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通识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4-09-23 00:00:00袁芳
大学教育 2024年15期

[摘 要]新文科建设为不断走向纵深的大学通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中国文化英译课程将教学改革聚焦于解决大学生母语文化元素有所缺失、用英语阐释中国文化的能力相对较弱等问题,坚持价值引领和“五育”并举,并在此基础上重构教学内容,在“博”与“精”的平衡中补足学生的母语文化元素,同时融合数字化教学手段助力学生提升阐释中国文化的能力,力求在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之时赋能学生全球胜任力的培养。

[关键词]新文科;通识教育;教学改革;中国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15-0066-05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清华大学时指出,要“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此后,“四新”建设开始以前期模式探索为基础走向范式变革,成为引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标志性举措[1]。新文科作为“四新”建设的重要一环,既与“四新”建设共享“交叉融合”的“学科”属性,又拥有更加丰富的意义和内涵,在价值引领、守正创新、总结中国模式经验、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此为背景,课题组首先梳理了新文科建设对通识类课程提出的时代要求,再探讨了新文科视域下中国文化英译这一通识选修课的课程特点及教学“痛点”,最后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

一、新文科背景下的通识教育改革

“新文科”概念首次出现于2018年。次年,《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对“新文科”进行了简要阐述,指出要以“四新”建设带动深化教育教学制度改革[2]。真正意义上第一次详细阐述新文科建设的具体目标、使命任务及实现路径的,当属2020年教育部发布的《新文科建设宣言》。文件提及,新时代新使命要求文科教育必须加快创新发展,要求强化价值引领,促进专业优化,夯实课程体系,推动模式创新,打造质量文化[3]。可以说,《新文科建设宣言》不但肯定了新文科对其他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作用,而且细化了未来新文科建设的具体工作。直至今日,新文科建设仍在不断深化之中。《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3年工作要点》提及,要“以课程改革小切口带动解决人才培养模式大问题,实现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发展强突破”[4]。从以上新文科建设发展的脉络看,从2019年的“制度改革”,到2020年“促进专业优化,夯实课程体系”,再到2023年以“课程改革小切口”为突破,新文科建设正在经历从宏观向微观的纵深发展。

与新文科建设同向而行的是,国内各高校也在不断贴合国家战略与发展需求,革新育人体系和课程体系,相继出台通识教育及课程改革办法。如北京大学将通识类课程分为四个系列,分别是人类文明及其传统,现代社会及其问题,艺术与人文,数学、自然与技术。与北京大学类似,清华大学将通识类选修课程分为四个课组,分别是人文课组、社科课组、艺术课组和科学课组。中国人民大学将通识类课程分为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进一步细化为哲学与伦理、历史与文化、思辨与表达、审美与诠释、世界与中国五个模块。虽然国内各高校对通识类课程的命名各有侧重,但万变不离其宗,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本为本”,以思想性和引导性打破专业和学科壁垒,旨在通过学科的深度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

详言之,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人文社科类的通识类课程在目标设置、授课内容、任务使命等方面有着独特的方法和路径。这些路径始于育人模式的价值引领,经由多元广阔的学科视野培养,延展于兼收并蓄的胸怀,服务于国家的人才培养。首先,通识类课程目标的设定应遵循个体发展的全面性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相统一的原则。一方面,通识类课程应遵循“全人”育人的基本要求,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另一方面,个人的全面发展应以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为前提。其次,通识类课程的授课内容应力求于“博学与精专”中达成平衡,为学生提供多学科的基本知识架构和广阔的学科视野,助其形成宽厚的认知基础,理解并尊重其他学科领域的认知模式与实践路径。从这个意义上看,通识类课程“突破传统的学科专业局限,因而具有更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5]。最后,通识类课程应赋予学生全球视野,对世界文明、科技进展始终秉持着包容和开放的胸怀。通识类课程需关切世界文明的发展和传统,特别要关注中华文化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丰富内涵,在人类文明与中国贡献的统一中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和胸襟。

二、中国文化英译课程的特点与教学“痛点”

(一)中国文化英译课程的特点

中国文化英译是在上述背景下开设的一门通识选修课程。作为世界文明与国际视野模块下的选修课,中国文化英译课程旨在以“小切口”为切入点,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等核心思想,经典文学典籍,优秀艺术形式等进行英语浸润式教学,提高本科生的文化素养,提升本科生用英语叙述中国文化的能力。作为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具的课程,中国文化英译对学生的文化素养、英语能力均具有相对较高的要求。

