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实地调查和文献查阅,概述了北部湾地区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组成、生活型、分布状况等信息。发现北部湾地区共有入侵植物150种,38科102属;从原产地来看,来源最多的是美洲;从生活型来看,草本植物占绝对优势;从分布状况来看,防城港市种数最多,其次是北海市,最后是钦州市。分析了可能的原因,并提出了防治对策,旨在为广西北部湾地区入侵植物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北部湾地区;外来入侵植物;生活型
中图分类号:S76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01/j.issn.1005-5215.2024.05.020
外来入侵植物(Alien invasive plants)是指那些通过自然和人类活动等无意或有意地传播到原生境以外,并且能够建立自身可繁殖的种群,同时对侵入地植物的生物多样性等产生影响的植物[1]。据统计,中国现有外来入侵植物约515种[2],入侵植物物种数呈现从南到北逐渐减少的规律,种群密度则由东南海岸向内陆递减[3]。生物入侵已对入侵区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成为亟须解决的全球性问题[4,5]。
广西气候条件优越,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水陆交通,为外来入侵植物的定居和扩散提供了适宜条件[6]。唐赛春等发现广西有报道的入侵植物已超过300种,真正具有入侵风险的有180~200种[6],而10多年前仅有约100种[7,8]。关于广西不同区域的外来入侵植物种类和数量调查已有较多报道[9-12],整体呈现出种类快速增加、范围不断扩大的趋势,对广西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的影响日益严重。
本研究在广泛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踏查的方式,对广西北部湾地区的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分布等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防治对策,旨在为该地区相关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依据。
1研究区概况
北部湾地区地处107.477°—109.792°E,20.869°—22.685°N,是由我国南海北部的广西、广东和海南三省(区)环绕、西邻越南东部的一个倒U形海湾[13,14]。北部湾地区即北部湾海域周边与上述两国四地相关联的一片近海地域,而“广西北部湾地区”或“北部湾地区(广西区域)”主要指广西南部临海的钦州市、北海市、防城港市及其所属县、市(区)[14-17] ,是北部湾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西北部湾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处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沿海地区年均气温约22.5 ℃,年均降水量约1 600 mm,水热条件良好,非常适合植物生长。海岸线长1 628.59 m,共有海岛679个,滩涂面积为1 005.31 km2[13,18],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从区位上看,北部湾地区是泛珠三角经济区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交汇点,是我国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是西南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重要门户和前沿[17]。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全面启动、泛北部湾经济圈的日渐形成和平陆运河的规划实施,北部湾地区的人为活动和商贸往来日益频繁,势必加剧区域物种的流通,对入侵生物的扩散提供了更多可能。
2广西北部湾地区外来入侵植物现状
2.1种类组成
据调查分析,广西北部湾地区共有入侵植物150种,隶属38科102属。其中菊科(Asteraceae)最多,达到37种,占全部入侵植物的24.7%;其次是豆科(Fabaceae),共有14种,占入侵植物总数的9.3%;禾本科(Gramineae)11种,占总数的7.3%; 苋科(Amaranthaceae)9种,占总数的6.0%;茄科(Solanaceae)8种,占总数的5.3%;大戟科(Euphorbiaceae)7种,占总数的4.7%;旋花科(Convolvulaceae)6种,占总数的4.0%;唇形科(Lamiaceae)5种,占总数的3.3%;伞形科(Apiaceae)和锦葵科(Malvaceae)各4种占总数的2.7%;仙人掌科(Cactaceae)和马鞭草科(Verbenaceae)各3种,占总数的2.0%;胡椒科(Piperaceae)等13科各有2种,共26种,占总数的17.3%;商陆科(Phytolaccaceae)等13科各有1种,共13种,占总数的8.7%(表1)。
