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个神仙有的站,有的坐,有的乘船,有的凌波,有的飞在半空……这是路奎波花了半年多构思并制作出的面塑作品《八仙过海》,虽然过了十余年但色彩依然艳丽,这也是“面人路”的代表作之一。
路奎波曾是一位优秀的服装设计师,怀揣梦想的她25岁时遭遇了下岗。“想通以后,我决心自谋职业。”路奎波说。此时,正好当地一家工艺品厂需要生产一款泥塑,路奎波便接下了这个任务,并获得了第一笔收入——40元。
从事泥塑制作十多年后,一个电视节目再一次改变了路奎波的人生道路。“我在电视上看到介绍中国面塑大师张宝林的节目,就被吸引住了。”
随后,路奎波按照电视上的介绍,自己在家和面捏起了面人来,但捏出来的效果总是和电视中的相差甚远。
随后,中央电视台所有部门的电话几乎都被这个执着的女人打遍了。最后,她才终于找到了张宝林大师的电话。
经过一遍又一遍地电话沟通,张宝林于终于同意路奎波到北京跟着他学习。
接下来的一个多月,路奎波住在北京一个上下都漏水的地下室内。同样靠着真诚,路奎波还打动了另一位面塑大师王玓,让她在面塑技艺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和放了十余年的《八仙过海》一样,暴露在空气中的面塑《财神》除了有些灰尘外,保存得很完好。路奎波说:“这是我调制的面塑原料的特点,为此我研究了很长时间,也是不轻易告诉外人的。”
路奎波对很多材料的化学性质并不了解,但她出于对面塑的热爱,仔细研究反复尝试,最终找出了制作面塑的原料最佳配比。
在制作每个人物,尤其是历史人物时,路奎波并不是提手便捏,而是要先仔细研究人物的生平,甚至了解人物的性格后才“下手”。路奎波的面塑作品中,就连男女的手指都是不同的,仿佛都有着自己的生命力。
脖子上挂的是一串蓝色的项链、耳朵上戴着五彩的小球、手上戴着小狗和小狐狸的戒指……路奎波戴在身上的小装饰品,都是自己亲手捏制的,而材料用的不是面团,是软陶。
路奎波说:“虽然面塑属于传统艺术,但也并不排斥现代材料,现在我就在想办法改进软陶的可塑性,将面塑这门艺术赋予更多的色彩。”
遗憾的是,路奎波的儿子并不太愿意学习这门技艺。为此,带徒弟的同时,路奎波还在大连市普兰店区的特教学校开班授课,希望让更多的人接触并喜欢上这门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