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视角下安全管理学课程改革与效果评价

2024-09-23 00:00:00李凤琴左秋玲郝旺身于红张贝洁
大学教育 2024年15期

[摘 要]安全管理学课程是安全工程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但在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教学内容不合理、教学模式单一化、教学效果不理想、考核方式不合理等问题。为满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以持续改进为目标”的理念,采取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创新教学方法、融入课程思政、实行新的课程考核标准等措施,提高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应用安全管理学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安全管理学课程;课程改革;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15-0070-05

为了满足社会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需求,从根本上提高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以及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在国际中的竞争力[1],我国2008年开始对安全工程本科专业进行工程教育认证[2-3],安全工程专业陆续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高校有中国矿业大学、东北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40余所[4-5]。实践证明,我国安全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在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引导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6]。

河南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于2020年10月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递交了安全工程专业认证申请,于2021年2月份获得批复。其中,安全管理学课程是安全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基础课程,该课程具有理论性强、涉及知识面广、抽象性高等特点[7],应用于相关工程领域的难度比较大。为了满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提高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应用安全管理学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课题组对安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法、考核标准等进行全面改革,并进行效果评价,切实提升了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安全管理学课程的现状

安全管理学课程属于安全工程专业的必修课,运用安全工程学和管理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以安全为目的,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方面的活动。课程内容包括安全管理的基础知识、事故统计与分析、事故调查与处理、事故预防与控制、灾难性事件及应急管理、人员安全管理、系统安全管理七大模块。按照工程教育认证要求,结合我校安全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达成度,设置了安全管理学课程目标达成度。

通过该课程学习,学生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安全管理理论和方法应用于企业生产全过程,控制事故、消除隐患、减小损失,使整个企业生产达到最佳的安全水平,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安全工程人才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二、安全管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依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和安全工程专业补充标准的相关要求,结合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了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了支撑培养目标的12条毕业要求,每条毕业要求分解为35个毕业要求指标点,每个指标点由若干门课程支撑。其中,安全管理学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如表1所示。

近几年,经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前的一系列教学改革,安全管理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如下四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不合理

安全管理学课程是一门偏软科学的学科,一方面,教材中的文字比较多,案例比较少;另一方面,事故统计与分析、危险源辨识与隐患排查等重难点内容安排的学时不足,导致教师讲解不够透彻,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无法很好地掌握相关知识点,影响学生对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应用能力。此外,多名教师一起上该门课程,导致部分授课内容出现重复讲授的现象,造成了时间上的浪费,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课程目标达成。

(二)教学模式单一化

课堂教学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地听课和接受知识,参与互动和讨论的环节较少,导致学生听课效率较低,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高,没有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思维。

(三)教学效果不理想

安全管理学课程主要针对安全工程专业开设,在课堂互动方面,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与教师配合度不高,以至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未能顺利讲授,教学活动未能较好地实施。

(四)考核方式不合理

课程考核方式以结果评价为主。总评成绩由期末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期末卷面成绩占比70%,平时成绩占比30%,而平时成绩由考勤成绩和作业成绩两部分组成,各占比15%。这种考核方式缺少学生课堂讨论与互动的考核成绩,无法提高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限制学生自信心和创造性的培养,不利于提高学生应变问题的能力。

三、安全管理学课程改革思路

(一)修订课程教学大纲

在原有课程教学大纲的基础上, 结合工程教育认证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课题组对安全管理学课程优化了四个课程目标,命名为O1、O2、O3、O4,课程目标内容与表1毕业要求对应指标点的对应关系如下。

课程目标O1:学生能够掌握安全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能够将安全管理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进而控制事故、消除隐患和减小损失,对应指标点为2-3、11-2。

课程目标O2:运用安全管理学的基本原理、事故致因理论的基本方法,辨识影响企业安全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采取有效措施消除隐患,减少损失,使企业达到最佳安全生产状态,对应指标点为2-3、11-1。

课程目标O3:基于概率论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最新事故统计,分析伤亡事故发生的原因及发展趋势,对企业安全生产形势进行预测,并采取安全管理手段对事故进行预防与控制,保证企业安全生产,对应指标点为2-3、11-1、11-2。

课程目标O4:采用安全目标管理、安全技术对策、安全决策方法等进行决策和控制方面的活动,通过管理和技术手段的结合,消除事故隐患,控制不安全行为,保障劳动者安全,解决矿山及建筑消防行业安全工程领域涉及的复杂工程问题,对应指标点为11-1、11-2。

课程教学大纲每一章节后面都明确列出所支撑的课程目标,课程考试与成绩评定环节也明确列出所支撑的课程目标。

(二)创新教学方法

安全管理学课程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要想达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毕业要求,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并结合启发、互动与讨论、案例分析、项目融入、现场模拟等方法,形成有效的教学模式。

结合安全管理学课程的特点,课题组采用课堂讨论、互动与课程作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如事故统计分析方法这一部分内容,教师除采用上述方法进行讲授外,给学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的事故统计分析方法,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对某个行业某个时期的事故进行统计与分析。学生可以自行拟定题目,也可以和教师讨论拟定题目。作业完成后,要求学生做成PPT进行展示、讲解,师生对学生的作业成果进行点评。这种方式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学生综合运用安全管理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复杂安全工程问题的能力。