理论性方面。中国文化英译课程具有文化类课程共通的理论框架,包含文化的组成、分类和功能,并在此框架内形成相对动态的视角,即从人类发展进程和世界文明的视角把握“古与今”“内与外”两组辩证关系:博古通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基因,挖掘其当代价值,特别是对当下现实困境的启示意义;守正创新,在领悟中国文化内在精神、中国文化世界贡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肩负起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

实践性方面。由于任课教师用英语授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用英语陈述自己的所想所思,并在锻炼听说能力的同时不断扩充中国文化元素的英文表述,以期用英语阐释中国思想、中国文化的核心要义。同时,中英文的翻译转换亦涉及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的交际信息的转换,需要学生在知悉中外文化间深层差异及内在原因的基础上,以全球史观为逻辑起点,选择有信度和效度的翻译策略。这种实践性特征不但有助于学生实现深度学习,提升英语的应用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在不断的自我反思和英文陈述中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整体提升,进而实现不同文化间交际活动的互补、融合和理解。

(二)中国文化英译课程的教学“痛点”

首先,授课内容多元,思政教学不够系统。中国文化英译课程内容广泛,既囊括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服饰、建筑等表层文化符号,又涉及中国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深层文化符号,从大类上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中国的哲学宗教、价值理念、文学文化、民情风俗、风景览胜等五个模块。中国文化英译课程信息量大,信息迭代速度日益加快。因此,如何在庞大且错综的授课内容中,在与时俱进的不断变化中,以相对稳定、相对系统的视角加入思政元素成为教与学的“痛点”问题。

其次,学生母语文化元素有所缺失。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未曾中断历史传承的国家,其文化呈现出丰富的历史继承性。从炎黄时代到明清之交,历代思想家、艺术家、哲学家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并被后人不断传承、创新和发展。而这种普遍的创新性又与广袤土地上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等特殊性交叠,形成了中国文化深厚的底蕴和积淀。面对课程博深且庞杂的信息,学生在开课阶段容易出现畏难心理,需要通过课后大量的阅读补齐文化元素缺失的短板。

最后,学生用英文阐释中国文化的能力有待提升。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中西方文化输入失衡,直接导致其用英语阐释中国文化能力不足这一问题。有关研究发现,英语专业本科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症情况严重,仅约四分之一的学生能正确使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知识[6]。究其原因,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中,囿于母语负迁移、中国语言文化教学缺失等,教师并没有将英语教学提升到传播中国文化知识的高度[6] ,且这一现象普遍存在。何况,用英语阐释中国哲学思想往往面临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的双重转换,这在体现课程高阶性的同时也构成了学生学习的难点。如翻译《道德经》中“道可道,非常道”一句时,学生需先将此句以现代汉语加以阐述,再进行汉英的转换。而对“道”字的多重解读,导致了学生英译文的显著不同。

三、南开大学中国文化英译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一)坚持价值引领,以中国思想精髓引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在此思想指导下,中国文化英译课程任课教师需以价值力为引领,打通“五育融合”的实践路径,挖掘身边的思政元素,将僵化的课堂讲解变为生动的案例教学。任课教师利用南开大学这一省部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现有资源,将课堂从教室延伸至校园,拓展德育、美育教育边界,同时指导学生利用假期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革命纪念馆传承红色基因、感受“活过来”的中国历史、结合课堂所学优化展区导览词英译文、鼓励学生积极利用所学内容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不断开拓“五育”教育路径。

中国文化英译课程任课教师秉承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从立德树人的高度展开“三观”教育。如在开课之初引入“天人合一”这一中国思想精髓,引导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博深思想进行再度审视。在华夏文明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农耕文化始终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辛勤的劳作者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循环往复中找寻文明与文化的根基。作为一种将主体和客体相统一的世界观,“天人合一”不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概念,而且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我国的绿色发展观一脉相承。同时,“天人合一”又是一种极为朴素的价值观,其从逻辑进路中摒弃西方世界物我相对的主客二分法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享乐主义。任课教师通过这一概念的延展不断谆告学生应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勤勉为人,摒弃享乐之风,更应时刻怀揣敬畏之心,促进人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