非洲14种、欧洲12种、亚洲10种,大洋洲2种。从原产地情况来看,美洲是最主要来源的,来自美洲(包括南美洲、北美洲、热带美洲、美国等)的入侵植物占比高达75%,其原因可能在于美洲局部区域和北部湾区域气候和植物区系相似度大[19],而距离较远,因此相应区域的外来植物在北部湾地区能够生长良好,更易形成入侵。
按照乔木、灌木、草本、藤本的生活型进行划分统计,生活型占比情况如图1所示,发现150种外来入侵植物中,草本植物共有111种,占比74%,代表性植物有南美蟛蜞菊(Sphagneticola trilobata)、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等。灌木植物共有24种,占比16%,代表性植物有含羞草(Mimosa pudica)、马缨丹(Lantana camara)等。藤本植物共有9种,占比6%,代表性植物分别有五爪金龙(Ipomoea cairica)、微甘菊(Mikania micrantha)等。乔木植物共有6种,占比4%,代表性植物有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桉(Eucalyptus robusta)等。
2.3分布情况
根据本研究的调查情况来看,北部湾地区共有外来入侵植物150种。从钦州、北海、防城港三地的不同区域来看,钦州市发现98种、北海市99种、防城港市139种。防城港市分布种类最多,可能与防城港市的区域位置密切相关。由于防城港处于中越边界,与东盟海陆相连,对外商贸活动更加频繁。如全国首个国家进境种苗指定口岸即落户防城港市东兴口岸,为包括景观树在内的进境种苗提供了便利,也为入侵植物的传播扩散提供了更多可能。而钦州市和北海市与东盟国家均没有直接的陆地相连,区域位置虽有差别,但自然条件相似,入侵植物的种类数量也较为接近。
2.4潜在风险分析
一般认为入侵植物的扩散,主要是通过自然因素和有意识、无意识的人为因素实现的[20]。目前,北部湾地区的入侵植物扩散,存在以下比较突出的风险和问题:一是随着我国和东盟自贸区的深入推进以及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建设,北部湾地区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商贸活动更加频繁,北部湾经济区与东盟各国、与我国内陆省份的陆路、水路联通日益密切,生物入侵的风险势必加剧;二是不合理人为活动助推入侵植物的扩散,如南美蟛蜞菊作为典型的入侵物种,但由于其易于成活,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在河堤、校园、小区等园林绿化和边坡修复中仍在普遍应用,对其入侵性没有充分的认识;三是部分入侵物种存在大面积暴发的风险,如微甘菊。据调查发现,薇甘菊、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大薸(Pistia stratiotes)的扩散入侵在桂南地区已非常普遍。以微甘菊为例,在广西浦北县、博白县、钦州市城区周边自然村落附近的灌丛和草地、疏于管理的田地和林地,微甘菊群落已较为常见,并很容易成为优势种。在局部区域,微甘菊已呈现零星暴发的态势,对农林业生产造成的影响已不容忽视。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广西北部湾地区共有外来入侵植物150种,隶属38科102属,其中包含种类最多的菊科、豆科、禾本科分别有37、14和11种;从原产地来看,入侵植物最多的来源地是美洲,有112种;从生活型来看,草本植物是北部湾地区入侵植物的主要类型,草本、藤本、灌木、乔木的占比分别为74%、16%、6%和4%;从分布地区来看,钦州、北海、防城港的入侵植物种类分别为98、99和139种,防城港数量最多。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和区域联通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广西北部湾地区的生态保护和生物入侵防治还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
3.2建议
3.2.1加强检疫防控
北部湾地区气候适宜,为许多植物的生长提供了便利。但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增加,北部湾地区也因此成为广西对外贸易的门户,外来植物入侵的概率显著提升。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制定详细严密的检疫流程,加大对旅客的行李和进口货物的检疫力度,加强入境旅客携带的行李包裹以及货物等的监管[21]。重点加强对东兴口岸出入人员、货物的检疫力度,严厉打击在港口、边境地区的走私和偷渡行为,并严惩相关违法人员。
3.2.2加强基础应用研究
建议加强有针对性的基础应用研究。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合作,建立专门研究入侵植物的实验室,以加强对入侵植物的研究、开发,提出科学合理的物理、化学、人工等防治措施,对有利用价值的入侵植物深度开发利用,并与海关、环保、农林业等部门加强合作,防止新的外来植物侵入[19]。
3.2.3倡导使用乡土树种
