚稿”等诸多经典情节中,浅浅进行情感纠葛“推演”。如此,固然可以使学生对“宝黛“”宝钗”之爱的因果关系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但是,从教育意义上讲,特别是从立德树人的层面上来考察,却又存在着一些缺憾。《红楼梦》不但描写了封建社会深闺中女子的生活境遇,而且还表现出真实复杂的人性与悲剧之美,融合了作家所崇尚的个人理想和审美情趣。针对这一点,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宝黛“”宝钗”的爱情悲剧时,不能仅仅着眼于情爱,而应该让学生学习宝玉亲近自然、民主平等、去功利的人生观与黛玉洁身自珍的高贵品格,还有黛玉与宝钗的差异:黛玉注重自我与内在的联系,与风雨花鸟自然相融,具有诗性;宝钗关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有“任是无情也动人”的牡丹签以及“藏愚守拙、随分从时”的功利追求[1]。因此,立德树人是阅读的根本,只有老师掌握了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和文本价值旨趣,才能在教材的整体教学中,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培养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坚持任务驱动为重点,选好教学切入点

这与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目标相一致。通过“说”“写”两种方式,使学生理性、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认识,重点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在实施时没有先后次序,但是目标必须要清晰,努力实现“沉浸式“阅读的精细梳理、高品味鉴赏、思辨式探究、理性表现。比如,学生对《红楼梦》中“草蛇灰线”这一艺术技法的理解不够,本文从“通灵宝玉”入手,以“通灵宝玉”为主线,引导同学们讨论“通灵宝玉”,从而组织起了探究“通灵宝玉”的学习活动。通过对有关章节的阅读欣赏,了解《红楼梦》中“通灵宝玉”的重要地位,体会到“牵则全身皆动”的审美效应,进而了解“草蛇灰线”这一艺术技法。

问题分类。通过对“通灵宝玉”的阅读,对其中有关的几个方面进行梳理交流,特别是《宝玉的前尘往事》《冷子兴说通灵宝玉》《宝玉两砸玉》《比通灵金锁与宝玉》《通灵宝玉除魔》《通灵宝玉》《玉人相见》《玉人再重聚》。通过对《红楼梦》文本内容的梳理,揭示了故事的发展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协作精神。

阅读欣赏。这一部分重点是要让学生进行两项研究:(1)探究“红楼梦”中的“终生误”和“两次摔玉”之间的内在联系;(2)是对通灵宝玉“误失”的成因进行探讨。通过对“草蛇灰线”的理解,使学生在欣赏语言时,能够联系上下文,进行全面分析和深入理解。

表现行为。这一环节还有两项重要任务,一是让学生就“草蛇灰线”的知识进行交流,并选择一件物品进行探索。例如,巧姐和板儿用“佛手”交换“柚子”。活动旨在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阅读欣赏,正确地表述自己的见解,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使阅读和欣赏向更深层次发展[2]。

三、以深度学习为聚焦点,寻求教学突破点

深度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灵活把握并迁移所学知识,并将其运用于学习实践与将来工作中。《新课程标准》规定,要让学生“在使用语言文字的时候,发现问题,发展探索意识和对问题的敏感度,寻找解决问题和语言表现的创新途径”,要“与生活体验相结合,深入了解作品”[4]。因此,在进行整本书教学时,应选择好教学突破点,有序推动深度学习。教师首先需要对深度学习的含义有一个全面了解。迈克尔·富兰和玛丽亚·兰沃希的《极富空间:新教育学如何实现深度学习》中把深度学习界定为“在真实世界中创建并使用新的知识”,这里的“真实世界”并不只是学生已经体验过或者将要体验到的真实生活,而是指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需要利用新知识来解决的学习任务或情景问题。这就需要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更多地关注批判性学习与反思,对知识信息进行深层处理,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系统,并将其有效地转移到实际问题解决中,从而达成学习目标,培养高阶思维能力。其次,以深度学习为重点的课堂教学活动,选择好教学突破点,则是进行深入学习的关键。在《红楼梦》的“同课异构”专题教学中,《林黛玉弃父入京都》一章,两个老师的授课方式有很大区别:

师1:本文以林黛玉的行迹为主线,对林黛玉到贾家的见闻进行了梳理,着重对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三个人的个性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感受其中的复杂个性。

师2:以林黛玉入贾家为什么“处处留心,时时在意”为突破点,并延伸至整本书,引导同学们对林黛玉尖酸刻薄、贾府利欲熏心的有关内容进行梳理。对人物个性特征的多元、复杂、成因等方面的论述不足,课堂教学形式单一。

