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高中语文教材,我们会发现里面有多篇散文化小说。这类小说与一般的小说不同,其故事性并没有那么强,语言往往呈现出散文化的特征。在阅读这类小说时,一些学生常常摸不着头脑。他们有的无法理清故事情节,有的不知道该如何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有的无法把握小说的主题……对此,我们应该如何指导学生阅读散文化小说呢?
一、介绍散文化小说,引导学生了解其特点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为学生介绍散文化小说,让他们了解散文化小说特点。如此,他们才会知道该如何去阅读。
散文化小说,又称抒情小说。在《小说的散文化》与《作为抒情诗的散文化小说》等文章中,汪曾祺将介于散文与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样式正式命名为“散文化小说”。这类小说往往不以曲折的故事情节取胜,小说中很少出现矛盾冲突,也没有什么悬念,展示的往往都是“生活的本色”。擅长写散文化小说的作家主要有鲁迅、汪曾祺、贾平凹、沈从文、萧红、郁达夫、废名等。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边城》《荷花淀》《哦,香雪》《百合花》等都属于散文化小说。沈从文在《边城》中花费了大量的笔墨去描写湘西的自然风光,展现了环境的诗意美与人性的美好。他有意淡化故事情节,在描写自然环境的同时讴歌人情美和人性美。孙犁在《荷花淀》中通过描写月色下的美景展现了水生嫂的美好品质。他有意弱化故事情节,突出战争中女性形象的柔美。铁凝在《哦,香雪》中没有叙述完整的故事情节,也没有着意刻画哪一个人物形象,而是重在展现对生命和生活的礼赞。茹志鹃在《百合花》中着意描写新媳妇被子上的百合花,而对小战士的故事和新媳妇的故事没有作完整的介绍。
结合这些作品,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散文化小说具有以下特点:
1.故事性较弱。散文化小说的故事情节往往不会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线性结构展开,故事性较弱,不会完整地展现人物的命运。作者一般也不会刻意制造矛盾冲突、悬念等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比如,冯至的《江上》里几乎没有什么故事情节。
2.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没有那么细致。作者一般不会过于细致地去刻画某个特定人物形象,其描写的人物形象大多是普通人,而不是个性鲜明的英雄。比如,在《荷花淀》中,白洋淀的那群青年妇女叫什么名字?她们的五官和服饰如何?孙犁全没有提到。她们却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作者讴歌的对象。
3.描写环境的语句较多。散文化小说往往重在渲染气氛,突出环境的美好,让读者沉浸在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比如,沈从文在《边城》中花费了大量的笔墨去描写湘西的自然美景和当地的社会环境。
4.语言优美。散文化小说的语言往往简洁凝练、优美生动,融记叙、议论、抒情、描写等于一体。作者一般会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小说充满抒情特色或浓郁的地方色彩。比如,孙犁的《荷花淀》、沈从文的《边城》等都有着诗一般的语言。
二、推荐散文化小说,让学生掌握阅读此类小说的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散文化小说,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经验,掌握阅读此类小说的方法。
我们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汪曾祺的《幽冥钟》《茶干》《受戒》《大淖记事》,感受作者所营造的氛围;推荐学生阅读贾平凹《商州初录》,感受浓厚的地域文化氛围,欣赏商州的风光,了解那里的风俗人情、历史故事;推荐学生阅读钟阿城的《遍地风流》,感受其语言的干净冷峻之美;推荐学生阅读何立伟的《小城无故事》《白色鸟》,感受其中的诗意之美。
如何指导学生阅读散文化小说呢?首先,我们要让学生明确作品的文体。一般来说,他们拿到作品之时就能够区分其是不是小说,但它到底是不是散文化小说,就要靠学生自己去分辨了。散文化小说一般会弱化小说的故事性,强化作品的抒情性。之后,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意象”,让他们把握这些意象的内涵,感受作品的画面美和意境美。最后,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挖掘作品的主题。
2022年新高考Ⅰ卷考查了冯至的《江上》。这篇小说就属于散文化小说,其中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作品取材于春秋时期伍子胥受奸佞小人陷害后,从楚国一路奔逃到吴国的故事。在文章的开篇,作者通过描写风景表现了伍子胥逃生后的轻松;之后写他听到岸上人的对话,引发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再写江上渔人的歌声深深触动了子胥,勾起了他内心的仇恨;又写他看到渔人“疏散于清淡的云水之乡”的生存状态,感到了那份“柔情”;最后写船靠岸后,伍子胥依然非常矛盾,他既感谢渔人能够给他带来片刻的安宁,又觉得“将来说不定会有那么一天,你再渡我回去”,暗示他依然没有忘记复仇的事情。作品中处处可见作者的匠心:他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许多独特的景物,包括江水、日、月等,使作品具有桃花源般的美好氛围,产生了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要让学生读懂这篇小说,就得让他们抓住作品中描写景物与人物的句子,如:
时节正是晚秋,眼前还是一片绿色,夏天仿佛还没有结束。向南望去,是一片人烟稀少的平原。
他在这荒凉的原野里走了三四天,后来原野渐渐变成田畴,村落也随着出现了,子胥穿过几个村落,最后到了江边。
明明正值晚秋,可是眼前还有一片绿色。这景象如诗一般美好,从正面衬托了伍子胥此时的境况,突出了伍子胥死里逃生后的轻松与愉快。
西沉的太阳把芦花染成金色,半圆的月也显露在天空,映入江心,是江里边永久捉不到的一块宝石。
这段景物描写非常美,作者借此暗示夕阳西沉、半月映江的美景正在慢慢地治愈伍子胥。
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学生们会发现这些描写景物的语句正好反映了人物当时的心理状态,是其解读文本的一把钥匙。
又如,在指导学生阅读何立伟的散文化小说《空船》时,我们可以让他们欣赏这样两个句子:小船轻揉哗哗涛声好久,将一条大河竟揉得安静了。
起细细一阵风,移小小一片云。船就横了横,然而并不飘去。
两个描写景物的句子都极具诗意美。 “小船轻揉哗哗涛声好久,将一条大河竟揉得安静了”像诗一般简练。作者省略了一些成分,将三个分句合并成两个分句,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起细细一阵风,移小小一片云。船就横了横,然而并不飘去”有着诗一般的韵律与节奏,作者精心选用动词和叠字,增强了语言的音乐美。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提醒他们注意小说中的关键意象“空船”。本文的标题是“空船”, “空船”也是小说中最主要的物象。结合标题及小说的内容,学生就可以抓住小说中最主要的意象。这篇小说里没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通篇只有暗夜里一只顺水漂浮的“空船”。要让学生读懂这篇小说,就必须让他们抓住“空船”这一关键意象。
标题突出了小说的主旨。抓住小说中描写“空船”的句子,如“然而小船并不飘走,固然缆索,业已烂断”“桨是决计没有的 ——大约也算得不想飘离的缘故吧” “听河水呢喃,听草虫轻唱,而一飏一飏长长黑发远去时,就徒剩这一只空船了,载将逝未逝莫大的夜,竟不走。也无缆索也无桨”等,他们会发现小说中的“空船”实际上是一种象征。 “空船”贯穿了作品的始终,象征着空旷和孤寂,也象征着梦想与闲适。作者借“空船”这一意象,表达了对尚未逝去的自由、美好、宁静、祥和生活的向往之情。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散文化小说,让他们了解这类小说的特点;之后为其介绍相关的代表性作品,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经验,掌握阅读此类小说的方法。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第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