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是小学数学学科要培养的核心能力之一,也是学生未来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技能。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需求,因此,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重点。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融入创新思维培养,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正慢慢成为提升数学教学效果的关键。
一、创设教学情境,深化知识理解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对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至关重要。例如,教学“间隔排列”时,为了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间隔排列的形式和逻辑,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电影院或体育馆座位排列的视频。通过这种形式,学生不仅能直观地观察到排列的规律,还能在模拟情境中学习如何根据票号寻找对应的座位。在播放视频的同时,教师可以提问:“如果电影院的某些座位因为维修需要空出来,我们该如何安排观众的座位?”“在体育馆中,如何通过间隔排列确保观众之间的安全距离?”类似这样的问题不仅能引导学生掌握间隔排列的实际应用,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数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入更多实际情境,如校园内的植物排列方式、图书馆书架上书籍的排列方式等,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发现和理解间隔排列的规律,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学到数学知识,更能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借助提问教学,启发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小学数学“位置和方向(一)”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教学法有效启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而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东南西北四个基本方向时,教师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四个方向的知识,还要能在给定一个方向的情况下辨认出其余三个方向。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与日常生活紧密关联的问题,如提问:“太阳从哪个方向升起?与太阳升起相背的方向是什么?我们现在处在哪个位置?”这种问题不仅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还能促使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答案,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方向的概念。
在小组探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交流思考、相互学习,还能在实践中加深对方向的理解和记忆,有效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请每个小组轮流分享他们的答案和讨论过程。这一环节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将学生的具体实践经验与数学理论知识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有效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采用讲课比赛策略,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讲课比赛的方式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特别是在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这类相对复杂的数学概念时,这种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其团队合作与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先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引导每组成员围绕“初商偏大要调小、初商偏小要调大”的技巧以及“四舍五入调商法”的应用进行深入探讨。接着,每组学生根据对这些概念的理解,自主设计一道相关的数学题,并对解答过程进行详细讲解。在讲课比赛环节,各小组轮流上台展示,通过讲解自己设计的题目,解释调商的具体方法和对四舍五入的正确应用。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也让学生在讲解过程中发现并纠正自己的错误,同时教师也能根据学生的讲解情况进行点评。通过这样的互动和即时反馈,学生能够更加熟练地掌握除法中调商的技巧,从而有效提升自身解决复杂数学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借助提问教学法以及采用讲课比赛等策略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终提升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