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旁王朝复辟时期,法国又回到了波旁王朝的统治之下。与以前不同的是,虽然主权由君主行使,但他们的权力受到《1814年宪章》限制,此时的法国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在这一时期,先后产生了两位国王:路易十八(在位时间1814/1815~1824年)和查理十世(在位时间1824~1830年),他们都是在法国大革命中被处决的路易十六的弟弟。
路易十八重新掌权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重组了一支忠于国王的军队,人数减少到20万人。一些支持拿破仑的高级军官被处决、监禁或放逐。军队放弃了三色旗,恢复了白色制服和鸢尾花标志,这一切都为了体现军队的“皇家化”。
1814年第一次复辟时期建立的近卫军“火枪手卫队”,佩戴镀银的金属头盔,穿着模仿胸甲的无袖夹克,并最先在服饰上体现了鲜明的波旁王朝标志:由金色鸢尾花装饰的大十字架。不过这支“火枪手卫队”存在的时间很短,在拿破仑回国时(1815年3月)就被解散了。1815年路易十八再次回归后,王室卫队被重新建立,但规模大幅缩减,原有的6个卫队只保留了4个,其中包括1支瑞士百人卫队(Cent-Suisses)和1支宪兵卫队(GardesdelaPrévoté),它们的主要任务是负责王室警卫和执行礼仪服务。
西班牙远征,是国王路易十八任期内作出的第一个重大军事行动。1820~1823年间,西班牙爆发“立宪革命”(也称“自由三年”“西班牙内战”),自由派将领里耶哥为反对西班牙波旁王朝绝对君主制,发动军事政变,迫使国王费迪南德七世恢复《1812年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在费迪南德七世向欧洲列强求助后,路易十八看到了在欧洲列强中提高自身声望的机会。1823年4月6日,他派出一支10万人的军队进入西班牙,对革命军进行围剿,最终迫使自由派政府倒台、“立宪革命”终结。
摩里亚远征(1828~1830年)是查理十世在希腊独立战争期间,派遣法国军队对摩里亚(中世纪和近代初期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名称)采取的军事干预行动,目的是帮助希腊人驱逐奥斯曼-埃及占领军。1827年10月,法国首先与英俄两国组成联合舰队,在纳瓦里诺海战中彻底摧毁了奥斯曼-埃及的舰队。次年,法国单独组织了一支1.5万人的远征军,在尼古拉·约瑟夫·梅松侯爵率领下,前往摩里亚与土耳其和埃及军队作战,取得一连串的胜利,最终将土耳其和埃及军队逐出了摩里亚半岛。
展品中,一套制作精良的骑兵头盔和胸甲较为引人注目,它属于骑兵上将昂古莱姆公爵路易·安托万·德·波旁(Louis-AntoinedeBourbon,1775~1844年)。胸甲为铜制镀银,上面的铆钉为铜制镀金,左右肩带前端带有象征波旁王朝的金色百合花饰,左侧肩带上镶嵌了3枚微型勋章,分别是圣路易勋章、百合勋章和荣誉军团勋章,另外还有一个较大的圣灵勋章标志嵌在胸甲左侧,所有这些装饰都与昂古莱姆公爵的身份相关。昂古莱姆公爵是查理十世的长子,第一帝国时期曾追随威灵顿公爵在西班牙与拿破仑军队作战,波旁复辟后回到法国,拥有骑兵上将军衔。在1823年西班牙远征中,他被任命为比利牛斯军团总司令,但实际上由于自身缺乏军事经验,他让前帝国将军吉列米诺代替他进行军事决策和指挥作战,他只负责政治指导。
这一时期法国军事领域真正的重量级人物当属迈松元帅,博物馆展出了一幅他身着戎装的肖像画。尼古拉·约瑟夫·迈松(NicolasJosephMaison,1771~1840年)有着数十年的戎马生涯,1789年加入法国革命军,1791年担任巴黎志愿军上尉,1799年担任国防部长贝尔纳多特的副官。在帝国战争期间,他参加过1805年的奥斯特里茨战役、1806年的耶拿战役、1808年的西班牙图德拉战役、1813年的卡茨巴赫河战役、莱比锡战役以及1814年的安特卫普保卫战,他被拿破仑授予荣誉军团勋章,成为帝国侯爵的一员。在百日王朝期间,他拒绝支持拿破仑。波旁二次复辟后,他被路易十八封为王国侯爵。在1828年远征摩里亚的军事行动中,担任远征军总司令,胜利凯旋后被提升为法国元帅。展出的这幅肖像画出自法国著名艺术家莱昂·科涅特(LéonCogniet,1794~1880年)之手,作于1830年,曾在1831年的艺术沙龙上展出,作品以摩里亚远征为背景,表现了迈松元帅气宇轩昂的胜利者形象。
