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翰的这首《凉州词》被明代王世贞推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关于其情感是豪情还是悲情的问题自古争议不断,教师在教学时也不免为难。理解本诗情感的关键是第二句“欲饮琵琶马上催”,本文将从“催”字入手,探讨“欲饮琵琶马上催”一句究竟该作何解,进而对本诗的情感基调做出合理的解释。
关键词:《凉州词》;催;琵琶;豪情
边塞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类型之一,其源头可追溯到《诗经》。《毛诗序》中记载:“《采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玁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1]而边塞诗成就最高的就是唐代。五万首全唐诗中,边塞诗有两千多首,大约占二十五分之一。虽说总量占比不大,但唐代诗歌最典型的时代特征盛唐之音、盛唐气象,在边塞诗中最能体现出来。《凉州词》正是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重要篇章,关于它全唐七绝压卷之作的话题,还存在着一种争议,但不论它是不是所谓的“全唐七绝的压卷之作”,都不影响它的经典性。
一、“催”字之争
关于“催”字的理解,前辈学者的认识各有不同。如韩兆琦、杨业荣以及王文渊等学者认为催是催促出征,催人进军之意;富寿荪等学者认为“催”作“侑”义,指音乐侑酒,劝饮催饮[2];廖仲安在《“欲饮琵琶马上催”小辩》中则赞同把马上弹奏琵琶解为“催促征人出征”的说法,并以为催字在这里作“侑”意不妥[3];张书柏、钟敏《王翰〈凉州词〉解析中存在的问题》一文中认为“催”是急促的意思,这里是用急促的琵琶声代指西域的敌人。[4]
总体来看,“催”字的争议主要还是集中在“催饮”与“催征”之上。张书柏、钟敏俩学者虽认为“催”作急促意,但还是以为此句与战争有着密切联系。首先,将“催”作“催饮”理解确有不通之处,“欲饮”是将饮而未饮之意,此时若是又催饮,确实不合逻辑。
而将“催”作“催征”来看,多是认为“琵琶”作为一个意象与战争密不可分,以“琵琶”代指出征号角、出战的音乐或者是敌人。要探究“琵琶”一词的含义,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琵琶在唐代的应用。
琵琶自隋朝开始流行,此时就设有宫廷燕乐七部乐。《隋书·音乐志》中记载:“始开皇出定令,置七部乐:一曰国伎,二曰清商伎,三曰高丽伎,四曰天竺伎,五曰安国伎,六曰龟兹伎,七曰文康伎。”[5]唐沿隋制,燕乐大盛,而琵琶又是燕乐体系中最为基础的乐器,因而上至宫廷乐队,下至民间演唱都少不了琵琶参与、助兴。[6]此外,唐代还设有专管卤簿和军乐的官署——鼓吹署。这一盛况在诗词中也有大量的记载,如:王昌龄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从军行七首·其二》),岑参的“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以及白居易广为人知的诗篇《琵琶行》。然而无论是史料记载还是绘画壁画,抑或是其他艺术形式,参与战争的乐器有鼓、锣、号角,但暂时还未了解到琵琶出现在战场上或是作为催征号角的情况。据此来看,以“琵琶”代指出征号角和出战音乐的说法尚缺少实证。
至于认为琵琶在这里用来代指来犯的敌人的说法,也有不妥之处。诗的首句以“葡萄”“美酒”“夜光杯”三个意象堆叠,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琳琅满目、酒香四溢、肆意纵情的盛大筵席。这与“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且“美酒”“夜光杯”与下一句“欲饮”相呼应,因此将此诗的场景立足于一次欢乐的盛宴是适宜的。在此场景下,军营不应当处于一种大敌当前,军中人人自危的氛围中。若是理解为盛宴中途遇敌袭,实在有不合理的地方。
此外,卫燕红在《“欲饮琵琶马上催”该作何解——再谈对王翰〈凉州词〉的解读》中,以《旧唐书·音乐志二》记载:“琵琶,四弦,汉乐也。初,秦长城之役,有弦鼗而鼓之者。”和晋人傅玄《琵琶赋序》为证,认为琵琶也是百姓借以抒发反战情绪的乐器。[7]但结合秦筑长城的史实,“役”当作劳役、徭役来解,如“兵就不缀,民困于役”。因此,这也不能证明琵琶与战争之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二、“催”字之意
在《凉州词》中,字眼“催”承载着重要的文化与情感意义。在汉语中,“催”通常解为促使、迫使,含有急迫、加速之意。这种解释不仅反映在常规语言使用中,而且在古典诗词里也有典型体现,如沈佺期的“九月寒砧催木叶”和晏几道的“芳意先愁凤管催”,都表达了“催”所带有的迫使事物加速或情感急迫的特性。这种用法在《凉州词》中尤为显著,通过“催”字,王翰巧妙地将琵琶音乐的紧迫感和战场上的急促氛围联系起来。
琵琶,这一乐器起源于西域,最初多用于表现战争的场面,其音乐性质和表演形式都与战争紧密相关。《凉州词》中的“催”字很可能是用来形容琵琶音乐的急迫和迫切。这里的琵琶音乐,不同于鼓或锣那样的战争标志乐器,它在筵席中的作用是增添气氛,助兴添乐,其铿锵有力的节奏强化了这种氛围。