(三)融入课程思政

针对教学效果不理想问题,在课程内容中融入思政元素。例如,在安全管理的基础知识模块增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安全观的重要思想,提升学生对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在事故统计与分析模块增加“知道、了解”与“实践、行为”的统一思想,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在事故调查与处理模块增加“干部”与“群众”的统一思想,培养学生对事故的分析能力;在事故预防与控制模块增加“外形”与“本质”的统一思想,提高学生预防为主的理念;在灾难性事件及应急管理模块增加遇到紧急情况时临危不惧的应急处理措施,并在课堂上进行演练,培养学生对紧急事故情况的处置能力;在人员安全管理模块增加人本管理的思想,以杜邦公司的安全管理为例,树立学生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系统安全管理模块增加系统安全文化的理念,以钱学森的故事为例,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通过以上课程思政的融入,调动工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四)实行新的课程考核标准

安全管理学课程试卷命题严格遵循“题量适中、覆盖全面、题型多样、难度相宜”的原则,较好地体现课程教学大纲中的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全面覆盖课程的考核范围和知识点要求,所支撑的毕业要求得到体现。为客观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该课程综合考查学生的课堂提问与讨论情况、课程作业情况、期末考试情况,三项占比分别为15%、15%、70%,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考核。

课堂提问与讨论的评分策略包括学生听课的认真程度和课堂主动参与度,分值各占50%,初始成绩为100分。听课认真程度采用扣分制,考核无次数限制,扣除封顶50%;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扰乱课堂秩序等,每次扣课堂表现总成绩的2%;课堂主动参与性采用加分制,考核无次数限制,加分封顶50%,上课期间没有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过程的不加分,能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每次加分为课堂表现总成绩的5%。

课程作业包括五次课程小作业和一次课程大作业,分值各占50%,初始成绩为100分。课程小作业采用加分制,加分封顶50%,每次分数按10%加分,如果有一次不交作业,就扣掉10%;每次按时交作业,分为优秀(9%~10%)、良好(8%~9%)、中等(7%~8%)、及格(6%~7%)和不及格(6%以下)五个等级;课程大作业采用加分制,加分封顶50%,课程大作业分为讲述(展示PPT)和Word版,分别占25%。每一项分为优秀(20%~25%)、良好(15%~20%)、中等(10%~15%)、及格(5%~10%)和不及格(5%以下)五个等级。以上两项累计加分为总分。

期末考试的试卷评分根据考试试卷答案来制作评分标准。试卷设计中增加综合分析题型的比重,重点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安全工程问题的能力。

四、安全管理学课程改革效果与评价

从教学过程的讨论和互动反馈情况来看,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提高,活跃性增强,遇到问题能够积极主动向教师和同学请教,并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从课程作业的反馈情况来看,规范了学生的作业标准,丰富了学生的作业内容,培养了学生的查阅文献能力、自学能力、计算机绘图能力、计算分析能力等。尤其是课程大作业,学生通过自行定题、查阅文献、统计与分析、提出预防措施、制作PPT、讨论与互动、上台讲解并修改成一篇小论文,整个过程反映了课程教学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视角下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

从考试试卷反馈来看,选取我校2022级安全工程专业99名学生作为考察对象,试卷内容包括基础题、综合分析题和论述题,占比分别为50%、30%和20%。在授课过程中,试卷和课程目标均达成(达成度标准0.6以上为合格),整体完成良好,但课程目标O3达成度最低,期末试卷课程目标O3的达成度为0.708,为分项达成度最低,如图1所示。

五、结论

通过教学改革效果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下,安全管理学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从教学过程和课程考核的结果来看,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是探索教学内容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实践知识的讲解,增加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实践与理论环节相结合,对薄弱环节加大作业量,对习题课进行重点讲解。二是遵循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逻辑性与严密性,结合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教学大纲、课程内容四个方面,进一步对安全管理学课程进行反向设计并正向实施,形成一个闭环系统,以便更好地提升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知、理解及应用。

[ 参 考 文 献 ]

[1] 易玉枚,董子文,易灿南,等.专业认证背景下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探讨[J].安全与环境工程,2020,27(3):153-156.

[2] 阳富强,郑琪,陈伯辉,等.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化工高等教育,2019,36(5):4-9.

[3] 杨坤,赵同彬,谭涛,等.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理念的工程力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高教学刊,2019(19):38-40.

[4] 张洪杰,韩军,施耀斌,等.基于“专业认证+新工科”的安全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冶金教育,2021(4):11-15.

[5] 栗婧,王真,解北京,等.新工科背景下安全工程课程建设实践与探索[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21,31(5):83-90.

[6] 毕海普.解决工程问题能力培养的课程建设研究: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视角[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9(7):61-64.

[7] 褚家佳.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安全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以应急管理专业为例[J].教育观察,2021,10(5):36-38.

[责任编辑:黄紧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