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就要进一步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2020年,教育部发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此次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更新与优化,还是对教师队伍素质的一次全面考验,要求高中思想政治教师不仅要具备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应用能力,还要有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更高的法律素养。基于此,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
一、思想政治课程改革与法治教育衔接存在的困境
1.非法学专业教师备课压力大
目前,雅礼中学的思想政治教师大多毕业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他们并未接受过系统性的法学理论与法律实务的教育,法律知识储备欠缺。面对内容形式新颖、法律知识丰富的选择性必修二《法律与生活》教材,非法学专业的教师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自学与备课,对其中一些专有名词的理解需要查阅文献资料,甚至需要咨询相关的专业人士。这不仅加重了教师教学的时间成本,还对教师的教学和学习能力提出了双重挑战。同时,由于对涉及专业法律知识把握的准确性、严谨性缺乏信心,部分教师担心在授课过程中会出现知识性错误,备课压力较大。
2.课程时间压缩导致学生学习任务重
课程改革后,陡然增加的教学内容要求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选考思想政治学科的学生也面临着更重的学习压力和更多的学习任务。尽管经过理解与运用,学生可以将知识内化于心,甚至倒背如流,但初学时难免产生抵触与畏难心理,充分理解具体内容仍需花费大量时间。在理解性背诵尚不可行之时,学生面临颇为繁重的背诵任务,或将影响其学习积极性。
3.教考衔接存在落差
囿于法律知识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学生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学习、理解相关内容,但高考作为引导教学方向的“指挥棒”却没有在这个新模块上进行深入考查,而是流于简单的常识性试题。在固有应考思维模式下,学生就没有足够动力学懂和学透教材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好深入讲解相关理论知识的度,让学生理解和感悟法律背后的价值和追求。新课程改革要想真正起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作用,在要求教师不断提升教学能力的同时,还必须打通知识学习与应用的环节,重视教考衔接,让法治精神真正内化于心,进而外化于行。
二、优化路径与实施策略建议
1.明确新高考价值定位,重视《课程标准》导向作用
其一,应当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重视考试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考试评价对教与学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考试怎么考,教学怎么教”的教学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这在高考这样的大规模选拔性考试中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正因如此,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将“引导教学”“立德树人”与“服务选才”列为高考的核心功能。从这一既有的现实出发,虽然《课程标准》是高中教学的根本遵循,但囿于相关条文的抽象性、宏观性,学校难以在复杂多样的教学实际中准确把握,而考试这一机制则较好地弥合了这一缺憾。因此,应当进一步推进高考命题改革引领、倒逼教学方式改革,以学科素养为核心,促进育人方式提质增效。
其二,应当进一步推动《课程标准》具体落实,加强教考衔接。不论新高考模式下教材和试卷内容怎样变化,教学和考试命题都应当以服从和服务于《课程标准》为宗旨,实现“以标定教”“以标定考”。《课程标准》中不仅包含了教材编写建议和教学注意提示,也囊括了考试命题建议,教师在采取新的教学方式、适应新高考的命题方式时应当依循这一可供参考的路径,推动《课程标准》的具体落实。
2.加快教师队伍建设,贯彻落实现代教育理念
首先,应当开展系统性培训课程,增加教师法律知识储备。基于目前大多数思想政治教师非法学专业出身的现实,针对选择性必修二《法律与生活》中的专业知识,除了督促教师自学外,学校还要加大对教师备课资料的检查与监督,为教师提供系统性的法律知识培训课程。各校可联合组织统一的法律知识培训,并邀请专业人士为教师提供法律知识授课咨询服务,以增加他们的法律知识储备,帮助其高效把握新教材的内容与精神。
其次,应当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应进一步优化教学模式,采用情境式教学、议题式教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方式。同时,要促进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给予其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从而培养其法治思维和素养。
最后,应当鼓励学校开设校本课程,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应顺应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适当调整教学课时与课程安排,充分考虑本校学生需求,合理利用当地社区资源,开发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相关法律知识课程,举办法律知识学习与应用的相关活动。
3.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法,实现课内外相结合
课程改革不仅呼吁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也提醒学生及时转变学习方法。学生应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素养,依循这一学科目标,学生应进一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与思想领悟。对新教材中较为生涩、专业的法律概念,学生必须有意识地开拓自身视野,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进行联系,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进而提升利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