该展区的一个展柜,集中展示这一时期法军一线部队装备的具有代表性的枪械和军刀。其中值得关注的是,一支由福赛斯步枪改制的试验型龙骑兵步枪(EssaidefusildedragontransforméForsyth),其枪机系统采用苏格兰人亚历山大·约翰·福赛斯最早研发的“香水瓶”发火装置,该步枪也是击发式枪机系统在法国军用枪支中的首次应用。
展品中,还有一个线列步兵第28团来福枪(步枪)手的服装模型,展示了1829年推出的红色长裤,这款红色长裤列装后得到广泛认可,被作为法军制服一直列装到1914年。
1830年7月27~29日,法国巴黎爆发革命,结束了复辟的波旁王朝。8月9日,波旁家族的一个年轻分支奥尔良家族上台,建立了新的政权“七月王朝”,奥尔良家族的路易·菲利普登上王位,成为新的国王——路易·菲利普一世。
三色旗和高卢雄鸡标志取代了之前的白旗和鸢尾花标志,成为七月王朝新政权的象征。公鸡体现了法兰西人的勇气和法国的高卢根基,因为“gallus”一词有双重含义,既指公鸡也指高卢人。
七月王朝建立后对军队进行了重组,原有的皇家卫队等效忠波旁王朝的部队被解散,许多正统派军官被迫辞职或休假,波旁复辟时期遭遣散的拿破仑军队的一些老兵被召回重新服役。在1830年8月政权刚建立之时,武装部队人数不足20万人,至1845年增加到了30余万人。
1831~1832年的比利时战役,是七月王朝建立后对外采取的重大军事行动之一。1830年8月,比利时人受法国七月革命影响,发动了脱离荷兰王国的民族独立运动。荷兰国王威廉一世拒绝承认比利时独立,出兵镇压。比利时人请求法国进行军事干预,得到了法国积极回应。1832年11月,热拉尔伯爵艾蒂安·莫里斯元帅(ÉtienneMaurice,comteGérard)率领5.5万法军进入比利时,对据守在安特卫普城堡内的荷兰军队进行围困和炮击,24天后荷兰守军指挥官大卫·亨德里克·沙塞(DavidHendrikChassé)将军被迫向法军投降。
征服阿尔及利亚是七月王朝时期的另一重大战事。1830年7月,在波旁复辟时期的最后几天,查理十世发动了征服阿尔及利亚的军事行动,路易·菲利普上台后继续推行殖民侵略政策,对阿尔及利亚抵抗力量进行坚决镇压。至1840年,法国通过宪法将整个阿尔及利亚确认为法属海外省,视为法国领土的一部分。
在征服阿尔及利亚的战争中,皇家24磅大炮(LeRoyal,canonde24)发挥了重要作用。1837年10月,法国远征军围攻君士坦丁城(Constantine),正是凭借这种威力强大的重炮炸开城墙,进而取得突破。为纪念这次战斗的胜利,他们在火炮炮身增刻了以下铭文:“君士坦丁,1837年10月11、12、13日”
油画《瓦迪阿勒格之战》,以征服阿尔及利亚历史事件为题材,描绘了法军上校让-亚历山大·德·布尔若利(Jean-AlexandredeBourjolly)率领法国骑兵与阿尔及利亚部族首领阿卜杜·卡迪尔(Abdel-Kader)领导的抵抗力量在瓦迪阿勒格激烈战斗的场景,充分展现了这场战争的残酷性。画作者让-查理·朗格卢瓦(Langlois,Jean-Charles,1789~1870年)是一位军人出身的艺术家,曾参加过瓦格拉姆战役、赫罗纳战役以及滑铁卢战役,26岁时获得上校军衔,因在战斗中身受重伤而退役。他创作了数百幅表现战争题材的绘画作品,一向以注重战争场景逼真渲染和人物服饰细节刻画而著称。
一套阿尔及利亚风格的服装,是博物馆十分稀有的展品。包括外套、马甲、长裤和一双靴子,其质地优良,装饰精美,搭配协调,穿着舒适,充满了东方风情。这套服装的主人是内穆尔公爵,即奥尔良亲王路易·查尔斯·菲利普·拉斐尔(1814~1886年),他是国王路易·菲利普的次子,从小就接受军事教育,12岁时就被任命为皇家军队第一猎骑兵团上校,1836~1837年以少将军衔参加了对阿尔及利亚的征服之战。据说,在1837年10月13日攻陷君士坦丁城的战斗中,他特意穿着这套优雅的东方服装指挥法军作战。
特雷泽尔将军是这一时期法军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博物馆展出了其在1847~1848年出任陆军大臣时穿的礼服。卡米尔·阿尔方斯·特雷泽尔(CamilleAlphonseTrézel,1780~1860年)于1801年从军,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1815年百日王朝期间被拿破仑晋升为准将;1818年波旁复辟时期入职陆军参谋部,参加了1823年的摩里亚远征;七月王朝时期,参加了远征阿尔及利亚和围攻君士坦丁城的战斗,1846年被授予法国贵族头衔,1847年出任陆军大臣直至1848年2月七月王朝政权垮台。
一个展柜以《武器的进化》为主题,展示了七月王朝时期法军装备的军刀和枪械。其中枪械展品有:
M1830试验型短管霰弹枪(Mousquetond'essai,modèle1830年),约1830年,沙勒维尔皇家兵工厂制造,是一款将击发式枪机应用于军用霰弹枪的试验型产品。