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批判性思考的引导。在《林黛玉弃父入京都》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如下批判性问题:“林黛玉在贾府为何需要‘处处留心,时时在意?这种谨慎小心的态度反映了怎样的社会背景和家庭环境?你如何看待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她是如何在这种环境中保持自己个性的?”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和批判性思考。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林黛玉的家庭背景和贾府的社会地位,帮助学生理解林黛玉谨慎小心的态度是如何形成的。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找出林黛玉在贾府中的行为举止和言语表达,以及与其他人物之间的互动,从而深入理解她的性格特点。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从自我角度出发,对林黛玉的性格特点进行评价和反思,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在引导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结合其他章节的内容,对林黛玉的性格特点进行更全面的剖析。例如,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林黛玉在贾府中的成长变化,以及她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变化,从而深入理解她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在阅读整本书时,应从多个方面对作品进行解读,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批判思维。在对角色个性的分析中,可以设计开放式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这种方式,既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角色个性,又能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4]。

四、组织好答疑解惑,实现阅读高效率

合作交流与教师启发引导是一种必要的阅读方法,它能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所以,在精读课文时,要有规律地组织学生开展“解疑答惑”活动,以确保阅读的质量和效率。在生活中,阅读古典文学巨著《红楼梦》是一种极具价值和意义的精神体验。为了更好地感受这部作品的文学魅力,教师需要指导学生采用合作探索、共享交流等方式进行深入阅读。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对其有更深入的理解,逐渐领悟到古典作品的独特魅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选取一个适当时段,针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

文本里的林黛玉和薛宝钗这两个角色,一直是大家争论的焦点。林黛玉真的如人们所说的是一个尖酸刻薄的人吗?薛宝钗的心计又是如何体现的呢?事实上,每个人在阅读相同的剧情时,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通过交流和分享,学生可以拓宽自己的认知视角,对角色有更全面的了解。同时,学生也能更深入地体会到作家的创作初衷,感受到古典艺术的特点和魅力。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教师需要对文本进行深入的阅读体验,查阅相关书评,对人物评价和情节分析有一个全面而独到的认识。这样,在解答学生问题时,才能使他们心悦诚服。此外,教师还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如语言特色、艺术技巧、文化背景等方面,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红楼梦》。

五、提纲契领开展阅读,深挖教材主内容

从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来看,要想真正构建高质量课堂,或达成理想的教学目标,关键就是搜集整理多样性、新颖性的教学资源。如此,才能从多个方面吸引学生的关注,使他们兴味盎然地主动投入到阅读教学之中,才能感受到阅读的价值与乐趣。所以,在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活动前,老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全面解读,认真选择阅读资源,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并学好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同时也要以此为基础来扩展相关内容[5]。

尽管语文教科书的知识体系完备,内容科学合理,但部分内容的呈现方式可能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从而对学习缺乏兴趣。为了有效改变这种情况,老师可以基于学生的视角和观点,适当调整阅读内容,引导他们获得更丰富的阅读体验。例如,老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提纲式阅读,加强对故事情节的总体把握。

以《红楼梦》中《贾琏偷纳尤二姐》一节为例,可以让学生列出贾琏与尤二姐相识的过程,王熙凤如何发现此事,以及尤二姐后续的遭遇。通过这样的梳理,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情节。然而,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关注故事情节的发展,更要从中提炼出德育教育的价值。贾琏偷纳尤二姐的行为,虽然体现了人性的复杂和情感的冲动,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这种行为的不道德性。同时,王熙凤虽然以智谋著称,但她的手段并不都是正面的。学生在欣赏她的聪明才智时,也要警惕其手段背后的不道德因素。

因此,在阅读这一节时,老师应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如何在面对诱惑时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同时,也要让学生认识到和谐家庭的重要性,以及诚信在人际关系中的不可或缺性。通过这样的德育教育,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更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些道德观念,成为品德端正、人际关系和谐的人。

通过提纲契领阅读,可以让学生对事情的发展有更清晰的把握,也可以对其中的人物有更深的理解,及时加强德育指导,端正品行,专心真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新时期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国家教育部明确提出了培养“以高素质”为核心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核心素养的提高,尤其是理解鉴赏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在整个教材的基础上,让学生对经典作品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与研究,以此来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自己的阅读视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不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他们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新课改背景下,开展《红楼梦》这样经典著作阅读中,教师更应注重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运用。通过坚持立德树人,确保了教学方向的正确性,使学生在阅读中不仅获得知识,更得到品德的熏陶。通过教学策略的优化与融合,去构建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中的方法体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注释:

[1]王姣姣.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策略探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12):72-74.

[2]闫秀峰“真情实感”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6):89-90。

[3]陈丽君.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赤子(上中旬),2015(08):41-42。

[4]王翠红.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对策[J].亚太教育,2022(24):162-165.

[5]王亦清.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教育引导实践策略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