本土植物生态位的缺失会降低外来植物入侵的难度,自然生态系统原有的抵御能力逐渐减弱,导致很多外来植物入侵裸地、荒地及人工干扰频繁的路边或宅旁[22]。因此,保护原有生态系统,倡导在绿化美化工程中使用乡土树种,能有效提升生态系统原有的抵御能力,建立起一道抵御外来植物入侵的天然屏障。此外,强化乡土树种的应用,还可以提升种植成活率、降低绿化成本,在城市建设中避免千城一面,打造彰显地域特色的景观效果。
3.2.4加强统筹、预判和信息共享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粤港澳大湾区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如火如荼建设的背景下,广西北部湾地区经济发展面临重大机遇。另一方面来看,人类活动和经济活动无疑会对区域自然条件和原有生态系统带来变化和新的挑战,因此需要做好预判、检测和统筹。如钦北防三市可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和统筹管理部门,加强信息共享,提高管理效率,设立专职岗位管理信息平台、更新数据,从而有效提高防治效率,遏制外来入侵植物的蔓延。
3.2.5加强宣传教育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入侵植物由有意或无意的人为引进。想要做好入侵植物的防治工作,就要相关部门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生态安全、入侵植物等相关知识,利用各种媒体渠道普及入侵本土的植物种类及其对生态系统和经济的危害,增强人们的防治意识,增强对入侵植物的忧患意识。
参考文献:
[1] 马金双.中国入侵植物名录[J].生物多样性,2013,21(5):635
[2] 闫小玲,刘全儒,寿海洋,等.中国外来入侵植物的等级划分与地理分布格局分析[J].生物多样性,2014,22(5):667-676
[3] 吴晓雯,罗晶,陈家宽,等.中国外来入侵植物的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和人类活动的关系[J].植物生态学报,2006,30(4):576-584
[4] 蒋奥林,朱双双,陈雨晴,等.中国香港外来入侵植物[J].广西植物,2018,38(3):289-298
[5] 鞠瑞亭,李慧,石正人,等.近十年中国生物入侵研究进展[J].生物多样性,2012,20(5):581-611
[6] 唐赛春,李象钦,韦春强,等.广西外来入侵植物的现状及研究进展[J].广西科学院学报,2023,39(2):146-155
[7] 谢云珍,王玉兵,谭伟福.广西外来入侵植物[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7(2):160-167
[8] 唐赛春,吕仕洪,何成新,等.广西的外来入侵植物[J].广西植物,2008(6):775-779,815
[9] 林春华,唐赛春,韦春强,等.广西来宾市外来入侵植物的调查研究[J].杂草科学,2015,33(1):38-44
[10] 李象钦,唐赛春,韦春强,等.广西中越边境的外来入侵植物[J].生物安全学报,2019,28(2):147-155
[11] 林建勇,温远光,韦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外来入侵植物[J].广西林业科学,2011,40(4):281-287
[12] 程欣欣,聂丽云,于晓玲,等.广西北部湾海岸带、海岛的外来入侵植物[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23,31(3):444-454
[13] 黎树式,黄鹄,戴志军.近60年来广西北部湾气候变化及其适应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7,34(4):50-55
[14] 李建平.北部湾地区(广西区域)历史人物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9(3):1-7
[15] 黄宇鸿,黄建霖.北部湾地区“跳岭头”民俗文化的儒学显现[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0(5):16-21
[16] 陈炜,黄碧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协同发展研究——以广西北部湾地区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2(5):92-99
[17] 张三峰,王若晨.论广西北部湾地区经济发展策略[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6(6):60-64
[18] 黎树式,黄鹄,佟智成,等.广西北部湾地区热带气旋频数预测研究——基于线性回归模型[J].北部湾大学学报,2022,37(4):1-5
[19] 刘熊.北部湾海岸带外来入侵植物的调查研究[J].绿色科技,2017(6):134-136
[20] 李象钦,唐赛春,韦春强,等.广西中越边境的外来入侵植物[J].生物安全学报,2019,28(2):147-155
[21] 杨祎博,蔡嘉华,刘琴,等.湖南口岸外来入侵植物现状分析[J].植物检疫,2024,38(1):55-63
[22] 龚银梅.重庆市梁平区园林绿地外来入侵植物调查与防治对策[J].乡村科技,2023,14(12):1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