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遵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理念,阐释跨学科主题项目化学习的概念和价值;结合跨学科主题项目化学习存在的偏差,提出坚守跨学科主题项目化学习的语文课程本位观点,要厘清语文课程本位的概念,要明晰跨学科主题项目化学习的语文课程本位的内涵,要坚守语文课程本位。
关键词:跨学科主题;项目化学习;语文课程本位;实施路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在课程内容中设置“跨学科主题”学习任务群,要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1]《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方案”)在课程实施中指出,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学习活动,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2]依据2022年版课标理念,笔者运用“项目式学习(项目化学习)”实施“跨学科主题”任务群教学,即跨学科主题项目化学习。本文阐述跨学科主题项目化学习的概念和价值,指出一线教学实践中的偏差,并提出增强语文课程本位意识的策略。
一、跨学科主题项目化学习的概念
项目化学习,又称为项目学习、项目式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简称PBL,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项目,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主动探究、实践、反思和合作,以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和学习成果。巴克教育研究所把以课程标准为核心的项目学习定义为一套系统的教学方法,它是对复杂、真实问题的探究过程,也是进行精心设计项目作品、规划和实施项目任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3]项目化学习的核心在于将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通过解决真实问题或完成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项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这种学习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发挥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培养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2022年版方案指出,本次课程标准修订,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互相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4]那么,什么是跨学科主题学习呢?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指以某一研究主题为核心,整合多个学科的知识、方法和理论,开展综合学习的一种方式。它可以围绕某一特定主题,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进行有机融合,以形成新的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学习方式鼓励学生以多元化的视角探究问题,提高其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它超越了传统单一学科的界限,通过探究与主题相关的具有真实意义、有难度和挑战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合上文项目化学习和跨学科主题学习概念,笔者认为,跨学科主题项目化学习是指:为培养学生跨学科素养而整合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领域观点和思维模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形成公开成果的主题教学活动。在这个概念中,学习目的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重点是培育跨学科素养;学习主题是指向大概念,是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的核心知识,而不是事实性知识;学习主题是跨学科的,学习者在探究实践过程中要整合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思维模式;学习过程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要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成果是公开的,公开学习成果,更能激发学习者参与探究、提升成果质量的意识。
在理解这个概念时,要与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概念相区别。有的专家对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内涵做了一个更明确的界定:为了解决一个真实而复杂的问题,学生学习并创造性地整合不同学科的核心知识和能力,以形成整合性的项目成果和新理解。[5]笔者所讲的跨学科主题项目化学习是针对2022年版课标提出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任务群,运用项目化学习范式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在学习难度和学习要求上会有所降低。
二、跨学科主题项目化学习的价值
21世纪的人才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和品质?“除了学科知识和技能外,学生还需要成功素养,如协作能力、(口头、书面和视觉化的)沟通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项目管理和自我管理能力、创造和创新能力,以及应对自身生活和所处世界的挑战的责任感。进行项目式学习的学生,正在养成这些能力和品质。”[6]项目化学习培养学习者“7C”技能,即关键的思维能力与行动能力、创造力、团队协作、跨文化理解、沟通能力、信息技术的掌握、自主规划职业和自主学习能力。[7]可见,项目化学习培养出来的学习者是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是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人才保证。中学语文跨学科主题项目化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综合素质、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化以及培养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首先,增强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跨学科主题项目化学习将语文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通过解决真实问题或完成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项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语文知识,提高其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等语文素养。其次,促进综合素质的培养。跨学科主题项目化学习通常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帮助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有机融合,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通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等社会能力。第三,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跨学科主题项目化学习注重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项目,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主动探究、实践、反思和合作,培养其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和生活。第四,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化。跨学科主题项目化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的方向和要求。通过实施跨学科主题项目化学习,可以推动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跨学科主题项目化学习存在的偏差
笔者立足学科实践,进行跨学科主题项目化学习尝试,发现教学中容易出现三点偏差:1.语文学科特质弱化。在跨学科主题项目化学习中,语文学科特质有时会被忽略或被其他学科的内容所淹没。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语文学科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2.真实任务情境失真。在跨学科主题项目化学习中,有时没有为学生提供真实的问题或情境,导致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学生无法真正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3.学科整合流于表象。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要求不同学科之间的有机整合,但在实践中,缺乏对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整合方式的深入思考,导致学科整合停留表面,流于形式,不够自然和协调。
