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天生对文科不太感兴趣,所以高一时很多文科作业都直接扔给AI了。”在广东省揭阳市读高二的黄毅,向记者分享了使用AIGC帮助自己写作业的经历。
近年来,随着ChatGPT等模型的快速迭代,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技术逐渐成为大众广泛关注的焦点。新技术的发展给各行各业带来新的可能和挑战,对教育领域来说更是如此。当人们的关注焦点还停留在大学生用AI写论文的利与弊时,“AI+作业”却提前一步进入了中学课堂,一些在“互联网+”时代出生的中学生已经无缝连接到了“AI+”。
“AI+作业”=“拍照搜题”?
不少高中生表示,只要会用搜索引擎,就能找到简单好用的AI“作业帮手”。学生们提到的AI“作业帮手”,不禁让人们想起两三年前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拍照搜题”软件。
曾经,许多中小学生遇到难题就打开手机摄像头“拍照出答案”,但一到考试就“露馅”,不光影响了学生自身的成绩和思考能力,也给教师和家长出了道大难题。对此,教育部曾要求这些软件下线整改,许多软件更新了需要实名认证的“家长模式”,以此来限制学生过度依赖搜题功能。
然而,搜题用的“摄像头”盖住了,AI平台的“聊天框”却也开始逐渐向学生的作业本“渗透”。AI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否会重蹈搜题软件的覆辙?
值得关注的是,以前学生会在完成理科作业时使用“拍照搜题”,AI与作业相遇后,很多学生似乎找到了“秒出”文科作业答案的神器。
一些同学透露,文科作业的答案一部分是对固定知识点的“默写”,一部分则是建立在大量材料基础上的分析和思考,而AI在这方面能提供大量文本参考。
在北京市读高一的张悦说,班上有超过一半的同学都会用AI来帮自己写作文,“还有一些比较‘水’的小作业也会用到,比如一些实践作业的策划、书籍的读后感和总结等”。
有些同学甚至对AI和搜题软件进行了比较。北京另一所中学的学生吴晓觉得,借助AI虽然可以为写作文提供思路,但比起搜题软件,AI在具体题目上生成的回答有时候很“冗长僵硬”,一般都需要进一步修改,加入自己的思考和知识点。
来自重庆市的周洋更倾向于用搜题软件来解决理科作业。“理科的选择题、填空题一般都有很多图表和符号,想把它输入给AI就已经很麻烦了,而用拍照搜题软件能直接扫描给出完整的答案和详细解析,能节约更多时间。”
对此,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云泉认为,教育环节很难屏蔽AI技术的影响,“AI大模型目前可以作为各种知识和信息的压缩和检索工具,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新渠道,我们应该尝试把它看作学习的助手”。
AI终究只是工具
在与AI多次互动后,有不少学生养成“有问题找AI”的习惯,也意识到AI对自己学习的实际帮助不尽如人意。
来自河南省的高二学生王珊现在已经开始“去AI化”了。王珊坦白,自己有段时间“过度依赖AI,缺少了独立思考”。她说:“AI写出来的作文其实也很明显,有些内容过于空洞,有些辞藻又过于华丽,完全不是我们这个水平能写出来的。对于写作文来说,自己构思的过程更重要,AI仍然无法完全代替人脑的创作思考。”
不少专家表示,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面对新技术一味地“堵”是不明智的。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AI是现在以及未来的关键技术,无论是中学生还是小学生,都应该鼓励他们多接触,多了解。从目前看来,评估AI使用的原则还是要基于AI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是有利还是有害,中小学生如何使用AI,仍需要依靠教师和家长亲自把关。
正如专家所说,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学会了如何更加科学地使用AI。
经过最初的好奇之后,现在周洋不会再照搬AI生成的答案,而是从中找出值得学习和借鉴的部分作为自己的素材积累。
关于未来希望AI能如何更好帮助自己学习,吴晓觉得目前AI生成的答案大多只是“堆砌出来的知识点”,无法提供详细的解题思路,“有时候我需要的不是答案,而是思考的过程,但这点肯定还是向真正的老师学习更直接”。
与社会上的焦虑不同,一些教师对学生使用AI持有更为宽容的态度。北京市某中学语文教师李彬坦言,自己并不会过度担忧学生使用AI,“这种技术既然已经来了,那更重要的是如何去引导”。李彬说,学生的真实水平在老师眼里一清二楚:“AI确实能帮助学生完成很多东西,但是最终负责的必须是自己,我也会告诉孩子们要掌控自己的人生。”
AI可能引发教育变革
在专家看来,AI技术的普及,显著提升了教师和同学的工作和学习效率。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指出,人工智能能够替代大量重复性的工作,“这些工作在过去可能由教师或学生来完成,但现在人工智能可以高效地处理,从而释放了人力去关注更核心、更具创造性的任务”。
AI技术的利用不应该只停留在“作业本”上。如果把AI单纯当作偷懒的工具,那么它一定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甚至是智力发展。因此储朝晖鼓励“恰当地利用AI,引导学生站在更高的平台去使用,从而实现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的提高”。
在张云泉看来,未来的大语言模型如果发展到一定程度,也有可能出现更加智能化的“AI教师”,辅助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到更多知识,甚至缩短义务教育的时长。
“AI正在引发教育的深刻变革,但我们尚不能完全看清AI技术的利与弊,只能看到方向性的趋势,真正的变革性拐点尚未出现。”潘教峰说,政策制定应当遵循包容和审慎监管的原则,“我们需要持续关注技术的发展,同时保持政策的灵活性和前瞻性,以便在变革到来时能够迅速适应和作出调整。”
(摘自2024年4月15日《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