M1836枪骑兵短管霰弹枪(Mousquetondelander,modele1836年),约1836年,莫伯日皇家兵工厂制造,采用老式燧发式枪机系统,表明当时新兴的击发式枪机技术尚不够成熟仍处于试验阶段,而燧发枪具有性能稳定的优势,因此还在继续生产和应用。
M1840步兵步枪(Fusild'infanterie,modèle1840年),1842年,圣埃蒂安皇家兵工厂制造,是在经过长期测试后采用击发式枪机技术定型生产的步兵步枪,它的列装标志着法国军队步兵武器实现了质的飞跃。该枪定型生产后,首先装备于派往阿尔及利亚的4个步兵营。
M1840大型卡宾枪(Grossecarabine,modèle1840年),也称堡垒步枪(Fusilderempart),1842年,沙泰勒罗皇家兵工厂制造,是以标准型M1840步兵步枪为原型研发的大口径短枪管线膛步枪,是根据阿尔及利亚战场实战需要专门设计制造的。
M1816-T步兵步枪(Fusild’infanterie,modèle1816T),是对库存的M1816步兵步枪进行改制后的枪支命名,在拆除原枪上的燧发式发火装置、加装M1840步枪使用的击发式枪机后继续列装使用,以节省武器换装费用。展出的这件样品是莫伯日皇家兵工厂在1841年改制而成。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是个短暂的共和国,历时仅4年。1848年2月22~24日,法国“二月革命”爆发,国王路易·菲利浦退位,随后建立的临时政府宣布成立共和国,即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制宪会议制定了宪法,规定共和国总统由普选产生,任期4年,不得连任。同年12月,拿破仑一世的侄子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当选为共和国总统。1851年,议会否决了允许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在次年的选举中再次竞选总统的宪法修改案。1852uz5wKT0B0osMc9Su/s68+Q==年,波拿巴发动政变解散议会,宣布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他自己成为法兰西帝国皇帝拿破仑三世,至此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历史亦宣告终结。
法国二月革vJg8GGT2HSKFW0vbKZDfIg==命推翻七月王朝得到了军队的广泛支持,二月革命后军人获得了选举权,有数十名军官被选入议会。除新增补了一些军官外,军队的组织结构几乎没有改变。然而,由于国内政治冲突加剧和国际局势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武装部队的人数却在显著增加。1848年年初法军兵力总数为37.5万人,到同年年底增加到52.5万人。
大幅增兵的直接原因之一,是出兵意大利救援罗马教宗的需要。1848年11月,罗马爆发民众起义,要求教皇实行改革,建立民主政府,并从奥地利收回被占领土。教皇庇护九世乔装逃离罗马,前往两西西里王国避难。罗马临时政府试图与教皇谈判,但教皇拒绝返回罗马,因此临时政府在1849年初组建制宪会议,宣布成立罗马共和国,仅保留教皇作为宗教领袖。教皇向天主教国家求救,法国总统路易·拿破仑宣布支持庇护九世,之后派出远征军进攻罗马。4月法军攻入意大利半岛,对罗马城展开围攻,起义军虽奋力抵抗但终被法军击败,7月法军进入罗马,推翻了罗马共和国。庇护九世在1850年4月重返罗马,在法国军队的保护下重掌政权。
这场持续数月并最终取得胜利的“罗马围城战”,理所当然地被载入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历史,同时在罗马教皇和意大利寻求统一的历史上也构成了一个有趣的篇章。法国著名艺术家丹尼斯·奥古斯特·马利·拉菲特(DenisAugusteMarieRaffet,1804~1860)创作的石版画《远征罗马的围城战-10号炮台》,用写实的手法,描绘了法军炮轰罗马城的场景。该画下方还附有相关文字说明:“第10号炮台位于科辛别墅(VillaCorsini)前,旨在对抗圣潘克拉齐奥门(PorteSan-Pancrazio)的防御工事,由炮兵第3团第13连建造,连长塞兰德上尉,1849年6月20日,罗马”。该画于1854年在巴黎印刷出版。
(待续)
编辑/刘玉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