四、坚守跨学科主题项目化学习的语文课程本位
跨学科主题项目化学习出现这些偏差,究其原因,是由于语文课程本位缺失,主要是教师对跨学科主题学习任务群学科课程性质、理念、目标和项目化学习内涵、价值和策略等缺乏深刻领悟与准确把握,导致在实际教学时滑向非语文学科的领地,成为非语文学科的传声筒。
“课程是旨在遵照教育目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由学校有计划、有组织地编制的教育内容。”[8]“本位”是主体、中心之意,“主体”指事物的主要部分,“中心”指重要地位、核心。语文课程本位,意即语文课程、语文学科的主要部分、核心。一线教师在进行教学中,厘清语文课程本位概念,方能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全面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两次明确使用了“跨学科”这一术语。跨学科学习不是本次课改的新名词,经历十多年的课程改革,大家越来越意识到跨学科课程学习对于培育学生语文素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为凸显跨学科学习的课程价值,在2022年版课标中专门出现“跨学科主题”学习任务群。两版课标,语文本位意识一脉相承,都指向“语用”。2011年版课标提出跨学科学习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2022年版课标指出跨学科学习任务群要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2022年版课标初中阶段“跨学科学习”学习任务群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是有明确要求的。五点内容包含话题、学习情境、学习活动、学习和运用领域、学习成果五个方面(见下表)。话题是以生活为基础,分成学科学习(1和4)和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2、3和5)。学习情境充分体现语文课程性质、目标、理念和内容,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学习活动,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每一点除了要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和表达等共性的实践活动外,还有具体学习活动的内容。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依次为学科学习、师生共同关心的话题、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围绕课程内容主题与载体形式设计(“三大文化”、世界文明优秀成果、科技进步、日常生活特别是儿童生活等方面的主题)、文化建设(文化活动),以学习主题为引领,开展跨学科学习。学习成果,以学习任务为载体,都要有书面的应用性文章和跨媒介的成果展示活动。这五点课程内容是螺旋式上升结构,循序渐进,难度逐渐加大。第四、五点都要求以多种形式展现成果,是课程标准中“跨媒介阅读与表达”的要求。第五点活动,要求学生组建文学艺术社团,社团组建后,就必须常态化开展活动,如举办班刊、校刊,就要定期出刊;举办合唱团、舞蹈队,就要定期训练,参加演出和比赛。参与社区文化建设,那是更高的要求。
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2022年版课标在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中提出“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9],没有提到“表达”活动,而从学习成果来看,每一点都离不开“表达”,如研究报告、调查报告、发言提纲、研究成果、策划书、海报、刊物等。“不管语文教学怎么改革,不管推行什么样的课程理念,听、说、读、写训练都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活动。培养语文素养必须有实实在在的积累,同样,培养语文素养也必须有扎扎实实的听、说、读、写训练”。[10]可见,语文跨学科主题项目化学习的内涵是要通过听、说、读、写活动,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在学习中,明晰语文课程本位意识的内涵,能很好地避免学科特质弱化、真实任务情境失真等偏差。
跨学科主题项目化学习中实施语文课程本位的路径,实际上是通过将语文学科培育的核心素养与跨学科的主题相结合,确保在语文学习中既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又能够培养他们的跨学科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单元为例,可以设计一个跨学科的主题项目——“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创新”。这个项目将语文、历史、艺术等多个学科融合在一起,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深入学习和实践,提升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具体实施路径如下:
(1)确定学习主题。结合上面表格中话题,确定学习主题。如,结合第3个话题,以“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创新”为主题,选择语文教材中的相关篇目作为基础,如古诗词、文言文等,同时结合历史、艺术等其他学科的知识,形成跨学科的知识体系。
(2)设计学习任务:根据学习主题,设计一系列具有挑战性和实践性的学习任务。例如,让学生分组进行传统文化项目的调研,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或者让学生自行设计并制作一个传统文化主题的海报或展览,展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创新。
(3)整合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搜集与主题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帮助他们建立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同时,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和推荐书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完成任务。
(4)实施项目学习: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他们需要运用语文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如阅读理解、写作表达等,同时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如历史研究、艺术创作等,共同完成项目任务。
(5)展示学习成果:学生将项目成果进行展示和交流。展示形式可以多样化,如海报展示、展览讲解、PPT汇报等。在展示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语文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如口语表达、演讲技巧等,同时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如艺术设计、历史讲解等,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创新思维。
(6)反思与总结:在项目学习结束后,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他们可以思考自己在跨学科学习中的收获和不足,以及如何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对项目学习进行评估和调整,以更好地实现语文课程本位的跨学科主题项目化学习。
在这样的学习实践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有机整合,培育学生核心素养,避免学科融合流于表象的偏差。通过以上路径的实施,可以确保在跨学科主题项目化学习中实现语文课程本位的目标。学生不仅能够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还能够培养跨学科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2022年版课标颁发后,跨学科学习、项目化学习等关键词成为研究实践热词。“不管语文教学怎么改革,不管推行什么样的课程理念”,只要我们坚守语文课程本位,就守住“语文之根”。
注释:
[1][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34,34.
[2][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4,4.
[3][7]巴克教育研究所,著.项目学习教师指南(第2版)[M].任伟,译.左晓梅,校.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4,32,39-40.
[5]夏雪梅.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内涵、设计逻辑与实践原型[J].课程·教材·教法,2022(10):79.
[6]苏西·博斯(Suzie Boss),约翰·拉尔默(John Larmer).项目式教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5.
[8]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177.
[10]黄厚江.语文教学要有实实在在的听说读写活动[OL],https://www.sohu.com/a/539758539_121124213,2024-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