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东探索出“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建设、学生学徒、技培生等特色做法,近期出台了《广东省技能人才发展条例》,成为全国首部关于技能人才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在此背景下,广东省技师学院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不忘技能兴国初心,牢记立德树人使命,坚持“立足广东、服务湾区、面向全国、走在前列”办学定位,以新担当新作为,为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技能是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加速器”,为进一步服务现代产业发展和新质生产力,对接区域产业布局和国家新基建、新业态,增强技能人才培养结构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适配性,学院不断推动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同生共长,着力培养具有“高、新、专”特点的新时代“广东技工”,不断实现专业链、人才链进一步紧密对接区域产业链、创新链。
(一)聚焦“制造业当家”主引擎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为此,在专业设置方面,学院聚焦广东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惠州“2+1”现代产业布局,近年来不断加快专业升级迭代和数字化改造,以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和区域现代服务产业集群3大产业领域的8个专业集群建设为中心,着力打造15个特色鲜明的二级学院。
在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学院打造了一批王牌专业,如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以广东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为背景,拓展集成电路、汽车电子、光电显示技术的应用,同时依托世赛电子技术项目中国集训基地的资源优势,与集成电路龙头企业深度开展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从事集成电路设计、工艺实现、封装、测试等工作的高技能人才;又如智能制造技术应用和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专业,以广东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为契机,充分利用广东装备制造业的制造技术智能化和高端数控装备的普及化优势,强化工业互联网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学院与头部企业、独角兽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开展校企合作,辐射带动相关专业升级发展。
(二)聚焦“数字化和低碳化”双轮驱动
数字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的底层逻辑,数字经济背景下大量新技术新职业涌现,绿色低碳产业则已经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中标注数字类职业97个,标注绿色职业134个,有23个职业既属于数字类也属于绿色职业类,反映出数字经济与绿色产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旺盛。
学院聚焦“数字化和低碳化”双轮驱动,一是打造计算机技术王牌专业集群,推动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聚焦新型工业软件开发应用、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等,围绕电子信息、软件与信息服务、数字创意等产业发展目标,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领域,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线,以华为ICT技术社会化认证为突破口,联合华为生态拓展ICT技能生态链建设,不断优化专业布局。二是打造新能源应用技术特色专业,以“双碳”目标为引领,充分发挥可再生能源项目中国集训基地的资源优势,结合世赛技术标准,对接新能源优质企业,以培养风电和光伏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技术人员为基础,拓展数字新能源和新型储能方面的人才培养,为社会稳定输送新能源行业发展所需的技能人才,助力产业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技能人才是技术创新的探索者、实践者和推动者。产业转型升级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对技能人才提出了新要求,带来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供给的巨大变化,即单一技能向复合型技能转变、普通工人向智慧型蓝领转变。学院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不断完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一)用好世赛成果转化“金钥匙”
学院探索出了竞赛资源教学化、教练教师化、选手学生化的世赛成果转化经验。一是竞赛资源教学化,世赛基地具备世赛训练和日常教学“双功能”,实现精英教育与普惠教育相融通。目前120余名学生在世赛基地进行常规实训。二是教练教师化,竞赛教练将世赛技术文件、技能标准、竞赛过程等世赛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编写专用教材、编制课程教案,并参与具体教学。2024年3名国家队教练每周参与28节课教学。三是选手学生化,将世赛标准和考核技能点分层分级融入日常教学,形成层次递进、技能递进、岗位递进的课程体系,从常规班中选拔出竞赛选手。
(二)用好成组技术转化“魔法棒”