(二)重构教学内容,在“博”与“精”的平衡中补足学生的母语文化元素

作为一门通识选修课,中国文化英译力求在“博”与“精”之间达成平衡。首先,“博学之”,回应新文科建设的内在要求。相较传统文科,新文科更加关注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因此,整合授课内容后的课程不但囊括了历史进程中各个朝代所贡献的丰富的思想资源,如先秦诸子之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等,而且包含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诸多领域,如中国的文学艺术、建筑风格、科学技术、文化传统、道德规范等。应利用通识选修课学生受众广泛这一特征,挖掘不同专业学生的认知背景,形成有效的内容分享和深度学习。其次,“明辨之”,直面世界去向何处的时代之问。在后现代性的历史语境中,当代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单边主义和文化霸权已经行不通,世界文化发展格局的多样性已然形成,文化多样性格局的达成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有赖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参与和贡献[7]。中华文明能够延续几千年而愈发鲜活,离不开其丰富的内涵和强大的阐释力。因此,如何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特别是传统文化对当下世界困境的启示意义已成为时代之需。以此为出发点,中国文化英译课程应紧密结合中国历史中丰富的思想资源,力图使学生能够从世界文明的视角深刻把握“古与今”的辩证关系。如教师讲授儒家文化时,除了诵读儒家思想的经典译文,还引导学生提取“礼”(virtue)和“仁”(benevolence)等关键词。而孔子“仁者爱人”“克己复礼”的思想恰为应对西方世界日益严峻的贫富差距扩大、战争频发、环境危机等问题提供启示。以此为对比,中国于2020年全面消除绝对贫困、中国宣布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一带一路”合作从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等诸多事实也从另一个侧面展现了我国“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和”之主张。上述“正”与“反”的思辨强化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哲学思想精髓的理性认知,坚定了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进一步增强了他们深入研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驱力,并逐渐形成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重整教学资源,利用数字化教学手段助力学生提升阐释中国文化的能力

中国文化英译课程任课教师从多个层次利用数字化教学手段,以丰富的教学资源、有效的教学方法助力教学目标的达成。在宏观层面,任课教师借助高质量的线上课程资源达成知识、能力和素养三重目标。任课教师采用线上线下的混合授课模式,线上内容主要依托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中国文化概况(英语)和天津市一流线上课程中西文化比较和跨文化交际。优质的线上学习资料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和自主学习的热情,使其自觉自愿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内容的英译和表达,而且赋予了学生以发展的眼光审视中国文化的历史和当代价值的宽广视野。在中观层面,深度挖掘主流媒体中的时代议题,以专题讨论形式开展线下授课,拓宽学生的认知边界。任课教师采用小班讨论的教学模式,每班20人左右,保证每名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程教学与展示。通过不同专题的设置,如中国哲学思想的当代表达、茶文化的起源和海外传播、中国文学的世界表达、西方世界中国形象的历史演变等,使学生能够以动态视角阐释中国文化,在领悟中国文化内在精神的基础上放眼世界,充分肯定中国文化在世界文明进程中的巨大贡献,进而引导学生肩负起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使命。在微观层面,鼓励学生运用多媒体手段分享、记录学习心得和体会。针对“00”后一代互联网“原住民”的特点,鼓励学生以短视频、播客(Vlog)等数字化手段完成作业,并在课堂上与同学深度互动,以此迭代PPT、纸质资料等略显僵化的呈现形式。如在讲授中国文化的世界传播这一主题时,任课教师采用的数字化的呈现形式极大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不但帮助学生实现了深度学习,而且丰富了学生用英语阐释中国思想、中国文化和核心关切的手段。

四、结语

新文科建设背景为通识课程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思想上要坚持价值引领,守正创新,注重总结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注重向世界阐释中国发展道路;在内容上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的融合;在教学资源和方法上,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人文学科的有效融合,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实现课程的高阶性。南开大学中国文化英译课程任课教师积极进行课堂的教学改革和探索。作为一门自带思政元素的通识类选修课,南开大学中国文化英译课程以中国思想精髓引领“五育”并举的思政教学改革,通过重构教学内容、重整教学资源,解决大学生母语文化元素有所缺失、用英语文化的阐释中国文化的能力相对较弱等问题,力求在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之时赋能学生全球胜任力的培养。

[ 参 考 文 献 ]

[1] 马陆亭.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从教育理念到范式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22(12):9-1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EB/OL].(2019-10-08)[2024-03-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10/t20191011_402759.html.

[3] 新文科建设工作会在山东大学召开[EB/OL].(2020-11-03)[2024-03-15].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11/t20201103_498067.html.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3年工作要点[EB/OL].(2023-03-29)[2024-03-15]. http://www.moe.gov.cn/s78/A08/tongzhi/202303/t20⁃230329_1053339.html?eqid=df85bee800174d960⁃0000003642821db&eqid=e1d47664002327490000⁃0003645dd9c5.

[5] 吕红梅.反思与重构:新时代中国式通识教育探究[J].江苏高教,2023(12):69-75.

[6] 刘丽华,戴慧琳,黄振定.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症分析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8 (5): 42-46.

[7] 任祥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境中文化自信的叙事逻辑[J].湖南社会科学,2022(3):126-133.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