此外,诗中的“马上”一词,虽然现代多作时间副词解释,意为立即,但它作为时间副词出现得很晚。古代典籍中常用它的字面意义,指的是马背上,关联到行动的迅速。在唐代,琵琶甚至有“马上乐”的表演形式,《旧唐书·音乐志二》中记载“到汉武帝嫁宗室女到乌孙,就裁筝、筑为马背上的音乐,以安慰其思乡之心”[8]。这直接体现了音乐与骑兵行动的紧密结合。这样,“欲饮琵琶马上催”在字面和引申上均丰富了诗的意境,不仅仅是描述宴饮时的即兴场面,也反映了行动的迫切和音乐的激励作用。
综上所述,通过深入探讨“催”字的多重意义,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凉州词》中琵琶声的象征意义及其如何通过音乐的力量激发士兵的战斗情绪。这种分析帮助我们从词汇层面深入诗的情感世界,揭示了文本中的历史和文化维度,同时也展现了王翰如何通过简单的词汇选择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三、“催”字之情
根据上述探析出“催”字的含义,“欲饮琵琶马上催”这句诗描写的场面已经很明了了:军营中正在宴饮,席间觥筹交错,诗人举起一杯美酒正欲一饮而尽,突然琵琶演奏的武曲转入高潮,节奏加快,令诗人一怔,停杯投箸,是以有此诗。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转入后两句的理解,乃至全诗情感基调的解读。在《凉州词》中,“欲饮琵琶马上催”这一句承载着丰富的情感与意蕴。通过前文对“催”与“琵琶”的探析,我们可以看出,此处的“催”不仅仅是速度上的加快,更是情感上的一种推动。在军营中的宴饮场景里,诗人举杯欲饮,琵琶之声忽然高昂激烈,将诗人从畅饮的兴致中唤醒,引发了深层的情感共鸣。
关于本诗的情感色彩,主要分为两种解读。一种是反战的悲情观点,认为诗歌通过壮烈的音乐和场景,反映了边疆将士悲壮的命运与对和平的渴望。蘅塘退士称其“作旷达语,倍觉悲痛”[9],沈德潜以为此诗“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10]。另一种则认为这是展示战士豪饮、生死置之度外的豪情。这种解读认为,“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是一种旷达的表达,如清代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认为该诗“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11],诗人在激昂的琵琶声中感受到了一种无畏的勇气和对战场的深刻联想。
特别是在“催”字的使用上,我们看到它不仅加速了音乐的节奏,也加深了诗人的情感层次。当琵琶声急促激昂,诗人的心情也随之高涨,从而引发了对生死、战争的复杂感慨。在这种情感的推动下,“君莫笑”不仅是对宴席上同伴的呼唤,也可能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呼唤每一个读者共鸣。
因此,从“催”字出发,我们可以深入理解诗人在宴饮中突然被激起的豪情,以及这种情感如何影响了他对生死、战争的看法。全诗的情感基调与诗人王翰豪放不羁的个性和生活经历密切相关,他的诗歌通过这种强烈的情感表达,展示了一种超越生死的旷达态度,正符合他在《凉州词》中所展现的艺术追求和情感风格。这种通过“催”字引发的情感波动,使得整首诗的意境和诗意得以完美融合,展现了盛唐时期边塞将士的豪情壮志。
注释:
[1]周振甫译注.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9:252.
[2]富寿荪.读唐诗随笔——王翰《涼州词》[J].文学遗产,1980(01):13.
[3]廖仲安.“欲饮琵琶马上催”小辩[J].文学遗产,1981(02):9.
[4]张书柏,钟敏.王翰“凉州词”解析中存在的问题[J].宜宾学院学报,2010(01):62-64.
[5]魏徵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376-377.
[6]王驰.唐代琵琶演变及东亚传播的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20:34.
[7]卫燕红.“欲饮琵琶马上催”该作何解——再谈对王翰《凉州词》的解读[J].青年文学家,2022(26):108-110.
[8]许嘉璐主编,黄永年分史主编.二十四史全译旧唐书第2册[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912
.[9]蘅塘退士编,王景略解.唐诗三百首全解[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3:336.
[10]沈德潜选编,李克和等校点.唐诗别裁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8:442.
[11]丁仲祜.清诗话19[M].上海文明书局,193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