成组技术转化是通过微型化、简略化、标准化仿制,将企业生产设备转化为实习教学设备,大幅降低教学设备成本、扩展应用场景,是装备类专业产教融合的关键要素,将学习场景与生产环境相结合,同时赋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促进专业建设水平提升。成组技术转化也得到了企业的充分认可,通过共建产业共性技术实训基地,既解决产教融合“合而不融”问题,又避免企业直接提供设备、生搬硬套企业生产场景。
(三)用好产教评融合发展“催化剂”
近年来,技工教育由参照普通教育向企业和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为此,广东创新提出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建设,围绕区域战略性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以龙头企业、上市公司为支撑,通过“三方九出八共”(政府出政策、出资金、出管理,企业出岗、出标准、出师傅,院校出学生、出教师、出课程),建立以产业岗位标准为引领、以院校学生和教学资源为基础、以职业技能等级评价为纽带的产教评融合发展技能生态机制。近年来,学院积极参与打造“产教评”融合型技能生态组织,推动生态链共建共评共治共享共生发展格局,与欣旺达、利元亨、光弘科技、明阳智能、华阳精机、TCL科技集团、小鹏汽车、广汽集团等链主企业加强合作力度,通过培养产业“新工匠”实现人才增技、企业增效、社会增能。
技工教育是技能人才培养主阵地,肩负学制教育、职业培训、技能评价、就业创业服务等重要职能。自1960年开办、1991年复办以来,学院经历了由创业发展到规模发展,到内涵发展,再到高质量发展,为社会培养技能人才8万多人。近年来,学院大力开展思政教育,积极推进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加强学制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并举与融合,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作出积极贡献。
(一)打通从就业认同到就业选择全通道
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学院努力为学生打通从就业认同到就业选择全通道。一是就业认同方面,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鼓励学生技能立身、技能报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求职指导等服务。二是就业选择方面,不断建立健全就业创业促进机制,通过岗位实习安排、企业进校宣讲招聘、学院访企拓岗、创业培训等形式,多渠道推进就业精准服务,帮助毕业生顺利步入职场,实现技能人才就业和行业产业求才的“双向奔赴”。
(二)以技能促发展、以发展促就业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技能人才的价值越来越高,一是参与科技创新。学院许多参与选拔并进入梯队集训的世赛选手成为企业的“香饽饽”,其中7位学生获聘为北京大学的博士科研团队科研助理,参与教学及科研仪器软硬件研发,许多知名企业也纷纷录用从世赛集训基地出来的高技能人才。二是促进企业增效。企业由传统单机生产模式过渡到自动化生产模式后,对复合型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学院机电一体化、机械设备装配与自动控制、智能制造等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三是服务社会发展。近几年,党中央接连赋予广东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和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等重大机遇,广东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提出“再造一个新广东”,拼项目、拼经济、拼发展都需要技能人才的支撑。学院抢抓就业关键期,与深圳大鹏新区、光明区、坪山区、龙岗区以及东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签订合作协议,为“制造业当家”打造技能人才“蓄水池”,不断提升优岗就业率,保就业的同时更好地服务地方产业发展。
(三)以技能人才供给侧改革,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广东是就业大省,就业人口约7000万人,占全国1/10,近年来不断加大技能人才供给侧改革力度。《广东省技能人才发展条例》作为改革成果之一,融入了党中央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精神要求,提出“以服务发展、稳定就业为导向”,并压实各地政府促进技能人才发展工作的责任等,不断推动贯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路径,对学院办学具有较好的引领作用。
当前,学院发展规模与质量并重,努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技能人才支撑。一是提供规模支撑,学院在册生约1.4万人,新校区建成后在册生将达2万人。二是提供质量支撑,学院2024年被认定为广东省第一批10所高水平技师学院之一,正在加快推进“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建设,不断培养“新工匠”。三是提供品牌支撑,学院以电子技术、可再生能源、网络安全等世赛项目为引领,不断加强专业品牌建设,现有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惠州市技能大师工作室各1个。持续开展国际合作办学,4个专业设立中德合作班。四是提供平台支撑,学院不断完善供需对接机制,主动对接行业企业,深化校企合作,做实“产教评”融合,把行业、企业需求作为专业设置、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学院目前还是广东省特种作业工种最多的院校考点(已有5个,申报3个)。
技工教育在民族危难之时发轫,在新中国建设和改革开放之中发展,在民族复兴之路上兴盛,始终坚持服务民生、服务社会,始终坚持“技工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宗旨,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批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技能在成长,展望腾飞筑梦的美好未来,每位技工教育工作者、每位职业技能从业者都有责任和义务让技能强国成为时代强音。